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對於這種常見的小鸚鵡,似乎人們並沒有過多去考慮過這個品種及品系的劃分是怎樣的,因而多數玩家總停留在迷茫的印象中,在這裡我僅代表個人整理一下牡丹鸚鵡的系統分類和品系分類大綱:(為便於說明,我將按照完整生物學分類的,界、門、綱、目、科、族、屬、種之後,另增加亞種及品系來進行說明。)

牡丹鸚鵡 agapornis roseicollis

拉丁文名稱:Agapornis roseicollis

英文名稱: Peachface Lovebirds


牡丹鸚鵡又稱情侶鸚鵡、蠟嘴鸚鵡、愛情鳥。屬鳥綱,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族,情侶鸚鵡屬,共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牡丹鸚鵡是所有鸚鵡品種中個體最小的品種之一,壽命約為10—15年,身長約13—17釐米,重40—60克,孵化期19-23天,42天羽毛長成。

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當地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漿果為食。在非洲南部,該鳥種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豔麗,也常被捕捉飼養、販賣,致使野生數量及種群越來越少。

在野外, 它們多數以十幾只為一小族群,是最多產的鳥類, 雌雄鳥非常有家庭觀念。而以人工繁殖方法哺育的牡丹鸚鵡, 則十分親近人; 喜歡讓人撓癢,又喜歡站在人的手、膊和頭上。它們個性活潑,對新的事物十分好奇。惟領域性特別強,難以與其他族群和平共處。

只有一部分的情侶鸚鵡是雌雄二型的(即雌雄的外形有明顯的差異),包括黑領情侶鸚鵡、灰頭情侶鸚鵡。其餘品種都不能夠從外表分辨性別。牡丹鸚鵡除一種分佈於馬達加斯加島之外,其餘8種則分佈於非洲坦桑尼亞、烏干達、埃塞俄比亞、蘇丹等國家,每個野外品種都受地理所分隔。情侶鸚鵡往往小群聚居,主要食用果實、蔬菜、一些草及種子。黑領情侶鸚鵡亦會食無花果。


這九種原始種情侶鸚鵡分別是:

1.灰頭情侶鸚鵡 Agap0rnis canus 該種也是唯一一種分佈於非洲大陸以外馬達加斯加群島的種類。

2.費氏情侶鸚鵡 Agap0rnis fischeri 該種即為平時最常見的棕頭牡丹。

3.尼亞薩湖情侶鸚鵡 Agap0rnis lilianae 該種是外形最類似費氏牡丹的種類。

4.黑臉情侶鸚鵡 Agap0rnis nigrigenis 有別於黑頭牡丹,該種數量日趨稀少。

5.面罩情侶鸚鵡 Agap0rnis personatus 即為黑頭情侶牡丹原種。

6.紅臉情侶鸚鵡 Agap0rnis pullarius 相對於其他種類飼養稍有難度,國內市場非常稀少。

7.桃臉情侶鸚鵡 Agap0rnis roseicollis 即為平時較常見的桃臉牡丹原種

8.黑領情侶鸚鵡 Agap0rnis swindernianus 該種外形最類似紅臉牡丹,但體形略大,國內數量較為稀少。

9.黑翅情侶鸚鵡 Agap0rnis taranta 相貌較其他牡丹較為醜陋,國內似乎還沒有玩家飼養


1.灰頭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 灰頭情侶鸚鵡

【別名】 灰頭愛情鳥、馬達加斯加愛情鳥、加南情侶鸚鵡。

【拉丁學名】 Agapornis canus

【英文名稱】 Grey-headed Lovebird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情侶鸚鵡屬

【整體概述】 亞種:目前有兩種已知亞種,即指名亞種(Agapornis canus canus)和灰藍亞種(Agapornis canus ablectanea)。

