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峴人物之曾豐:占斷江西景,臨川擬峴臺

擬峴人物之曾豐:占斷江西景,臨川擬峴臺

擬峴臺夜景 網絡圖片

如果要給擬峴臺選一條旅遊廣告詞,個或許沒有沒有比“占斷江西景,臨川擬峴臺”更合適的了,它寫出了擬峴臺的橫斷天際,充滿了自信與豪邁之情。很多人或許知道這兩句詩,但未必瞭解其作者,這兩句詩出自南宋撫州鄉賢曾豐筆下。

曾豐,字幼度,宋撫州樂安人,生於1142年,晚年築室名撙齋,以詩酒自娛,故號“撙齋”。其先原居永豐松江,如果還要追溯,實際上先是居吉水松江。北宋年間析吉水建永豐縣,松江劃歸永豐。紹興十九年(1149),割撫州崇仁三鄉與吉州永豐雲蓋一鄉建樂安縣。松江原屬雲蓋鄉所轄,故而松江又劃歸了樂安,這樣曾豐家族就變成了樂安人。而在樂安建縣前,流坑一帶也屬永豐縣雲蓋鄉,與松江相距不遠。雖然已經歸屬樂安,但是曾豐卻是在吉州州學接受的教育,甚至他高中進士,在《撫州府志》進士題名中沒有收錄,而《永豐縣志》進士題名卻收錄了。這或許是因為樂安建縣後的第七個年頭,也即紹興二十六年(1156),樂安縣學才初創,所以他在吉州那邊讀書,應科舉。而曾豐家族那時也還習慣於自己是永豐松江曾氏。永豐松江曾氏與南豐曾氏同宗。大宋以來,南豐曾氏人文蔚起,人才輩出,曾豐有感於“我祖後曾未大有聞於世”,不如南豐曾氏那麼功名文章顯著,於是發奮讀書,於乾道五年(1169)高中進士。曾豐把他的這一想法寫進了他為族譜所作的序言,以此來激勵後人。果然,曾豐次子曾玠、第三子曾琬皆中進士,其長子曾璞、幼子曾琰均為舉人,為父子五人聯科,傳為佳話,與流坑董氏相映爭輝。

南宋以來,由於員多闕少,一般情況下,進士及第以後很少能夠立即獲得一官半職,正如曾

豐所言:“自讀書而取科第,平生事始得半之。”因此,曾豐中進士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為官,而是寓居當時的帝都臨安。他一面拜謁大臣謀求進身,一面廣泛交遊。直到淳熙七年(1180),才得以出任贛縣丞,其間還曾以贛縣丞的身份暫代過會昌縣令。這時期,他結識了愛國詩人、時任江西安撫使的辛棄疾,與辛棄疾有詩文唱和。他的擬峴臺詩就是寫於暫代會昌縣令的時候,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作吧。這首詩的標題特別長:會昌號湘江岸有小峴亭癸卯六月與瑞金吳丞飲其上二首其一。看來會昌也有一條江叫湘江,湘江岸邊有座小峴亭。1183年夏天,曾豐與瑞金縣丞吳某在小峴亭遊玩暢飲,因亭與故鄉擬峴臺有幾分相似,而亭名也有幾分相近,這也太巧了,難免勾起詩人的縷縷鄉愁。他感情飽滿地寫下了“占斷江西景,臨川擬峴臺”的千古名句。全詩如下:

占斷江西景,臨川擬峴臺。

今猶千里隔,我更幾時回。

幸此亭相似,非公坐莫陪。

古今隨水去,風月送詩來。

也就是這年冬天,曾豐離開了贛縣和會昌,就任廣東轉運司幹辦公事。從嘉熙元年(1190)開始,他輾轉各地擔任過義寧知縣、浦城知縣、瓊州通判。直到開禧三年(1207),66歲的曾豐知德慶府,這是曾豐一生最高的官職。然而兩年後就被彈劾罷免。

歸家後,曾豐在故里開辦西山書院,除了寄情詩酒,就是授徒講學。求學於門下者很多,流坑的董氏子弟大多從業於他。董德修是他的得意門生、摯友和妹夫。因曾豐與陸九淵來往甚密,德修遂入象山之門,後成為流坑董氏心學的宗師。有些研究者及文獻認為,南宋末名臣真德秀也是曾豐的學生,如《四庫全書總目·緣督集》:“真德秀幼嘗學於豐。”同治《樂安縣誌》:曾豐字幼度……除宰浦城,真西山先生年方丱角,豐一見奇之,曰:“他日必為天下偉器,置書社懋以聖學。後西山在朝,奏豐《緣督集》入崇文館。”曾豐知浦城是在1195 至 1197 年,真德秀生於1178年,這時候已經18歲,根本不是“幼嘗受教”,更談不上“年方丱角”。“丱角”指的就是古代兒童梳的兩隻上翹的角辮,用來指兒童或少年。更何況曾豐是在罷歸之後開始在西山講學,這個西山書院在江西樂安。另外,劉克莊《西山真文忠公行狀》詳盡敘述了真德秀的一生,但是沒有提到曾豐,“公諱德秀,字希元,浦城縣遷陽鎮人。四歲受書,立成誦。入小學,夜歸……宮師薨,吳夫人力貧……弱冠再貢於鄉。”真德秀的確在西山書院就學過,但不是曾豐晚年退居鄉里江西樂安創辦的西山書院,而是位於福建浦城的西山書院。

本文參考了曲阜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劉衛娟碩士論文《南宋文人曾豐研究》,特別緻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