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VS劉邦:剛與柔的較量

項羽VS劉邦:剛與柔的較量

楚漢相爭最主要的就是項羽與劉邦之間的較量,我們知道性格決定命運,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最後自刎烏江,劉邦手無縛雞之力,做了漢朝400年的開國皇帝,歷史總是存在悖論,按理說項羽兵強馬壯,實力遠遠強於劉邦,可為什麼落敗呢?答案由老子來回答,老子這麼說的:“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項羽剛強,但易折斷,他和劉邦打了很多次仗,多次取勝,可是在烏江的失利使他一蹶不振,放棄了渡江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劉邦則屢敗屢戰,從沒有放棄,以前的屢次失利換來了最後的勝利。在性格上劉邦完全剋制了項羽。

項羽VS劉邦:剛與柔的較量

鮑鵬山老師曾評價項羽和劉邦,他認為項羽是有愛憎而無策略,而劉邦則是隻有策略而無愛憎,所以應該可愛可惜,另一個可憎可懼。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麼大家同情項羽,認為項羽是大英雄,而認為劉邦是無賴、混混。這可以在鴻門宴裡可以找到證據,項羽在鴻門宴上沒能抓住大好機會殺死劉邦,說明他極其自負,認為劉邦沒資格與自己成為對手,而劉邦則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才敢去赴宴,一個有策略,一個沒策略,高下立判。另外有一次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煮了一口鍋,威脅劉邦投降,說明他是有愛憎感的,同時他也希望劉邦也有父子親情,可是他低估了劉邦,劉邦是一個為達到目的捨棄一切的人,劉邦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倆是兄弟,如果你把咱們的父親給煮了,請分我一杯羹。這回反倒把球踢回到項羽這面來了,項羽自然沒能下得去手,威脅失敗了。所以說劉邦是一個目的性比較強的人,包括後來為了穩住韓信而破例封侯的事情,說明他極度能忍,這一點項羽是無可比擬的。

項羽VS劉邦:剛與柔的較量

其實項羽落得如此下場也是性格使然,徒有英雄氣概,心存婦人之仁,項羽殺起人來也是心狠手辣的,每當攻佔城池時都會屠城,也不差劉邦一條小命,可是面臨一次次機會就是下不去手,只要他們兩人之間有一人死去,就會有大量的老百姓免遭戰爭的摧殘,會挽救無數的生命。而劉邦則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後只贏得一場勝利就奠定了漢朝開國皇帝的地位,項羽則自刎而死維護了自己英雄勇士的形象。看起來是命運所致,其實是各自的性格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