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仁:激發鄉村文化活力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西南州興仁市加快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有力激發鄉村文化活力,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家住屯腳鎮鯉魚村的梁大伯覺得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每天晚飯後,他都會約上村裡的同齡人,到家門口的文化長廊裡嘮嘮嗑,順便看看在廣場上跳舞的老伴,“現在忙時種地,沒事兒了就到長廊來嘮嗑擺‘龍門陣’,我不會跳舞,但老伴會,我很樂意每天坐在這兒看她跳,生活充實著呢!”說這話時,梁大伯一臉的滿足。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基礎。興仁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鄉風文明為切入口,不斷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打造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並積極創新產業發展,讓廣大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時,富腦袋、豐內涵,為老百姓營造了有認同感、歸屬感的精神家園,在鄉間田野奏響了一曲曲鄉風文明之歌。

用文化引領凝聚精神力量

在巴鈴鎮綠蔭河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張老伯正在和同伴打羽毛球比賽;電子閱覽室裡,年輕人小趙正專注地學習駕考理論知識;農家書屋裡,王大哥正查閱著種養殖方面的書籍……一靜一動,一張一弛,這裡正成為當地群眾求知的課堂、求藝的樂園、求富的平臺,潤物無聲地促進了鄰里和諧、鄉風文明。

張老伯說:“過去,由於沒有文化活動中心,農閒時節,就是打牌喝酒,鄰里之間、婆媳之間矛盾時有發生,影響家庭鄰里和睦,如今太好了,文化活動中心的建立,不僅滿足了不同群眾的需求,群眾在娛樂、健身的同時,還增強了彼此間的友情!”

近年來,興仁市不斷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保護和傳承鄉土特色文化,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讓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市、鎮(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基本建成,農民文化家園24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範活動中心11個、農家書屋300餘個、農村文體活動場所400餘個……覆蓋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務來到了每一位群眾的身邊,鄉村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滋潤。如今,興仁市的文化“莊稼”已紮根大地,村民們的“精神糧倉”正在填滿。

讓創新傳承留住悠悠鄉愁

如往常一樣,興仁市大山鎮野場村的年輕人正在接受前輩們對素有東方踢踏舞之稱的彝族舞蹈“阿妹戚託”的傳授,雖然一個動作要反覆排練,但沒一個人說累、沒一個人不樂意,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把前輩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為將來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為傳統文化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如今,興仁市大山鎮野場村的彝族傳統舞蹈“阿妹戚託”也名聲遠揚,還跳上了中央電視臺,更值得欣慰的是,不僅村裡的很多年輕人積極投入其中,大山中學還把其作為校園廣播操進行傳授推廣,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活動中來。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為了在現代社會留住悠悠鄉愁,興仁市積極創新,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民間傳統文化,推動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創意產品開發,加大文物古蹟、傳統村落、傳統建築保護力度,讓傳統文化種子在鄉村自然生長,留住承載鄉愁的鄉村元素。

以文明之風滋養精神家園

城南街道鷓鴣園村坐落於滿目綠色的田野之間,走進村裡,綠樹成蔭,田舍相間,恬靜悠然,既瀰漫著田園野趣,又整潔有序。

鷓鴣園村的美,不僅美在村容村貌,更美在鄉風民風。“過去,農村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禽畜糞便多、蒼蠅多、垃圾多。如今鷓鴣園村以‘黨建+美麗鄉村’創建為主題,把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融入到建設中,緊緊圍繞基礎建設、環境整治、公共服務、鄉風文明、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樹立新風正氣,破除陳規陋習,培養群眾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情趣,如今村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村風民風淳樸,村容村貌喜煥新顏!”鷓鴣園村黨支部書記餘必麗說。

走在村裡乾淨整潔的水泥路上,隨處可見講文明樹新風、社會主義價值觀等文化牆,岑春柔自豪感滿滿的說:“你看我們村多幹淨,村民們自發打掃的,一點不用督促。這些樹長得好吧,都是村裡老百姓一起種植的,景色不錯吧!”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一個個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一條條幹淨寬敞的鄉村道路,一項項接地氣的村規民約,一個個引領文明風尚的評選表彰活動……如今,鄉風文明與文化振興相互交融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興仁大地上鋪展開來,鄉風文明正內化為村民的自覺行動,注入鄉村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