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在路上 | 猫的桌子 | 火光之色 | ……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你曾被海浪一般的信息潮打晕过吗?

犹记得疫情初发,民议沸腾,质疑、抱怨、控诉、力挺…

有人不信真相宁信谣言,有人不分场合盲目乐观。

及至今日,疫情得到有力防控,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取经。

现实,真的那么差吗?现实,又真的一片大好吗?

中国太复杂了,碎片化的信息只勾住了毛屑。

它的肌理和脉络,藏在历史和典籍中,正待我们细细翻阅:

一、历史脉络

1 万古江河

童鞋怎么说:

历史用如此优美的笔触勾勒出来,比吕著《中国通史》读起来顺畅许多。文笔真的可以。

——@余秋溟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它打破了惯常的朝代更迭讲法,以中华文明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线索为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在更宏观的角度窥探历史发展的脉络,眼光大开。

比如,士大夫群体的地位转变,不以朝代分割,而与社会形态相连。

自汉至唐,士大夫有世家大族的背景,有地方力量足为依恃,面对皇权,还可卓然自立。

入宋之后,都市兴起,城乡关系转变,宗族转为家族。

士大夫失去依持,转而与皇朝官僚系统的密切共生。

于是,我们看到宋人极重科举,文人们热衷讲学交游,以至派系林立、朋党相争,苏东坡就是党争的牺牲品呐!

许先生还打通中西,每一章都会把中国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西汉与罗马帝国、唐与伊斯兰帝国、明与哈布斯堡王朝,等等。

横比中外、纵谈古今,这样一部“大历史”实在可遇不可求。

2 简读中国史

童鞋怎么说:

视角开阔,观点犀利,史料有趣。每次看张宏杰老师的历史书都是一种享受。

——@洁小云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张宏杰二十年思考全新力作,五大脉络总结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而且,这部作品同样把中国放在世界文明坐标系之下。

当然,宏观总结、中西对比,张宏杰还差历史大家许倬云一丢丢。

他的赢面在以史议政、借古喻今,警示意义更强,也更接地气。

比如,谈到秦末农民起义,张老师提到一个特点是“有叛民无叛吏”。

即,没有一个官员参与起义,因为秦朝行法家制度,立法严苛,执法暴戾。

官员无论高低,想要吃这碗饭,就得变成酷吏,与民众势如水火。

即便他们想加入起义军,也没人接受。

由此再对比当下某些吏治腐败的地区,可不是千年未变么?

二、政治架构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童鞋怎么说:

现在这么多谈历史的,如果仔细看过这本书的话,也许会少说几句。

——@同人于野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国学大师钱穆代表作,以拳拳热肠为旧制平反,为故国招魂。

在他看来,封建专制不完全是糟粕,也有不少可值借鉴和沿袭之处。

比如,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

由此,社会力量可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运用政治。

事实上,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和人大代表制度,正是一种改良继承。

同时,钱老坚持实事求是,主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搞一刀切。

“我们评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绝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

不虚矫、不讳谈,既懂政治积弊,又知历史沿革,这样的大家小书值得细品。

2 显微镜下的大明

童鞋怎么说:

基层的百姓才是撑起一个国家历史沉浮之所在,看完这本书对此感触颇深。

——@娜塔莉多默尔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一场疫情检出基层治政百态,有的地方事发推诿,有的地方未雨绸缪。

想了解中国的政治架构,不仅要关注高层的制度设计,更要关注基层的执政水平。

马伯庸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正是把笔触伸进明朝的一府一县一村,记录了一群市井小民与基层公务员:

《胥吏的盛宴》讲县衙里的“胥史”和“役”,也就是现在县政府里的合同工和临时工;

《谁动了我的祖庙》讲村里罗姓人家的族长,村里寺庙的方丈佛熙和镇上管理宗教事务主任法椿。

《笔与灰的抉择》讲县高中部校长和学生,县长和那些以挖石灰石为主营业务的小微企业老板、个体工商户等。

没有高官大吏,只有卑职微民,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却反映了整个大明王朝的运作模式。

甚至,懒政和腐败,本就古今一体,历史的巨风刮过,这片土地上的沉渣从未彻底清零。

三、

社会形态

1 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童鞋怎么说:

不断拍手称快的好书。了解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而中国农业社会之所以长成如今模样真是充满深刻而浅白的表达。

——@zard砸得王大崩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传世经典,认识中国国情的必读杰作。

内容多源于实地调查,也正因为深扎现实,得出的结论往往直接而残酷。

比如,重男轻女这个陋习,就有深刻的经济社会依据。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

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并且,男女的“大防”,反而促成了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默许:

“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情感。这一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偏向于同性方向去发展。”

虽是一家之言,却也鞭辟入里,中国社会从来不是单线并列,而是混杂交融,不同角度,不同风景。

2 中国历史通论

童鞋怎么说:

王师大作,历时二个多月终于读完,真的是高山仰止,佩服之至!

