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制舉",兩個千年佳話

一場"制舉",兩個千年佳話


一場

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故事的背景為宋朝仁宗年間。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享年54歲,在位42年。他開創了"仁宗盛世",斯時名臣輩出,名家輩出,開啟了北宋的繁華。仁宗帝性情寬厚,嚴於律已,是為一代明君,歷代備受稱讚。今天我們不談他吃不下遠方運來的幾枚蛤蜊;不談他夜晚寧願忍飢挨餓也不願說出想吃羊肉;不談包拯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他臉上;不談老對手遼主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含淚說要為他建一座衣冠冢來寄託哀思……只談談仁宗朝一場"制舉"的故事。

"制舉"(制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特殊考試,唐宋時都有。作為一種特殊的考試製度,首先制科考試是不定期的,不像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其次參加制科考試的人員還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學識淵博,也就是要有能力、有水平;二是有朝中大臣推薦。制科分初試和複試,初試由六名考官考核,初試合格者才可參加由皇帝親自出題的複試。

1061年仁宗朝的一場"制舉",留下了兩個千古佳話。


一場


  • 1.開科前蘇轍生病,仁宗帝竟然同意推遲考試。

嘉祐元年(1056年),年僅18歲的蘇轍跟著20歲的哥哥蘇軾,從四川眉山一路風塵趕往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第二年,兄弟二人同登進士且名列高等,蘇軾登進士科第二名,蘇轍登進士科第五名。

蘇轍在登進士科後給相國韓琦(韓太尉)寫信推介自己,在信(《上樞密韓太尉書》)中開宗明義,直陳“以為文者,氣之所形” “文氣說”,並引用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來論證“氣可以養而致”。韓相國被蘇轍的文采所折服,大為欣賞,進而對蘇轍特別關愛。

一場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經歐陽修、楊畋(tián)推薦,蘇軾和蘇轍參加了"制舉"考試。據說"制舉"開考之前,蘇轍生病了。相國韓琦於是上奏皇帝:

"今年招考的學子,惟有蘇軾、蘇轍兄弟二人聲望最高,而今蘇轍病倒了,不能按時參加考試,必有孚眾望,是否延期舉行?"

仁宗皇帝竟然准奏了。一直等到蘇轍病癒之後,方才開科,算起來考試推遲了二十天。

一場


  • 2.在"制舉"的策論中蘇轍把在位近40年的仁宗皇帝痛批一頓。

先看《宋史·蘇轍傳》中的記載: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範鎮難之。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

"極言得失"、"尤為切至",這八個字是《宋史·蘇轍傳》對蘇轍"制科"策論文章激烈程度進行了高度概括。也就是說蘇轍在文中對仁宗為政得失的論述,用詳盡來表達似乎都少了的三分激烈;而且文中對宮禁朝廷之事的論述尤為激切,看來"憤青"的鼻祖非蘇轍莫屬

如何看待蘇轍的策論,考官們也是各執一詞,甚至有考官要

"請黜之"。仁宗皇帝再一次展示了他那寬廣博大的胸懷:"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仁宗皇帝挨蘇轍一頓痛罵之後,還能給蘇轍以肯定。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仁宗皇帝確係性情寬厚,嚴於律己的一代明君。最終蘇轍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四次等,蘇軾為同科第三等。(“制舉”考試的合格者分為五等:因一、二等為虛設,實際上三等為最高。)


一場


電視劇《清平樂》中肯定有蘇軾、蘇轍的戲,從演員表中可以看出來:蘇軾由丁禹兮扮演,蘇轍由李歡扮演。但這兄弟二人在仁宗朝都比較年輕,估計戲份不多,而且劇中出現的時間也應該比較晚。一代文宗與詞帝,再加上一個“憤青”的鼻祖,在劇中又將演繹出何等佳話,我們且拭目以待。


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