外型:小型鸚鵡。全長約14釐米,體重25-28克。體羽以綠色為主,上體草綠色。頭頂部鉛灰色;後頸和頸側有一銅綠色領環,眼瞼及貫眼紋近藍黑色,頰下有一黑帶。另一亞種體羽為綠色,頭部、胸部和頸部為淺灰色,腹部、身體兩側和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翅膀內側覆羽為黑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棕色。母鳥的頭部和翅膀覆羽均為綠色。幼鳥和成鳥的體色很類似,年幼的公鳥頸部帶有綠色,偶爾會像母鳥那樣全部皆為綠色,鳥喙則為灰黑底。其雄鳥頭部以及脖子背部與胸部為灰色,綠色的體毛在翅膀和後部變深綠色,羽下後翅變為黑色,亮灰白色的喙和淺灰色的腳爪,雌鳥與雄鳥的不同在於全部是綠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灰頭愛情鳥主要棲息於開闊的鄉村地區、灌木叢地區、森林的邊緣地帶和開墾過的地區;也會前往刺叢平原、乾燥草地以及農耕區活動;偶爾會前往郊外的花園或是公園活動。在繁殖季他們會組成5到20只左右的群體,偶爾會高達80只;在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鳴叫,相當顯而易見;他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地面上覓食,非常謹慎小心且難以接近;平時大多和雀科鳥類一起集結活動,如果受到驚擾或是有掠食者逼近,他們會發出尖聲的鳴叫然後趕快飛離;平時偏好棲息於樹木最高的枝幹上,有時候甚至會棲息於電線杆上。

食物:灰頭愛情鳥主要以地面上的草類種子、從路上行駛的農作物運輸車上掉下來的的穀粒和黍粒等為食;也會在郊外或是村落撿拾乾燥的米粒進食。

【地理分佈】棲息地:馬達加斯加低地和沿海地區,曾經引進馬斯卡瑞尼(Mascarene)和科摩洛群島(Comoro)、席賽爾群島、桑吉巴和馬非亞群島(Mafia Islands)

【繁 殖】他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2月到3月,在科摩洛群島(Comoro)則為11月到隔年4月,一般都喜歡在枯死的樹洞內進行築巢並繁殖後代,母鳥一次會產下5到7枚卵,孵化期為21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38天。


2.費氏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 費氏情侶鸚鵡

【別名】 費希爾氏情侶鸚鵡、佛伊斯奇氏愛情鳥

【拉丁學名】 Fischer's Lovebird

【英文名稱】 Agapornis fischeri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情侶鸚鵡屬

【整體概述】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經人工培育,已形成多種色系的品系,如黃、白、鈷藍、紫、灰、銀、乳白及雜色等。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為橘紅色;頭頂和頭部後方為橄欖綠色;胸部上方和頸部為橙黃色;身體兩側、腹部、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尾部上方為藍色;翅膀內側覆羽藍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紅色,虹膜棕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略小於同屬的桃臉情侶鸚鵡,一般長度為13-15釐米(約5-6吋),體重42-58克。是一種五彩繽紛的小鸚鵡, 深橙色的額頭和臉頰, 配以黃色的前胸,青綠色的身體,紫藍色的尾巴,一對鑲著白邊的眼睛,鮮紅色的嘴,灰色的腳,非常漂亮可愛。

棲息環境和習性:費氏愛情鳥主要棲息於灌木叢和金合歡屬植物分佈的高原地區、介於1100米到2000米之間各種棕櫚樹和其他樹種分佈的林區、刺叢平原區、開闊的草原地型和農耕區等。他們在繁殖季組成20到80只左右的群體,生性非常吵雜,往往還沒看見他們的蹤跡就會先聽見那尖銳刺耳的鳴叫;他們平時會大批聚集於農耕區,覓食黍類、玉米和穀類作物等,有時候會高達數百隻;平時他們大多在地面覓食,個性十分活潑大膽,可以在很近的距離內接近他們;他們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平常是遊牧性質的鳥種,活動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而定。

食物:費氏愛情鳥主要以地面上的草類種子、漿果、水果、植物嫩芽等為食。他們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農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地理分佈】棲息地:坦桑尼亞北部、賽倫蓋提國家公園、盧旺達、蒲隆地;從籠中逃脫的鳥在各地都有族群,主要種群棲息於坦桑尼亞、肯尼亞等沿海地區。

【繁 殖】在乾燥季節他們的繁殖季為1月和2月、4月和6月、7月;他們會尋找枯死的樹洞為築巢地點,也有些鳥會在峭壁上的裂縫中築巢,母鳥一次會產下3到6枚卵,孵化期為20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32天。如果缺乏礦物質,親鳥會有拔去幼鳥身上羽毛的傾向。