——@樗里子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王家范教授是难得一遇的史学泰斗,几十年如一日的大学通史课程教学积累与江南社会经济史的卓越研究,为他写作此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谈到明清大盐商的奢靡消费,王老师不会肤浅归之模仿官僚,而是从他们的境遇做实地分析:

a、官场消费:为进一步利用官府牟取非法暴利;

b、科举消费:身在人下,立誓改换门庭,为子孙仕途撒尽千金;

c、社会公益消费:扬名立善、广结乡缘、克服自卑等多种需求;

d、转向投资:购置田产,对土地及不动产的执迷。

一方面刻薄搜刮,一方面挥金如土,一啬一奢,反应的是中国传统商人品格的严重扭曲。

正因其扭曲,才无力成为“资本主义的曙光”,中国注定要走一条非比寻常的革命之路。

四、巨变中的中国

1 看见

童鞋怎么说:

关怀时寻找准确,客观时拒绝凉薄,一步一个脚印克服局限,才走得远,站得高,问得深,摆得正。这是一个女人写的书,一个记者写的书,更是一个人写的书。

——@十三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疫情爆发初期,真相还没来得及掀开,谣言已是漫天飞舞。

官媒被掣肘,自媒体有局限,我们蓦然发现,专业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已经缺失太久了。

我们开始怀念写非典日记的柴静,更怀念她以专业新闻人姿态记载的真实中国。她带我们“看见”:

2003年“非典”,医护人员一开始也是缺物资缺方法,他们感到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

2006年“两会”期间,一段“虐猫”视频在网上热传,她去采访当事人,挖出一条“虐待动物”的视频拍摄产业;

2008年汶川地震,她和同事们丢掉主观引导和策划,只用镜头拍灾难中的真人真实,因为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巨变中的中国,有勋章也有伤痛,它不需要虚伪的歌颂者,它需要真实的记录者。

2 寻路中国

童鞋怎么说:

这是一本真实记录了这个国家的小人物是如何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的书。

——@柏小齐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在中国自驾7年。

他以外来者的视角观察中国大地上普通人的生活:

“一般而言,他们只要看见说汉语的外国人,就会倾向于表现出一种夸张的尊敬。”

“在中国的城市里,小孩子变成了一种非常畸形的中心任务。孩子越小,大人们围着他转得越近。”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躁动的中国,每一颗扬起的微尘都有自己的振幅。

我们由于身在其中,很容易就忽略了,所幸有外来者帮我们捕捉。

3 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

童鞋怎么说:

感觉像在读自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村教育…让我沉迷于书中无法自拔。今年所读最好的书之一。

——@折戟沉沙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14亿中国人里有9亿农民,不了解他们,就不可能了解中国。

那农民每天在为什么或悲或喜?农村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我们不得而知,他们在新闻报道或文艺作品里常常简化成数据、标志和符号。

像梁鸿这样有学识、有眼界、又肯深入农村实地调查的写作者,还是太少。

她站得够近,才能透过麻木的神情,看出农民的血为何而热、泪为谁而流:

“‘打架,都是为一块钱’,既是为一块钱,又不是为一块钱。

多数是因为尊严,尊严的被践踏和一种不甘。”

“金突然在异地死亡,家里人连想都没想,就把他往家带。

他们为什么要长途奔走,花钱,费时费力,忍受着异味,回到那个村庄?

因为村庄是他的家。”

这片土地上没有简单的小人物,或有知或无觉,正是人民创造了非凡的历史。

而梁鸿的新书《神圣家族》,刚刚上架,书写从梁庄到吴镇的故事——

不信谣不传谣,读这9本书深刻了解中国

你还读了哪些有趣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