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孤身一人“坐集千古之智”,他的歷史哲學既是集成又是新學

今年是我國明末清初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王船山誕辰400週年。前兩天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之“天地大儒王船山”,不禁為他的大儒思想所震撼 。如果說王船山儒學思想是“大儒”,那麼他的歷史哲學就是“坐集千古之智”。百年來,他的思想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熱議。

由於歷史哲學的特殊性,學術界對這一學說沒有嚴格的界定。其主要原因是歷史的侷限性,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背後哲學思想也不一樣。我們只能透過歷史的角度,分析當時環境下的辯證思想,以發掘超越事件本身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王船山孤身一人“坐集千古之智”,他的歷史哲學既是集成又是新學

王船山掛像

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說說他的歷史哲學思維。

一、辨析歷史事件,獨樹歷史哲學思想。

王船山的歷史哲學思想是在批判繼承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我們要先從王陽明說起。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其代表作《王文成公全書》,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反對程頤、朱熹通過凡事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在這點上王船山的思想與王陽明不盡相同。

司馬遷《伯夷列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太史公懷疑天道的公正性,而王船山則覺得天道公正不爽,暗地裡船山對太史公的觀點有所指責和批判。

王船山孤身一人“坐集千古之智”,他的歷史哲學既是集成又是新學

王陽明像

二、探究歷史,深挖背後哲學。

王船山歷史哲學思想的形成,有他自己對歷史的探究方法和思考行為。

劉獻廷稱:王夫之學無所不窺,於《六經》皆有說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氣,聖賢學脈,僅此一線。

譚嗣同在《論六藝絕句》評價王夫之: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

1. 從中心思想出發,以理為據。

王船山借歷史事件本身說明哲學原理,將歷史事實作為哲學的實例,來闡明儒家的天道、仁和體用合一等觀念。

2. 因言見心而明道。

王船山的另外一種歷史哲學研究方法,是通過表象,或者是古人的言辭行為,去分析探求歷史背後所蘊含的天道。

王船山:“因言見心,因跡見道。”

3. 躬身踐行法。

體察古人事蹟,教人虛心,求得其教訓,來達到自己為人處世的鑑戒。通過設身處地地站在古人的立場上,通辨其中蘊含的哲理,這在歷史哲學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王船山《讀通鑑論敘論》:“設身於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於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

王船山孤身一人“坐集千古之智”,他的歷史哲學既是集成又是新學

王船山像

三、王船山歷史哲學思想。

一直以來,歷史哲學的概念眾說紛紜,通常被認為是理智探究中的一個特殊領域。王船山的歷史哲學思想匯歸於“道”,總的來說表現在“合一論”思想。

賀麟:王船山的一元論不是孤立的單一的一元論,而是一種諧和的調節對立、體用兼駭的全體論或合一論。

概況來說,這種合一論有知行、物我、心物等方面。

王船山利用歷史事件及史論史評,結合自己的合一思想,揭示歷史背後所蘊藏的規律,這正是船山歷史哲學最終解釋的根源。

1. 知行思想。

王船山生於陽明學說盛行時代,其歷史觀點免不了受到王學影響。船山歷史哲學很重要的一點是欲知先行。

王船山:“且夫知者固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這句話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相近,歷史哲學背後隱藏的規律必須通過知行實踐,深挖細鑿才能被髮掘。

2. 物我思想。

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也即心中有物,物中有心。以物明心,以物知心。物我境界是哲學思想很高的境界,王船山的天道與事理不可分割,通過天道以明事理,存物於心,而又超然物外。

王船山:“且夫物之不可絕也,以己有物。物之不容絕也,以物有己。已有物而絕物,則內戕於己。物有己而絕己,則外賊乎物。物我交受其戕賊,而害乃極於天下。”

3. 心物思想。

王船山:心無非物也,物無非心也。

不論是先秦哲學還是後來的哲學思想,包括同時期外來哲學思想,都包含著心物合一理念。王船山歷史哲學也同樣透露出這一思想,為世人認可,也體現出船山歷史哲學在當時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王船山孤身一人“坐集千古之智”,他的歷史哲學既是集成又是新學

學術界紀念王船山誕辰400週年研討

總結:某種程度上來說,王船山歷史哲學批判地繼承並集結了王學之前的一些先進的哲學思想。在歷史上他是歷史哲學的集大成著,在批判和創新中獨成自家一言,形成了船山歷史哲學。一直以來他的思想在不斷地被認可、被髮掘,對我們今天的歷史學者在研究歷史哲學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參考文獻:

1.賀麟《文化與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