3.尼亞薩湖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尼亞薩湖情侶鸚鵡

【別名】 尼亞薩愛情鳥、莉蓮愛情鳥

【拉丁學名】Agapornis Lilianae

【英文名稱】 Lilian's Lovebird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情侶鸚鵡屬(Agapornis)

【整體概述】:目前無其它已知亞種。

外型:尼亞薩湖情侶鸚鵡身長13.5cm,體重28-37g。 這種情侶鸚鵡鳥體顏色為綠色,胸部下方、腹部及尾羽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後尾羽部顏色較深.腦袋為淡肉色到橘色,過度到額頭的顏色比較淺,面頰,喉,以及胸部上圍顏色比較淺.眼圈周圍顏色為一圈粗寬的幾乎白色的眼圈.鳥喙為紅色,虹膜紅棕色,腳爪為灰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

尼亞薩愛情鳥是另一種對飼養者比較新鮮的愛情鳥,最初由莉蓮小姐所描述(Miss Lilian Sclater)也由此而得名.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進口歐洲.在野外狀態下群居生活,一般為20到100只左右結群.籠養很容易繁殖成群,屬於眼圈類珍貴品種。

【地理分佈】棲息地: 分佈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迴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津巴布韋北部、沿著尚比西河谷到贊比亞東南、馬拉維南部、莫桑比克西北、坦桑尼亞南部。


4.黑臉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 黑臉情侶鸚鵡

【別名】 黑頰愛情鳥、黑臉牡丹鸚鵡

【拉丁學名】 Agapornis nigrigenis

【英文名稱】 Black-cheeked Lovebird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情侶鸚鵡屬

【整體概述】 身長:13公分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前額為紅棕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臉頰、喉嚨為黑棕色;頭部後方和頸部為暗黃綠色;胸部上方為橘紅色,到了胸部下方漸漸變為黃綠色;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黃綠色,尾部為淺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紅色,虹膜棕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

黑臉情侶鸚鵡的喉部為橘色胸前為綠色,在野外黑臉愛情鳥的數量很稀少,約只剩1萬隻左右,再加上一般籠養的愛情鳥大多互相雜交,所以人工飼養的純種黑臉愛情鳥已經相當少,相比較之下雜交種有許多顏色的變種,也是臺灣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價格也便宜,是入門者不錯的選擇,但也有些稀少的變種價格依然不低,手養鳥好動活潑,惹人喜愛,也會調皮不聽話或是常常性情不穩定,成鳥不易馴服,行動迅速敏捷,要小心它們不慎逃脫,若希望所養的幼鳥與主人親近,不怕生,最好只養一隻,因為若養一對,它們之間的感情會非常親密,而不會與主人親近,即便是手養鳥也會有此情形,但並非每一隻鳥都如此。

分佈地區小,加上嚴重的乾旱使食物與棲息地驟減,因乾旱導致的農地過度開發與人為盜捕販賣,使黑臉愛情鳥的野外數量僅剩1萬隻上下,加上籠養鳥雜交情形嚴重,使得有純正血緣的數量很少,前途非常堪慮;棲息在海拔約600-1000m的近河谷林地內,棲息地通常離水源區很近,平常一小群到數十隻左右一起活動,食物包括種子、穀物、花、嫩芽、漿果等,繁殖期開始於11-12月間,在新巴威的維多利亞瀑布一般在9月就開始繁殖。籠養的黑臉愛情鳥叫聲雖不大,但愛鳴叫,有時十分惱人,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剛引進飼養時非常敏感,適應期長,適應後大多變的強壯。

棲息環境和習性:黑頰愛情鳥主要棲息於生長合歡屬植物的灌木叢林、叢棘平原和介於600米到1000米開闊的草地;偏好在河谷區活動。他們在繁殖季會組成20到100只左右的群體,生性非常吵雜;他們平時會大批聚集於農耕區,覓食黍類、玉米和穀類作物等;他們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平常是遊牧性質的鳥種,活動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而定。

食物:黑頰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植物嫩芽等為食。

【地理分佈】棲息地:尚比亞西南、沿著尚比希河北到塞納加(Senanga)和客輔挨國家公園(Kafue National Park);偶爾會出現於維多利亞瀑布、辛巴威西北。

