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社區衛生健康的“銅牆鐵壁”

河南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丁新科

4月11日,全省第32個愛國衛生月集中活動暨倡導並踐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行動啟動儀式在鄭州市第八十八中學舉行。今年愛國衛生月,主題是“防疫有我,愛衛同行”。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這場人民戰爭中,各地廣泛發動群眾,築牢阻擊疫情的“銅牆鐵壁”。如今,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不扎堆,成為群眾防疫的“四大法寶”,公筷公勺成為“健康新食尚、餐飲風向標”。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為迅速切斷病毒傳播渠道,為疫情防控作出了很大貢獻,這就是愛國衛生運動的鮮活實踐。

開展愛國衛生月活動,首先要總結疫情防控中的經驗,形成制度化的成果,進一步築牢人民防線。在全省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村、基層社區的群防群控。從村支書的大喇叭到黨員入門到戶宣傳政策,從掃“健康碼”進社區到小區閉環管理,從跑腿隊服務隊到智慧雲平臺,基層創造的“土辦法”管用,“新手段”可行,在疫情防控、解決群眾需求中功不可沒。

在愛國衛生運動中,基層很關鍵。不可否認,基層在衛生健康事業上仍存在諸多短板,一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尚未沉澱為制度法規,隨處吐痰、亂扔垃圾等衛生陋習隨著疫情形勢好轉也有復發的苗頭,優質衛生資源仍然欠缺。正因如此,全省衛生健康大會提出,要突出基層基礎,大力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加快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社區下沉,促進硬件和軟件雙提升。

基層的愛國衛生運動,本質是做好人的工作,向落後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宣戰,推動健康飲食、健康習慣的養成。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一種巨大而頑強的慣性力量。比如,南方有的地區居民喜歡吃生魚片,因此患肝吸蟲病的相對較多。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地方居民還有在魚塘上搭廁所的習慣,更是加大了各種疾病傳染的風險。後來,這些陋習經過一次次沉痛的教訓,在愛國衛生運動中逐漸得以糾正。

廣東省疾控系統每年夏季防範出現登革熱疫情的任務很重,在佛山等地的基層社區,至今還保留著在下水道中放防蚊木塞的習慣,居民也多有清理花盆積水的習慣,這是當地上個世紀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時積累的經驗,對防範蚊子帶來的傳染病非常有效。近年來,我省各地廣泛開展廁所革命,全面整治城鄉環境,客觀上促進了居民文明習慣的養成,提升了衛生環境。經歷了這次疫情的考驗,也必將加強人們對於禁食野生動物、保持健康社交、養成良好餐桌禮儀的共識。

基層健康環境的提升離不開醫療資源的投入。在這方面,全省基層醫療力量在逐年加強。4月11日,省衛健委發佈《關於公佈首批社區醫院建設評估合格機構名單的通知》,我省10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獲批掛牌“社區醫院”,這意味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正在進一步提升,群眾“家門口”就醫將更安心、更舒心。

保障居民的健康,不僅要靠醫療衛生的“小處方”,也需要社會治理能力的“大處方”更給力,動員各部門、各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創新思路,深入持久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形成治理合力,用健康體魄,建設美麗家園,定能擁抱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