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以下文章來源於至柔姐姐JUNOESQUE ,作者至柔姐姐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近日無意中讀到一則新聞:一年前爆發於剛果(金)的埃博拉疫情已經蔓延至烏干達,烏干達開始啟動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埃博拉病毒預防疫苗試驗。

埃博拉病毒是人類目前已知最恐怖的超級病毒,僅在剛果(金)的最近一次的疫情爆發中,它就導致了1800人死亡。

山雨欲來風滿樓,烏干達,這顆丘吉爾心目中的非洲明珠,在全人類的關注下,你能否勇敢面對,砥礪前行,風雨過後見彩虹?


特別關注這條新聞,因為我曾深度遊覽過美麗的烏干達,2017年12月才經歷的難忘的烏干達之旅仍然記憶猶新。

那是一次特別的經歷,巴特瓦俾格米原始部落,被文明的Karamojo部落,已經“文明”的Banyole部落,Iteso部落的牛市場,Nyero 巖畫,Mutanda湖中的懲罰島,阿明的監獄,布溫迪原始森林銀背大猩猩保護區........感覺自己像人類學家一樣,不停地在“文明”與“野蠻”之間穿越、漫步、徘徊,遺憾的是,我無法像他們那樣,終身將自己放逐流亡在這個隱藏的憂鬱地帶,因為,短短的半月之中,我已完全迷失。


Chapter1. 來自矮人部落的布偶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這是什麼東東?

布偶,請不要懷疑我稱之為布偶,而非其他什麼人偶。即使沒有那幾塊包裹著巴蕉葉“身體”的碎布頭,它們也叫布偶。因為製作它們的部落人至今仍有一部分還以芭蕉葉、棕櫚葉為衣料。他們沒人會織布製衣,你看到的布料是文明世界帶給他們的。

在我所有的布偶中,最原始最拙陋者非此莫屬,最極簡最抽象者非此莫屬,最珍稀最特別者也非此莫屬。它們來自烏干達邊境布溫迪穿不透原始森林的巴特瓦部落,製作者類屬珍稀瀕危的世界最矮小人種——俾格米矮人族。

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是非洲中部熱帶森林地區的民族,被稱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俾格米人頭大腿短,長得精瘦,人人都腆著大肚子,肚臍眼凸起鵪鶉蛋大小的肉疙瘩。他們能歌善舞,行動敏捷。他們崇尚森林,男子狩獵,女子採集,沒有私有觀念,財產歸集體所有,血統按父系計算,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他們也沒有自己的文字,原本也沒有數字和時間概念。

他們喜歡吃白蟻,用巴蕉葉、棕櫚葉當衣料,也用它們的枝葉搭建茅屋。他們在屋中間石頭上生火取暖,上方架泥罐燒水煮飯。平時一家人睡在用獸皮和雜草鋪就的地上。

俾格米人一般8-9歲就發育成熟開始過性生活並生兒育女。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強體質和力量。歪理邪說驅使他們犯下反人類的罪惡勾當。

很多人奇怪俾格米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矮小的身材。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迷你身材是為了適應嚴酷的雨林生活而進化來的。研究人員推斷,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或許在非洲經歷了數次單獨進化之後才分散在這片大陸上。自然選擇的強烈信號表明,身材矮小可能確實是為適應熱帶雨林生活環境的特殊進化。在這樣的環境中,矮小身材也許會更有優勢,例如,矮小能解決食物缺乏問題,能更好地抵禦熱帶高溫,以及更早成熟,也意味著他們能更快完成繁衍週期,從而在惡劣的叢林競爭中得以存續。

生活在非洲中部各國的俾格米人遭遇悲慘,在國際組織介入前,他們一直被其他部族歧視、奴役、排擠、邊緣化。甚至有一些部落獵殺俾格米人,用他們的器官作犧牲進行巫術儀式,還有部族殺食俾格米人。這些殘忍行徑導致俾格米人瀕臨滅絕。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森林中的俾格米人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他們的肚臍眼都凸起一個鵪鶉蛋大小的肉疙瘩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能歌善舞、行動敏捷的小矮人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俾格米成人平均身高1.3-1.4米