【繁 殖】在野外他們的繁殖季為11月和12月,在維多利亞瀑布區為9月;母鳥一般一次會產下3到6枚卵,孵化期為20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32天。如果缺乏礦物質,親鳥會有拔去幼鳥身上羽毛的傾向。有時親鳥的繁殖頻率也會隨外部環境狀況而出現變化。


5.面罩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面罩情侶鸚鵡

【別名】 黑頭牡丹、面罩愛情鳥、黃領牡丹鸚鵡、黃領黑(頭)牡丹鸚鵡、(黑)偽裝情侶鸚鵡、黃襟黑牡丹鸚哥

【拉丁學名】Agapornis personatus

【英文名稱】Masked Lovebird ,Yellow-collared Lovebird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情侶鸚鵡屬(Agapornis)

【整體概述】

地理分佈:分佈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迴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主要分佈在坦桑尼亞中部及北部與肯尼亞南部,在坦桑尼亞東部海岸區與其鄰近的幾個小島也有它們的蹤跡。是一種小型的鸚鵡。原產於非洲,野生大種群的黃領綠鸚鵡主要分佈在坦桑尼亞中部北部及東部海岸,在肯尼亞南部、贊比亞西南部的卡夫國家公園內,津巴布韋西北方的維多利亞也有分佈。由於繁殖容易,它們很早就成為人類的寵物,現在世界各地的寵物商店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容易繁殖,現已作為寵物在世界各地飼養。

習性:通常棲息於海拔1100-1800m間有林地的草原、農作物區等地內,一般4-5只左右成群活動,然而有時會一百隻左右聚集,常常進出水源地喝水,一天可能數次,繁殖期在乾季中,約在3-4月及6-7月,近年來大量遭捕捉販賣至鳥市,數量已大不如前。

外形:面罩情侶鸚鵡顏色鮮豔,體長14釐米左右,體形胖乎乎如桃面牡丹鸚鵡,頭較大,顯得體態短小。野生的面罩情侶鸚鵡 頭部為黑色,猶如戴上黑色頭罩,這也是它的英文名字(masked lovebird)的由來。它的頸部和胸部為黃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綠色。跗蹠很短,腳灰色較粗大。黃領牡丹鸚鵡的顯著特徵是白眼圈和紅色的喙。人工培育的黃領綠鸚鵡身體的顏色出現變化,頭、頸和胸變為橙紅色,還或有一種藍色型的品種在1927年出現,胸、頸為白色,背、翅、尾和腿為淺藍色,喙也變為粉紅色或黃色。黃領牡丹鸚鵡雌雄外形無差異,性別鑑別很困難。雛鳥孵出時身上被覆淺紅色絨毛,幼鳥顏色較成鳥黯淡。它們的叫聲銳利、多變。

習性:野生面罩情侶鸚鵡多棲息在熱帶叢林及草原,在有水源的地區活動,平常多十幾只一小群活動,有時也會一百隻左右聚集。它們主要吃穀物種子,也吃果實和綠色蔬菜或草。面罩情侶鸚鵡在繁殖季節會因為爭奪領地或配偶發生爭鬥。它們的喙十分強壯,在爭鬥時是危險的武器。由於生長在熱帶,人工飼養時面罩情侶鸚鵡 對低溫耐受差,容易被凍傷。

繁殖:在野外,面罩情侶鸚鵡在樹洞中營巢,巢材有樹皮、枯草、樹枝等,巢較大,接近球形。面罩情侶鸚鵡多由雌鳥營巢,雌鳥會獨自攜帶巢材活動,這是區分性別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野生的黃領牡丹鸚鵡除炎熱的夏季,其他時間都可以繁殖。它們為單配製,雌雄會相伴終生。

卵生:一次產4至6顆蛋,常有未受精的情形發生,孵化期約18-23天,有時母鳥在第2顆蛋生下後才開始孵蛋,幼鳥約1個月後羽毛長成,育雛期間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親鳥餵食,親鳥如缺乏足夠礦物質可能會拔幼鳥的羽毛,建議可於2星期左右或更早將幼鳥移出手養。

