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他,默默耕耘六十載,在他領導下發射的衛星,佔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

他,親歷、見證、參與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過程。

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

“我們能做一顆衛星在天上生存”

航天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

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孫家棟正是“東方紅一號”的總體設計負責人,那一年,孫家棟41歲。

航天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第一顆衛星,證明我們能把衛星送上去。我們能做一顆衛星在天上生存。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孫家棟等老一輩航天人,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有能力搞航天事業。

然而航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失敗與挫折也時常伴隨左右。

1974年11月5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失敗,讓孫家棟刻骨銘心!

航天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飛了21秒之後,火箭爆炸了。在那樣的冰天雪地裡,大家真是含著眼淚在地面搜索所有的殘骸,撿了三天。

“只有每個部件質量上去了,中國航天路才能走得更遠”。

經過分析,火箭中一根導線的銅絲斷裂,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孫家棟帶領大家對每一件產品的質量進行徹底檢查。

對於存在的問題和隱患立即著手解決。

從此,嚴把質量關,狠抓細節處成為孫家棟的一種習慣。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陳閩慷:不管他歲數多大、身體如何,只要是他主管和負責的大工程的發射任務,他都到現場去。他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工程的風險,這是他人生一貫秉持的態度。

航天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嫦娥一號”成功環繞月球,他轉身默默擦拭淚水。

2007年11月5日,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嫦娥一號”,成功環繞月球的那一刻。

在歡呼的人群中,孫家棟默默轉身擦拭喜悅的淚水。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那一瞬間,感覺到的心情完全不一樣,說不出來那種自豪感。證明了我們中國的航天事業,進入了深空探測這個行列。

航天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安全要保護在我們自己手中”

上世紀九十年代,孫家棟和同事開始建設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面對當時已經成熟運行的國外衛星定位系統,中國的北斗該如何建設孫家棟認為,衛星定位系統一定要實現自主可控。

航天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這裡得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自主可控。我們地面的所有系統,安全要保護在我們自己手裡。因為它是一個代表整個國家空間、時間的標準體系。

目前,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在孫家棟等航天人的推動下穩步建設。

預計今年我國還將發射5到7顆北斗衛星

♦2020年再發射2到4顆北斗衛星

中國的北斗全球系統建設,將在2020年全面完成。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愛國對於我們航天人來說,就表現在愛航天。愛航天就是要把航天的事業辦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為國家增添力量,為國家作出貢獻。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樑,兩彈一星,嫦娥北斗。寫下航天的傳奇,耄耋之年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