缺愛的人,裝下“不夠好的自己”,再出發!

心理/婚姻情感諮詢預約:可頭條私信聯繫我們。關注我們,就可以使用發私信功能了。

找回純真本性,助你靈性成長!

學習生命本質,解答終極疑惑!



在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會體驗到被冷落、甚至被拋棄的感覺。

可能是3歲時的玩伴拋下你與別人一起玩,

可能是13歲時的閨蜜忽然冷落你,

也可能是23歲時的男友去追另一個女生,

甚至有可能是33歲時愛人的出軌 ……


一朋友也說:“新單位上班一個禮拜了,感覺跟同事的關係處不好,找人辦事都不大愛理我,有時候會直接推掉,中午吃飯也不叫上我一起,感覺自己融不進去這個圈子,現在早上起來都特別抗拒上班,不想看到同事的冷臉。“

知乎上也有一個熱門問題,那些從小就缺乏關愛,不自信的孩子是什麼感受?回覆看了很扎心:

一直覺得我不重要

從來也不會跟人提要求

自己能做的事絕不麻煩別人

經常懷疑自己,不敢做決定

隨和,很少拒絕別人,偶爾吃虧也總是默默接受

被人誇和關注永遠受寵若驚,焦慮,覺得自己根本不配

怕失敗,所以不敢努力,怕努力依舊失敗

有人說,這幾條他全中了,嚴重缺愛,嚴重不自信。


為什麼類似問題發生如此普遍,類似故事總是重複上演,其實是因為這個人內在的核心,受傷了,所以長大後,在社會上,經常出現類似體驗,感受,而無法智慧應對。


童年每一個你我,都像是一塊海綿,不加區別地、被動地吸收來自環境的反饋信息,比如家庭成員、一起玩耍的夥伴、學校的老師同學等等,從而得到關於“我是誰”、“我表現的好不好”等等對自己的認識。

我們今天所有的看法、觀點,都是從過去的經歷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這一點是無法迴避的。這種累積過程,是以一種被動輸入的方式來進行的。所以如果一個人成年之後,自我認知呈現出比較負面、消極的狀態,那麼我們可以推斷應該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吸收了過多的消極體驗和感受。




總的來說,這些消極體驗,感受,是因為缺愛帶來的。

缺愛,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缺愛對一個人真正的影響,往往並非是這個人的意識層面所能夠理解和覺察到的。那些你以為所謂的童年缺愛造成的影響,也只是表面。

它真正影響的是根植於一個人潛意識之中的心智模式,只有經歷頓悟後、重新將自己的過去經歷串聯起來才能夠真正理解的那些“故事”,才能真正超越。


缺愛的負面體驗常見的有以下3種:被否定、被忽視、被髮洩。

被否定:儘管自己已經很努力,可還是得不到家長認可,總是被批評為什麼拿不到第一名,總聽到隔壁家的孩子就是比你好等。如果對方說我否定你、懲罰你,是因為你不好、你不乖、你笨等等,這些話就將被我們無意識地當作事實默記下來,開始以這樣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長此以往,我們就會覺得即使我再怎麼努力,再怎麼讓步,也不能被接受,也不能被接納,慢慢就變得非常不自信。

被忽視:如果小時候我們體會到的各種感受,父母看不到或者不認可,我們就將體驗到強烈的被忽視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會更加複雜。

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瞭解孩子,傾聽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的要求讓孩子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標準去做。

長大後,會無意識迴避跟他人的溝通,會覺得沒有人能夠聽自己說話,也沒有人能真正理解自己,自己也根本不值得別人花太多時間去了解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對待。


被髮洩:有一句俗話,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但是,有些照顧者會因為自己並不具備很好的個人情緒管理能力,或者不瞭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孩子會被當做情感垃圾桶或者情緒發洩對象。

比如,媽媽在生活當中的不滿,情感上的困惑,對伴侶的不滿,或者對家庭的抱怨。她有時候是跟孩子訴說,有時候控制不住地向孩子發洩,更有時候會表達我之所以忍受這些都是為了你。

當孩子看到大人在難過,Ta就會承受Ta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認為自己需要對大人的不幸負責,需要去解決大人的問題。同時又覺得無能為力,產生自責、都是我的錯等等負面感受。


不知不覺中,這些被忽視,被否定,被髮洩的情緒帶來的低自尊,很容易成為我們人生最大的限制,容易形成內心衝突,帶來當事人的自我攻擊,讓人活在莫名的恐懼中……


自我攻擊中,你的內心矛盾而分裂,當然就很難真正進入鎖定目標,專注努力,獲得成功的通道。

帶著“我不夠好”的內心標籤去努力,你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負面思維、消極暗示、沒有覺察的潛意識模式,不只是拖住了你成功的後腿,其實是牢牢捆住了你的兩條腿。


如何擺脫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如何走出童年經歷對我們的影響?

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如何和習慣性不快樂說再見?

……

歡迎一起來互動,交流!


心理/婚姻情感諮詢預約:可頭條私信聯繫我們。關注我們,就可以使用發私信功能了。

找回純真本性,助你靈性成長!

學習生命本質,解答終極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