保護:面罩情侶鸚鵡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穀物,對當地人的農作物和果園有一定的破壞,常遭到當地人的驅趕,同時人為的捕捉販賣也影響著它們的數量。另一方面棲息地的乾旱化和農業開發也在使它們的棲息地不斷減少。但因為此物種分佈廣泛,數量基數大,繁殖力強,以上不利因素目前並沒有嚴重危及到它們的數量。由於人工飼養技術成熟,在世界各地都把面罩情侶鸚鵡作為合法的貿易鳥類。

護理:籠養的面罩情侶鸚鵡與黑頰愛情鳥叫聲雖不大,但愛鳴叫,有時十分惱人,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剛引進飼養時非常敏感,適應期長,適應後大多變的強壯 ,養殖難易度不高,幼鳥手養起是不錯的寵物鳥,價位合理,且活潑可愛,在全世界受到廣大的歡迎。


6.紅臉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 紅臉情侶鸚鵡

【別名】 紅面愛情鳥、紅臉牡丹鸚鵡

【拉丁學名】 Agapornis pullarius

【英文名稱】 Red-faced Lovebird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情侶鸚鵡屬

【整體概述】 亞種:目前已知亞種有Agapornispullariuspullarius分佈於塞拉利昂、象牙海岸、加納、蘇丹、扎伊爾、安哥拉和剛果盆地。以及另一亞種Agapornispullariusugandae分佈於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和扎伊爾。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和臉部前端為橘紅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尾部上方淺藍色,尾巴大部份綠色;翅膀內側覆羽和翅膀邊緣帶有點黑色;鳥喙橘紅色;虹膜深棕色。母鳥臉部的橘紅色區域和翅膀內側皆為綠色;幼鳥和母鳥的外觀神似,但是身體的羽色不同,臉部橘紅的羽毛區域偏黃色;鳥喙帶有黑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紅面愛情鳥主要棲息於充滿樹木的草原和草地、次要林區、高約1500米的開闊的主要林區;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在繁殖季他們大多組成15到20只左右的小群體,偶爾在農作物成熟的時候會在農耕區聚集好幾百只的龐大族群,到了晚上他們就會回到棲息的樹木上過夜;平時他們會漫無目的地的到處覓食,會在地面上搜尋草類植物的種子,生性相當膽小,警覺性很高,無法接近觀察。

外形:是二態性情侶鸚鵡中的第二個大類,雄鳥顏色鮮綠,在前部和下部顯露出微黃色,面部和頭頂橙紅色,飛羽與彎羽為綠色,肩部羽毛與後翅尖羽通常為黑色。喙為紅色,腳爪為灰色,雄鳥體色是亮綠色,下體及前胸發黃,頭冠及臉是橘紅色的,飛羽綠色,肩及翼下覆羽黑色,喙紅色,足灰色。雌鳥的臉呈橘黃色,比雄鳥淺的多,而且翼下覆羽是綠色的。

食物:紅面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番石榴和無花果)、植物嫩芽、半熟的農作物和成熟的黍類為食物。

紅臉情侶鸚鵡也是被人工飼養歷史最悠久的牡丹鸚鵡,他們在16世紀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並飼養了,但是他們直到現在依然很少見,而且人工飼養數量實際上也很少;原因在於他們與其他牡丹鸚鵡飼養方法不同,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必須單獨成對飼養!

【地理分佈】紅臉情侶鸚鵡恐怕是分佈最廣的種群.他們從中非洲的海岸,以及延伸到埃塞俄比亞的西部.紅臉情侶鸚鵡被認為是最早進口到歐洲的愛情鳥種類. 依據英格蘭中部貝德福得郡公爵的記載,這種鳥最早在16世紀就被當作繪畫的模特了.棲息地:蓋亞納、獅子山南部、安哥拉北部、中非、蘇丹南部、烏干達西部、聖多美等地

【繁 殖】在東非他們的繁殖季為4月、6月和10月;在烏干達則為2月;在薩伊地區則是在5月到10月間的雨季;他們偏好將巢築在白蟻塔中;人工豢養的紅面愛情鳥繁殖難度不高,可以提供20*20*30公分的厚木巢箱。他們一次會產下5枚卵,孵化期為24到25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50天。