2017年12月,我們去烏干達邊境的布溫迪穿不透原始森林追蹤銀背大猩猩(金剛),順道去參觀了巴特瓦的部落生活。

巴特瓦人,屬於俾格米矮人族,是非洲大湖地區記錄中最古老的種族。族群分佈在盧旺達、布隆迪、烏干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2000年,普查到大約有8萬人。在文明人看來,在被別人野蠻對待的同時,烏干達的巴特瓦俾格米人本身也很“野蠻”,他們會獵殺大猩猩以之為食。1991年因為烏干達設立布溫迪穿不透原始森林山地銀背大猩猩自然保護區,政府武裝強迫巴特瓦人離開山林融入附近的部落,但巴特瓦人遭到其他部落村民的歧視和抵制。後來民間藝人和國外NGO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通過旅遊業發展,教育滲透幫助巴特瓦人融入現代生活。但絕大多數巴特瓦人仍然依戀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歡繼續過封閉的原始生活。


我們在原始森林邊緣看到的巴特瓦一家四代,最小的7歲,最年長的50出頭,他們生動再現了1991年前部落在原始叢林的生活、生產情況。娛樂,祈禱,喪葬,鑽木取火,取蜂蜜,狩獵,慶祝......我從這些活動中活動看到了曾經的巴特瓦人自給自足、簡單快樂的生活。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7歲的黃衣女孩差不多可以過性生活了,可她還吮指,還趴在奶奶背上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她們用帶刺的樹枝梳頭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設陷阱捕獵小動物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設陷阱捕獵大動物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鑽木取火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取蜂蜜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爬樹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跳繩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男孩的遊戲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她說士兵們拿著槍把他們趕出森林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用樹屋與煙火防避猛獸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大樹下的喪葬儀式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其樂融融


他們的快樂是真切的,跳繩時,翻筋斗時,取到蜂蜜時,抓到獵物時,歌舞慶祝時.......我看見他們眼中的熠熠光彩;他們的悲傷也是真切的,喪葬儀式中,失去親人的婦女坐在樹腳屍體旁,眼淚鼻涕口水三川齊下,哭得聲嘶力竭,直到暈厥。

俾格米人相信萬物有靈,信奉森林,信奉自然。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就是迴歸自然,只需將屍身裹起來放在一棵大樹下,用層層綠葉將其掩蓋,任其腐爛殆盡後再找地方埋葬骨骼。


看著這一切,不知為什麼,我有點迷失了,迷失在原始、“矇昧”、“野蠻”的生活帶給俾格米人真真切切的滿足中。


告別巴特瓦部落後,在森林盡頭草地上發現兩個巴特瓦女孩守著的小地攤。眼尖的我一下就發現了這幾個人偶。我一聲驚叫,立即拿起來仔細端詳。巴蕉葉摺疊捆綁而成的抽象人體,包裹著碎布頭,大大的頭部無發無臉。呵呵,真正的原始森林的原始布偶!

穿紅衣的女孩說是她製作的,她的名字叫斯利維婭,今年8歲。8歲?那麼,她已經開始過性生活了?看著她幼稚可愛的樣子,想到這麼弱小的孩子即將承擔起生養兒女的家庭責任,我心裡頗有點兒不是滋味。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我買下4只。回國後把它們與我從白羅斯、烏克蘭、馬其頓、多米尼加、塔吉克斯坦等國帶回的無臉娃娃作了比較,得出一個幼稚的結論:俾格米人擅長草藥學與巫術,如果文明世界的這些無臉娃都與宗教或巫術相關,那麼這些來自原始森林“矇昧野蠻”部落的布偶也可能與巴特瓦俾格米人的巫術有關。

這個,也許就是一些人類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的隱藏在所有文化之下的對稱性吧。其實,“文明且複雜”的社會與“原始且落後”的社會之間,並不存在人們長久以來想象出來的那種鴻溝。除去物化的表象,在原始森林的世外桃源中,巴特瓦人自給自足、閒適輕鬆的簡單快樂不正是當今世界眾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嗎?財產公有、嚴格的真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難道不是某些政體和多數政客們努力標榜、卻大都無法達成的嗎?如果兩種社會遙相對稱,互為參照,這個世界會不會更加和諧穩定、更加豐盛繁茂、更加多姿多彩呢?


這是巴特瓦矮人部落8歲少婦製作的抽象而極簡的布偶帶給至柔的抽象而極簡的思考。


(未完待續)


2019.08.18 成都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白羅斯無臉娃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多米尼加無臉娃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馬其頓無臉娃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烏克蘭無臉娃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塔吉克斯坦無臉娃

迷失在烏干達——文明與野蠻間的憂鬱地帶(一)

▲ 烏干達巴特瓦部落無臉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