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制举",两个千年佳话

一场"制举",两个千年佳话


一场

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故事的背景为宋朝仁宗年间。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享年54岁,在位42年。他开创了"仁宗盛世",斯时名臣辈出,名家辈出,开启了北宋的繁华。仁宗帝性情宽厚,严于律已,是为一代明君,历代备受称赞。今天我们不谈他吃不下远方运来的几枚蛤蜊;不谈他夜晚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说出想吃羊肉;不谈包拯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他脸上;不谈老对手辽主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含泪说要为他建一座衣冠冢来寄托哀思……只谈谈仁宗朝一场"制举"的故事。

"制举"(制科)是皇帝为选拔人才举行的特殊考试,唐宋时都有。作为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首先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不像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其次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还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识渊博,也就是要有能力、有水平;二是有朝中大臣推荐。制科分初试和复试,初试由六名考官考核,初试合格者才可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的复试。

1061年仁宗朝的一场"制举",留下了两个千古佳话。


一场


  • 1.开科前苏辙生病,仁宗帝竟然同意推迟考试。

嘉祐元年(1056年),年仅18岁的苏辙跟着20岁的哥哥苏轼,从四川眉山一路风尘赶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兄弟二人同登进士且名列高等,苏轼登进士科第二名,苏辙登进士科第五名。

苏辙在登进士科后给相国韩琦(韩太尉)写信推介自己,在信(《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开宗明义,直陈“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文气说”,并引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来论证“气可以养而致”。韩相国被苏辙的文采所折服,大为欣赏,进而对苏辙特别关爱。

一场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经欧阳修、杨畋(tián)推荐,苏轼和苏辙参加了"制举"考试。据说"制举"开考之前,苏辙生病了。相国韩琦于是上奏皇帝:

"今年招考的学子,惟有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声望最高,而今苏辙病倒了,不能按时参加考试,必有孚众望,是否延期举行?"

仁宗皇帝竟然准奏了。一直等到苏辙病愈之后,方才开科,算起来考试推迟了二十天。

一场


  • 2.在"制举"的策论中苏辙把在位近40年的仁宗皇帝痛批一顿。

先看《宋史·苏辙传》中的记载: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极言得失"、"尤为切至",这八个字是《宋史·苏辙传》对苏辙"制科"策论文章激烈程度进行了高度概括。也就是说苏辙在文中对仁宗为政得失的论述,用详尽来表达似乎都少了的三分激烈;而且文中对宫禁朝廷之事的论述尤为激切,看来"愤青"的鼻祖非苏辙莫属

如何看待苏辙的策论,考官们也是各执一词,甚至有考官要

"请黜之"。仁宗皇帝再一次展示了他那宽广博大的胸怀:"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仁宗皇帝挨苏辙一顿痛骂之后,还能给苏辙以肯定。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仁宗皇帝确系性情宽厚,严于律己的一代明君。最终苏辙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四次等,苏轼为同科第三等。(“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实际上三等为最高。)


一场


电视剧《清平乐》中肯定有苏轼、苏辙的戏,从演员表中可以看出来:苏轼由丁禹兮扮演,苏辙由李欢扮演。但这兄弟二人在仁宗朝都比较年轻,估计戏份不多,而且剧中出现的时间也应该比较晚。一代文宗与词帝,再加上一个“愤青”的鼻祖,在剧中又将演绎出何等佳话,我们且拭目以待。


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