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中国消失的日本品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国还处于物质短缺的时代。于此同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的顶峰,1979年,傅高义教授发表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随后日本制造就像今天的中国制造一样,全球随处可见。

那时候的日本制造是品质优良的代名词。1985年,海尔的张瑞敏接到客户的投诉,说生产的冰箱有问题,他突击检查了库存,发现76太冰箱有问题。于是,当着全厂工人的面,把那76台有问题的冰箱砸了。那时候,国人才有了初步的品质意识。

时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魔法。

三十年河东,十年内河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还是默默无闻,成为世界工厂大概是2000年前后的是,Made in China 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日系的家电及电子消费产品在中国还是有很强的竞争力。三菱的空调,松下的电视,索尼的walkman,三洋的洗衣机等等。日系的品牌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认可度非常高。尤其是50后,60后是这日系品牌消费的主力军。

到中国白色家电及电视行业崛起的时候,这些日系品牌逐渐被格力,美的,海尔,TCL,康佳等所取代。到了今天,这些日系品牌已经完全消失在中国市场。

到今天依然活跃在中国市场的日系品牌,电子消费行业,索尼及任天堂的游戏机,日系车丰田和本田,服装行业的优衣库,家居品牌的无印良品。

这些年在中国消失的日本品牌

强大的日系车

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很多电子设备采购的配件都是日系的,证明日系行业非常强大。如果这样子类比很荒谬,我们可以说说苹果是富士康的,没有富士康的代工,苹果自己也生产不了iPhone及ipad.

生态链的顶端才具备行业主导地位,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苹果股票可以破万亿,但是芯片公司高通不行。

苹果处于整个手机及手机应用生态链的顶端(当然,这里是指IOS系统生态链),其他配件,包括芯片,摄像头,手机屏幕,代工厂都是依附于苹果这个生态系统的其中一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也不是说不可以被取代的。比如苹果可以不用三星的屏幕,选用京东方的屏幕,也可以不用高通的基带技术,可以选用华为的基带技术。(当然,目前美国政府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索尼及夏普早期的手机还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可以这样子说,只有苹果系和国产系,连三星,LG 韩国品牌的手机都消失不见了,当然台湾的HTC及华硕手机基本上也消失在中国市场。

2015年1月25号,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自己的自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引爆了中国。日本在许多日用品方面不断的花心思打磨,满足本国挑剔的消费者需求,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暴露了中国制造在产品上没有做到极致,满足不了挑剔的中国新中产的消费需求。

这不还没过几年,新国货就满足了新中产的要求。中国制造已经有足够强大的制造及迭代能力,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比如拼多多平台满足了广大低收入群体,网易严选满足了新中产大多数的消费需求,至于奢侈品,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产生许多中国本土的品牌。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市场上消失的日本品牌会越来越多。包括日系汽车品牌,也不是说江山稳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到来,本土品牌还是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