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信息化海陸聯運服務,「艙艙滿」加速集裝箱物流過程可視化

較之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的集裝箱物流體量顯著小於歐美國家,不過近年集裝箱物流體量正呈現穩步上升趨勢,據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港口集裝箱運量達到6443.32萬TEU,約是2012年的3936.03萬TEU的1.6倍。但相比於我國物流領域的其他業態,如快遞業、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集裝箱物流業信息化程度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36氪近期接觸「艙艙滿」就是一家集裝箱海陸聯運互聯網平臺。艙艙滿成立於2018年,主要在內貿集裝箱運輸領域,面向中國製造企業、貿易商以及貨代公司,提供數字化多式聯運服務。

“傳統的內貿生意,是單點對單點的,需要用戶負責全程的對接工作。目前的集裝箱內貿物流並不具有可視化能力,貨代公司無法確認貨物是否按照合同如期上了指定的船,用戶也無法確認貨代是否如期發貨”,艙艙滿聯合創始人及COO紀清輪如是告訴36氪。

艙艙滿基於全鏈路SaaS系統開展業務,通過小程序、APP、EDI等入口接收訂單,結合智能調度系統進行智能化報價;IPS接收平臺則會根據訂單進行資源分配調度,同時支持發貨人從小程序、API接口或者PC端進行全程訂單跟蹤;收貨人簽收後可從微信客戶端進行信息反饋、評價。

艙艙滿主要從供需雙方入手,使用類似於滴滴的模式連接船公司等運力提供方以及貨代等需求方。紀清輪認為,傳統貨代因為角色小不具備話語權,所以在實際運營階段無法做到物流可視化,而重資本運營的船公司本身的運營屬性也決定其系統性的缺陷。市場中只要存在超過兩家船公司,物流平臺就有存在的需求。

艙艙滿目前擁有超過20家船公司合作伙伴活躍於內貿海運市場,超過1萬5千輛拖車服務於平臺用戶。2018年4月-12月GMV合計超過6000萬且訂單合計使用超過7萬TEU,2019年全年達到1.9億,共計使用18萬TEU,兩年毛利水平保持在在8%-9%間。截至目前。據艙艙滿官網數據顯示,其已經服務了超過5000家用戶。

艙艙滿的運營團隊來自以船公司為主的運力公司,這也帶來了一定的用戶基礎。但從建立開始,拓展公司的運力資源一直是艙艙滿的第一戰略。紀清輪表示,公司目前的規劃仍然是發展運力,然後才是拓展客戶。對於多式聯運物流平臺來言,運力資源就意味著能力的天花板,而運力資源匹配系統則是公司最大化利用資源的工具。

集裝箱物流賽道近年來湧現許多數字化平臺,Flexport、運去哪、運個貨等公司都是資本市場上的明星企業。其中Flexport和運去哪都活躍在國際集裝箱物流領域,而同屬於內貿集裝箱運輸的運個貨,則是通過切入中小型直客運輸市場並以自營模式不斷進行業務整合。區別於運個貨,艙艙滿的貨源主要來自貨代公司,2020年的業務發展對象也仍然為貨代公司及KA客戶。艙艙滿認為一個貨代公司背後往往意味著幾十個用戶,而主要進軍貨代服務市場也可以更好地節約公司資源。

2020年艙艙滿的業務佈局變化主要出現在華東以及東北市場。“我們今年將會建立上海和天津的分公司,並進軍華東市場以及東北市場,艙艙滿的目標是打通一條中國南北互通的內貿鏈條。”紀清輪如是告訴36氪。

目前艙艙滿的業務佈局以海陸聯運為主,這也較為適合工業集裝箱物流行業的行業特性:較為巨大的運輸體量,相對封閉的物流體系,比較高的准入門檻。艙艙滿布局數字化多式聯運將不同運力模式通過智能算法相結合,最大化了公司現有的運力資源。面對如今行業內普遍的陸海聯運機制,賽道內的企業都在不斷拓展現有運力資源提升公司發展上限,如何繼續拓展,是否可以有機結合鐵路運輸甚至航空運輸構建真正的多式物流體系,這也許會真正構建更加完善的多式聯運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