考慮如此長時間地被囚禁馴養,有人可能會認為這種鳥已經被人類瞭解與認識的非常確定了.但是,事實是相反的.僅僅有很少的紅桃臉被籠養,同時很少有繁殖的機會與場合.在美國,也只有少數人飼養成功.在野外,紅桃面情侶鳥會在白蟻的巢穴上築窩,然而,在籠子中,繁殖也會通過不同的方法.繁殖成功的關鍵似乎在於成對單獨飼養這一方法。


7.桃臉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 桃臉情侶鸚鵡

【別名】 桃面愛情鳥、桃臉牡丹鸚鵡

【拉丁學名】 Agapornis roseicollis

【英文名稱】 Peach-faced Lovebird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情侶鸚鵡屬

【整體概述】 亞種:除指名亞種(Agapornis roseicollis roseicollis)外,目前另一種已知亞種為安哥拉亞種(Agapornis roseicollis catumbella)。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眼睛後方的細窄條狀羽毛為紅色;頭頂、鳥喙和眼睛之間、臉頰、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粉紅色;身體兩側、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尾部為亮藍色,尾巴上方綠色,內側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為綠色,並帶點淺藍;鳥喙黃白色,虹膜深棕色。幼鳥的鳥喙會帶有黑色,頭部為灰粉紅色,要4個月後才能長成和成鳥一般的體色。桃臉情侶鸚鵡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小型鸚鵡之一,也是體型最大的愛情鳥(體長16cm,體重46-63g),體長略短於黑翅情侶鳥鸚鵡,但體重較重,有各式各樣不同色系的變種,也是一般入門者最常選購的鳥種之一,叫聲雖不大,但是聲音也尖銳,常會吵雜,個性十分活潑、愛玩與好奇,與主人從小有良好互動的手養鳥,會比較喜愛親近人,有些也會很調皮、捉摸不定,行動很敏捷,一不小心常常會逃脫,可以修剪羽毛防範飛走的可能性,在野外共有2種亞種。

棲息環境和習性:桃面愛情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600米充滿灌木叢和樹木的乾燥多巖地區,偶爾會前往棕櫚樹叢區、農耕區和沿著水源流過的棲息地,平常活動的地區不會離水源太遠。平時他們大多組成12只左右的群體,偶爾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族群;平時在群體中總是喜歡彼此爭吵不休,非常吵雜;日常會漫無目的的覓食,遇到水源處就會停下來,等到水源乾涸以後,鳥群就會繼續移動尋找下一個水源,他們非常依賴水源,一天之中往往要前往水源處好幾次;有時候農作物成熟時它們會大批聚集覓食,主要食物為種子,有時會在地上吃草類種子,也常至農田內吃小米慄及玉米,或到果園及花園吃葵花子,在許多地區被視為嚴重破壞農作物的害鳥,天氣冷時會數只棲於樹枝上緊靠在一起,通常築巢在岩石裂縫中或佔據別種鳥的巢。

食物:桃面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為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成熟的穀類作物,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地理分佈】棲息地:納米比亞南部的橘河、南非開普省北部、東非的波札那等地。非洲西南部,包括安哥拉等國

【繁 殖】在2-3月及4-10月會進入繁殖季,僅母鳥孵蛋,窩卵數約4-6顆;人工培育出的桃面愛情鳥變種已非常的多,價位也隨著其稀少程度而不同,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穀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 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除夏天外,均能繁殖,可提供築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後10-15天會生下第一粒卵,以後每隔一天再下一粒卵,一窩約產4-6顆,在6、7天后即可檢查蛋有無受精,正常孵化期約19-23天,30-35天后幼鳥羽毛長成,在雛鳥孵出後的育雛期內,宜提供營養且品種豐富的食物,如人工手養的話,最佳天數約10-14天,在雛鳥尚未睜眼之前,而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

【種群現狀】桃臉情侶鸚鵡多年在人工飼養的培育下,有了很多不同羽色的品種。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是少數幾種不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進出口的鸚鵡品種。


8.黑領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 黑領情侶鸚鵡

【別名】 黑領愛情鳥

【拉丁學名】 Agapornis swindernianus

【英文名稱】 Black-collared Lovebird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情侶鸚鵡屬

