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親手畫了11年地圖,只為能快一秒鐘!

一張張1米見方的大方紙上,密密麻麻標著一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高樓平房。2007年開始,山西省晉中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的120調度員每人每年手繪一張城市地圖,“

下笨功夫,記在心裡,救人時才能爭分奪秒。

他們親手畫了11年地圖,只為能快一秒鐘!梁瑞梅向記者展示近年來的部分手繪地圖。新華社記者 王井懷 攝

120調度員是一個計秒工作的崗位:電話響3秒內接起,問清病人地址等基本信息60秒內完成,從接電話到派出救護車最多3分鐘。

“有的老年人說不清自家地址,有的外地人搞不清街道,還有人一著急啥都忘了。我們最怕弄不清病人的位置,救護車找不到人。”120調度科主任梁瑞梅說,“從組建緊急醫療救援中心起,我們全城跑,一筆一筆地畫地圖,熟悉每一個樓的位置。

2007年,晉中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成立,此前一直在醫院當護士的梁瑞梅被調到新崗位。當時到崗的12人全是女同志,幾乎都“只熟悉自己家門口和單位門口”。她們去書店買的地圖太簡略,關鍵時刻不能確定病人的詳細地址。沒辦法,老大姐梁瑞梅領著一群小姐妹,推上自行車,一個街道一個街道地跑。

她們白天記位置,晚上畫地圖。跑了整整半個月,第一張手繪地圖完成了。這張地圖上,詳細地標明瞭各個單位、小區、街道,甚至小區內有幾棟樓、多少住戶、幾個大門,哪個門能進車,寫得清清楚楚。“小區保安把我當成賊了,”梁瑞梅笑著說,“我不得不帶上單位的介紹信,蓋上大紅章!”

他們親手畫了11年地圖,只為能快一秒鐘!梁瑞梅2007年的第一張手繪地圖(局部)。新華社記者 王井懷 攝

自那以後,手繪地圖成了調度員的基本功。2013年,剛上班一個月的寇晶獨自一人跑了幾條街道,認認真真畫了一整天。她回到單位一看,“壞了,南北方向畫反了。”年長她幾歲的杜亞萍剛畫地圖時更“慘”,一個人跑到郊區的紡織機械廠,“那地方太大了,相當於一個小縣城。我頭一次去,把自己轉丟了,出不來了!”

“女同志本來方向感就差,手繪地圖確實難為她們了。”晉中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張翼霄說,“不過,這更凸顯了畫地圖的重要性。自己都能迷路,怎麼準確定位病人的位置?”

2008年,急救中心配備的調度指揮系統中有了電子地圖,現在,系統中的地圖不斷更新。不過,調度員們仍然覺得自己不跑一遍不放心。10月下旬,梁瑞梅發現新更新的地圖中有小紕漏。“網絡地圖上廣安街是直通中都路的,實際上根本沒通。救護車出警時,要是走這條路就麻煩了!”

11年的堅持,讓調度員們對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瞭解得門清。“叫救護車的人不知道位置不要緊,只要說出幾個抬眼見到的建築,我們基本都能判斷具體位置。

”梁瑞梅說,救護車出警後,還能準確地告訴司機走哪條路,進哪個門,停在哪個樓門口。

“平時多下笨功夫,就能早一秒鐘接到病人。”梁瑞梅說,“這樣才能跑贏死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