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讀這9本書深刻了解中國

◆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在路上 | 貓的桌子 | 火光之色 | ……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在這場抗疫阻擊戰中,你曾被海浪一般的信息潮打暈過嗎?

猶記得疫情初發,民議沸騰,質疑、抱怨、控訴、力挺…

有人不信真相寧信謠言,有人不分場合盲目樂觀。

及至今日,疫情得到有力防控,世界各國紛紛向中國取經。

現實,真的那麼差嗎?現實,又真的一片大好嗎?

中國太複雜了,碎片化的信息只勾住了毛屑。

它的肌理和脈絡,藏在歷史和典籍中,正待我們細細翻閱:

一、歷史脈絡

1 萬古江河

童鞋怎麼說:

歷史用如此優美的筆觸勾勒出來,比呂著《中國通史》讀起來順暢許多。文筆真的可以。

——@餘秋溟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第三屆“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華裔史學大家中國通史力作。

它打破了慣常的朝代更迭講法,以中華文明內在的經濟、文化、社會演變線索為依據。

由此,我們可以在更宏觀的角度窺探歷史發展的脈絡,眼光大開。

比如,士大夫群體的地位轉變,不以朝代分割,而與社會形態相連。

自漢至唐,士大夫有世家大族的背景,有地方力量足為依恃,面對皇權,還可卓然自立。

入宋之後,都市興起,城鄉關係轉變,宗族轉為家族。

士大夫失去依持,轉而與皇朝官僚系統的密切共生。

於是,我們看到宋人極重科舉,文人們熱衷講學交遊,以至派系林立、朋黨相爭,蘇東坡就是黨爭的犧牲品吶!

許先生還打通中西,每一章都會把中國與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

西漢與羅馬帝國、唐與伊斯蘭帝國、明與哈布斯堡王朝,等等。

橫比中外、縱談古今,這樣一部“大歷史”實在可遇不可求。

2 簡讀中國史

童鞋怎麼說:

視角開闊,觀點犀利,史料有趣。每次看張宏傑老師的歷史書都是一種享受。

——@潔小云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張宏傑二十年思考全新力作,五大脈絡總結中國歷史發展規律。

而且,這部作品同樣把中國放在世界文明座標系之下。

當然,宏觀總結、中西對比,張宏傑還差歷史大家許倬雲一丟丟。

他的贏面在以史議政、借古喻今,警示意義更強,也更接地氣。

比如,談到秦末農民起義,張老師提到一個特點是“有叛民無叛吏”。

即,沒有一個官員參與起義,因為秦朝行法家制度,立法嚴苛,執法暴戾。

官員無論高低,想要吃這碗飯,就得變成酷吏,與民眾勢如水火。

即便他們想加入起義軍,也沒人接受。

由此再對比當下某些吏治腐敗的地區,可不是千年未變麼?

二、政治架構

1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童鞋怎麼說:

現在這麼多談歷史的,如果仔細看過這本書的話,也許會少說幾句。

——@同人於野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國學大師錢穆代表作,以拳拳熱腸為舊制平反,為故國招魂。

在他看來,封建專制不完全是糟粕,也有不少可值借鑑和沿襲之處。

比如,考試與選舉兩項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會間打通一條路。

由此,社會力量可在某種條件某種方式下掌握政治、預聞政治、運用政治。

事實上,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和人大代表制度,正是一種改良繼承。

同時,錢老堅持實事求是,主張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絕不搞一刀切。

“我們評歷史上一切制度,都該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後的當時人的觀念和理論。

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機構,絕不會隨隨便便無端產生出某一制度的。”

不虛矯、不諱談,既懂政治積弊,又知歷史沿革,這樣的大家小書值得細品。

2 顯微鏡下的大明

童鞋怎麼說:

基層的百姓才是撐起一個國家歷史沉浮之所在,看完這本書對此感觸頗深。

——@娜塔莉多默爾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一場疫情檢出基層治政百態,有的地方事發推諉,有的地方未雨綢繆。

想了解中國的政治架構,不僅要關注高層的制度設計,更要關注基層的執政水平。

馬伯庸這本《顯微鏡下的大明》,正是把筆觸伸進明朝的一府一縣一村,記錄了一群市井小民與基層公務員:

《胥吏的盛宴》講縣衙裡的“胥史”和“役”,也就是現在縣政府裡的合同工和臨時工;

《誰動了我的祖廟》講村裡羅姓人家的族長,村裡寺廟的方丈佛熙和鎮上管理宗教事務主任法椿。

《筆與灰的抉擇》講縣高中部校長和學生,縣長和那些以挖石灰石為主營業務的小微企業老闆、個體工商戶等。

沒有高官大吏,只有卑職微民,但是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卻反映了整個大明王朝的運作模式。

甚至,懶政和腐敗,本就古今一體,歷史的巨風颳過,這片土地上的沉渣從未徹底清零。

三、

社會形態

1 鄉土中國&江村經濟

童鞋怎麼說:

不斷拍手稱快的好書。瞭解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而中國農業社會之所以長成如今模樣真是充滿深刻而淺白的表達。

——@zard砸得王大崩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社會學巨擘費孝通先生的傳世經典,認識中國國情的必讀傑作。

內容多源於實地調查,也正因為深扎現實,得出的結論往往直接而殘酷。

比如,重男輕女這個陋習,就有深刻的經濟社會依據。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

求效率就得講紀律;而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

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並且,男女的“大防”,反而促成了中國古代對同性戀的默許:

“鄉土社會所求的是穩定,男女間的關係必須有一種安排,使他們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情感。這一界限,使中國傳統的感情偏向於同性方向去發展。”

雖是一家之言,卻也鞭辟入裡,中國社會從來不是單線並列,而是混雜交融,不同角度,不同風景。

2 中國歷史通論

童鞋怎麼說:

王師大作,歷時二個多月終於讀完,真的是高山仰止,佩服之至!

——@樗裡子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王家範教授是難得一遇的史學泰斗,幾十年如一日的大學通史課程教學積累與江南社會經濟史的卓越研究,為他寫作此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談到明清大鹽商的奢靡消費,王老師不會膚淺歸之模仿官僚,而是從他們的境遇做實地分析:

a、官場消費:為進一步利用官府牟取非法暴利;

b、科舉消費:身在人下,立誓改換門庭,為子孫仕途撒盡千金;

c、社會公益消費:揚名立善、廣結鄉緣、克服自卑等多種需求;

d、轉向投資:購置田產,對土地及不動產的執迷。

一方面刻薄搜刮,一方面揮金如土,一嗇一奢,反應的是中國傳統商人品格的嚴重扭曲。

正因其扭曲,才無力成為“資本主義的曙光”,中國註定要走一條非比尋常的革命之路。

四、鉅變中的中國

1 看見

童鞋怎麼說:

關懷時尋找準確,客觀時拒絕涼薄,一步一個腳印克服侷限,才走得遠,站得高,問得深,擺得正。這是一個女人寫的書,一個記者寫的書,更是一個人寫的書。

——@十三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疫情爆發初期,真相還沒來得及掀開,謠言已是漫天飛舞。

官媒被掣肘,自媒體有侷限,我們驀然發現,專業而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已經缺失太久了。

我們開始懷念寫非典日記的柴靜,更懷念她以專業新聞人姿態記載的真實中國。她帶我們“看見”:

2003年“非典”,醫護人員一開始也是缺物資缺方法,他們感到慌張,但很快鎮定下來;

2006年“兩會”期間,一段“虐貓”視頻在網上熱傳,她去採訪當事人,挖出一條“虐待動物”的視頻拍攝產業;

2008年汶川地震,她和同事們丟掉主觀引導和策劃,只用鏡頭拍災難中的真人真實,因為真實自有千鈞之力。

鉅變中的中國,有勳章也有傷痛,它不需要虛偽的歌頌者,它需要真實的記錄者。

2 尋路中國

童鞋怎麼說:

這是一本真實記錄了這個國家的小人物是如何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的書。

——@柏小齊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在中國自駕7年。

他以外來者的視角觀察中國大地上普通人的生活:

“一般而言,他們只要看見說漢語的外國人,就會傾向於表現出一種誇張的尊敬。”

“在中國的城市裡,小孩子變成了一種非常畸形的中心任務。孩子越小,大人們圍著他轉得越近。”

“在中國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製度的擦邊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後原諒比事前許可要簡單得多。”

躁動的中國,每一顆揚起的微塵都有自己的振幅。

我們由於身在其中,很容易就忽略了,所幸有外來者幫我們捕捉。

3 出梁莊記、中國在梁莊

童鞋怎麼說:

感覺像在讀自己!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教育…讓我沉迷於書中無法自拔。今年所讀最好的書之一。

——@折戟沉沙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14億中國人裡有9億農民,不瞭解他們,就不可能瞭解中國。

那農民每天在為什麼或悲或喜?農村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我們不得而知,他們在新聞報道或文藝作品裡常常簡化成數據、標誌和符號。

像梁鴻這樣有學識、有眼界、又肯深入農村實地調查的寫作者,還是太少。

她站得夠近,才能透過麻木的神情,看出農民的血為何而熱、淚為誰而流:

“‘打架,都是為一塊錢’,既是為一塊錢,又不是為一塊錢。

多數是因為尊嚴,尊嚴的被踐踏和一種不甘。”

“金突然在異地死亡,家裡人連想都沒想,就把他往家帶。

他們為什麼要長途奔走,花錢,費時費力,忍受著異味,回到那個村莊?

因為村莊是他的家。”

這片土地上沒有簡單的小人物,或有知或無覺,正是人民創造了非凡的歷史。

而梁鴻的新書《神聖家族》,剛剛上架,書寫從梁莊到吳鎮的故事——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你還讀了哪些有趣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