【整體概述】亞種;1.Agapornis swindernianus swindernianus 分佈於利比里亞、象牙海岸和加納。2.Agapornis swindernianus zenkeri Reichenow 分佈於卡麥隆、加蓬、中非共和國和扎伊爾。3.Agapornis swindernianus emini Neumann 分佈於烏干達和扎伊爾。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頭部、胸部和腹部為淺綠;頸部帶有一條黑色的羽毛,連接頸部的區域為黃色和橄欖黃色;背部下方淺藍色;翅膀內側覆羽綠色,飛行羽為黑色並帶有綠色滾邊;尾巴為綠色;鳥喙灰黑色,虹膜黃色。幼鳥頸部的黑色羽毛不明顯,鳥喙為黑底淺灰色,虹膜棕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黑領愛情鳥主要棲息於常綠林地、森林低地、高達1800米的山區森林。他們在繁殖季會組成至多20只左右的群體,大部分時間被人看見都是他們在飛行的時候,因為會伴隨刺耳的鳴叫,因此非常顯而易見;平時在樹林間活動的時候,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相當難以被察覺;平時偏好在樹頂遮棚區活動,鮮少到地面上活動,個性十分小心謹慎無法接近。

食物:黑領愛情鳥的食物相當特殊,主要以野生無花果,輔以幾種特殊的種子為食;此外有時候會以毛蟲、幼蟲或是前往農耕區覓食穀粒或是黍類。

黑領情侶鸚鵡,這一種類不同於其他愛情鳥是由於它包含一個顯著不同的亞種.亞種Agapornis Swinderniana Zenkeri種的黑領情侶鸚鵡,肩部以下的黃色區域擴展並呈現出橘色. 該種的黑領情侶鳥比A.s. swinderniana的綠色要略淺一些,個頭也稍微大一些,該品種A.s. zenkeri黑領情侶鳥發現於喀麥隆,以及扎伊爾的中部以東地區.這一亞類最初由一為叫Hutsebour的神父傳教士保護.他用小無花果來飼養這些小鳥.然而,一旦這些小鳥離開這種食物,不過3天就會死去. 這種鳥從來也沒有出口過.

【地理分佈】 棲息地:主要分佈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迴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尤其是納米比亞和迦納南部。


9.黑翅情侶鸚鵡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物種名稱】 黑翅情侶鸚鵡

【別名】 埃塞俄比亞愛情鳥、黑翅愛情鳥、黑翅牡丹鸚鵡

【拉丁學名】 Agapornis taranta

【英文名稱】 Black-winged Lovebird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情侶鸚鵡屬

【整體概述】身長:17公分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額頭、鳥喙和眼睛之間、眼睛周圍紅色;胸部、腹部、翅膀內側覆羽為淺綠色;翅膀內側覆羽和飛行羽為黑色;尾巴為綠色;鳥喙紅色;虹膜深棕色。母鳥頭頂沒有紅色,翅膀內側為綠色。幼鳥的顏色和母鳥很像,但是體色較暗淡,鳥喙為黑底黃棕色,要到3或4個月開始才會漸漸開始變成成鳥的顏色,完全長成成鳥般的體色需要8到18個月。

棲息環境和習性:黑翅愛情鳥主要棲息於森林高地,偏好檜屬植物、合歡屬植物和大戟屬植物;介於1800到3200米的熱帶草原也是他們活動的地區。平時他們大多組成8到20只的群體,會在棲息的樹木附近會聚集許多族群;偏好比較高大的樹木,通常都會在破曉時分飛到覓食地區搜尋食物,然後在夕陽西下前一小時抵達樹洞,並且整晚待在同一處枯死的樹洞內,數只鳥會一起彼此警戒守候。野生的黑翅情侶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漿果為食。在南方,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豔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

食物:黑翅愛情鳥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偏好無花果)為食。

【地理分佈】黑翅情侶鸚鵡 ,雄鳥為濃綠色的,而額頭部位,眼圈,以及眼部周圍的羽毛帶深紅色的,後翅羽變為黑色.雌鳥的眼部或額頭無紅色,下翅羽為綠色,是黑中帶一些綠色.黑翅情侶鸚鵡屬於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高原鳥類.直到本世紀才為鳥類飼養者所知曉,20世紀初才出現相關的貿易.這種鳥終身都是單對生活的愛情鳥.

【繁 殖】黑翅情侶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其他季節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8枚,孵化期約19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餵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餵,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

牡丹鸚鵡分類大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