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紅旗渠

2015年8月,聯合國官員迪景稱為“世界笫八大奇蹟”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正式啟動申遺。

河南林州人民稱為“生命之渠”,“幸福渠”的人工水渠"紅旗渠",如一道掛在絕壁的天河,蜿蜒穿梭於太行山腰間,至今近60年……

1960年正月15,三萬多名林縣(今林州市)人,在太行山腰間,擺開70公里的長蛇陣,他們戰天鬥地,“劈開太行山,彰河穿山來,勢把山河重安排”。紅旗渠工程建設,從最初規劃設計到最終完成,歷時了整整10年......

林縣,一個位於太行山南端的小縣城,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紅旗渠的修建初衷,是引水入林,改變林縣人民缺水的困境。

那時的林縣,水珍貴如金,山區人很少用它來洗手,洗臉,洗衣,老輩人甚至一生只洗過三次澡——出生、結婚和斷氣。

從1955年開始,林縣先後建成抗日渠,天橋渠,英雄渠和3座中型水庫及30餘座小型水庫,可是遇到了1959年大旱,致使林縣境內的4條河流乾涸,已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林縣人民不得不考慮解決水源問題……

1959年10月29日,專業人員進行實地測量,林縣縣委舉行全體(擴大)會議,認真討論關於引漳入林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深入基層,發動群眾,做好各種充分準備……

1960年初,20世紀中國水利史上經典工程之一——“引漳入林”決定開工。

1960年2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引漳入林”全縣廣播動員大會,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寶向全縣人民宣讀“……全縣父老兄弟姐妹們,男女水利建設英雄們,從明天起,我們就進入一個不平常的時日,數萬個健兒要投入工地……”頓時全縣沸騰!2月11日黎明,浩浩蕩蕩的修渠大軍自帶乾糧、行李,趕著馬車,推著手推車,雄赳赳氣昂昂地奔赴工地……

三萬多林縣人民一頭扎進太行山,劈山導河,將晉冀豫交界的濁漳河攔腰斬斷,逼水上山,將水引到林縣的分水嶺,解決林縣水源不足……

3萬林縣人民與天鬥,與地鬥,在不可能修渠的地方修渠,化不可能為可能……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開鑿紅旗渠,掀起水利建設新高潮……

1960年5月1日,紅旗渠攔河大壩及渠首樞紐工程竣工,漳河水正式流進“紅旗渠”。四年後,紅旗渠總乾渠完工。1969年7月6日,紅旗渠工程全線竣工,數shi萬人投身到紅旗渠建設中,一干就是10年!……

紅旗渠開工時,正趕上國家最為困難時期,全國鬧糧荒,全國人民都在勒緊腰帶過日子,連生存都無法保障,林縣數萬人像發動一場戰爭那樣,對著數十公里的窮山惡嶺全面開戰,不畏艱苦,不畏艱險“逆天”幹活,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對著窮山惡嶺開戰,裝備呢?那時的林縣哪有那麼充足的彈藥?沒有就派人四處求購,或運用國家分配給農業的化肥硝酸銨自制炸藥。“石灰全靠自己燒,槓子折了當鎬把,再不行當錘把,一分錢掰成幾半花,那才叫一種’老摳精神’……”(楊貴《紅旗渠建設的回顧》)

三萬多民工湧到工地,在土崖上挖洞而眠,每頓飯一斤蒸紅薯,吃不飽就在山上找野菜充飢“早晨湯,中午糠,晚上稀飯照月亮”是當時的生活寫照……

今天,我們看到太行石壁上的石刻:"“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那是開鑿紅旗粱總乾渠咽喉工程——青年洞時,苦幹的青年們在缺糧少菜,忍著飢餓苦幹的壯志豪情……“為了後輩不受苦,我們就得先受苦”.......修建青年洞的

林州~紅旗渠


林州~紅旗渠


林州~紅旗渠


林州~紅旗渠


林州~紅旗渠


林州~紅旗渠


林州~紅旗渠

青年們研究創造了“三角炮”等爆破新技術,改進了放炮時間和排煙方法,用螞蟻啃頭的精神,幹了一年零五個月,於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在1961年7月底鑿通了青年洞。

修建紅旗渠,林縣人民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任勞任怨,不怕困難,不懼流血犧牲,完全硬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寧願苦戰,不願苦熬”,“苦戰有頭,苦熬無頭”,將漳河水引入林縣……

據統計:修建過程中,削平山頭1250個,開挖隧洞211個,修建長渠1500公里,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54萬畝,81名幹部和民工為此獻出了生命,最大者63歲,最小僅17歲……

“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周恩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