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不曾改——臨海市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綠色發展紀實

綠水青山不曾改——臨海市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綠色發展紀實

牛頭山水庫庫區是臨海生態美的一個縮影。

這個春天,比起往常有許多不同。春風又綠江南岸,在經歷了最難捱的冬天後,這個春天裡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將目光聚焦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之路也是致富之路。”浙江不負使命,以一張張趣味盎然的新時代農村美麗畫卷回應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臨海,雖然只佔據了浙江地圖上的方寸之地,卻同樣釋放出了驚人的“兩山新力量”。15年來,臨海市用無數次“俯身”與“抬頭”,讓土地復綠,讓河流復清,讓天空再現純淨。與之遙相呼應的是生態更美了,產業又興了,農民的“富日子”一天比一天有滋味了。

生態更美了

歸屬感也就更強了

波光瀲灩,春水盪漾。河流,總是比萬物更早一步感知春天的腳步。東塍鎮嶺根村的康谷溪旁老河長王義耕也開始了新一天的巡河。

河水清澈奔流,兩岸長春花枝葉搖曳,環河步道上三兩村民在歡快地散步晨練。從惡臭漫天的“垃圾河”到如今的“美麗河道”,康谷溪的變身離不開王義耕的一路護航。“老河長”改變了康谷溪,康谷溪也改變了嶺根村。

“康谷溪是牛頭山水庫的上游,這裡的每一絲變化都與百萬人民的‘大水缸’息息相關。我們原來思想不重視,是老王以身作則改變了我們的觀念。現在老王退休了,我們接過了治水的接力棒。清澈的是河道,和諧的卻是鄉風。”每次村裡來了新客人,嶺根村黨總支書記王同龍總是這樣自豪地向大家講起康谷溪的“前世今生”。

五水共治的背後是一代接著一代乾的堅守。一條康谷溪,折射出的是臨海市縱橫交錯的河網從“黃”逐步走向“清”的水系歷史,也是臨海市生態環境從“鄉愁”向“宜居”推進的步步轉型。

頭門港,古城大地上冉冉升起的城市新星。和無數的城市崛起一樣,它也曾有過一段以生態破壞換取飛速發展的灰色時期。在重新審視人與自然“取和予”的辯證關係後,頭門港將生態環境的總閥門又緊上了三緊。

乘著長江流域大整治的東風,頭門港醫化園區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全面升級。近2年內拆除落後車間60餘個、投資110多萬元定製“一廠一策”的分塊精準整治方案、建立“飛行智譜檢測車”溯源追蹤汙染因子……吹響集結號,把好方向盤,全力打造國際原料藥綠色生產基地的藍圖正從夢想照進現實。

從腳下的山河土地,到頭頂的蒼穹大氣;從水質國控段面、省交界段面、常規地表水日常檢測與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始終居全省前三到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從未下過全國前十;從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市再到國級生態文明示範市的巨大跨步,生態環境保護戰的進軍過程中,臨海從未遺落任何一個環節。

將鏡頭掃射古城內外,每一處的定格都是不同明度的綠色綻開。

——“最美水站”沙段水質自動監測站內治水走上科技快車道,“碧水映藍天”的如畫景象掀開了“綠水青山”的新篇章。

——曲徑通幽,竹影綽綽,台州市首個國家溼地公園,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溼地公園的三江國家溼地公園內正是一派春和景明好風光。鳥鳴聲和著群鴨撲翅的擊水聲,春天的模樣瞬間就有了具體的輪廓。

——“全域彩化”為小芝穿上了最奪目的新衣,沿著環線公路一路疾馳,奔向的是春天最深處。

——綠色的筆觸著墨的不止是山林田野,還有城市中心的“美麗花園”。靈湖內,綠色深淺高低,自然與人居的和諧共處在這裡一覽無餘。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黨的十九大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將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走得更為踏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織就綠色底色,從臨海到浙江再到全中國,已然打開了一片全新天地。

產業興旺了

滿足感也就更深了

牽掛與逃離。中國人自古以來對土地都有著極為矛盾的情感。從靠山吃山到走出大山再到紮根故土,歷史的輪軸在永豐鎮的黃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永豐憑藉自身優勢,一路打響“中國特色休閒小水果之鄉”品牌,化“綠水青山”為無盡的生產動力,讓外出的腳步調轉方向,在故鄉的土地上真正實現了新時代裡的“永遠豐收”。

嶺後村的枇杷、留賢村的楊梅、橋陽村的橘子……這些都是永豐鎮黨委書記羅文引以為傲的富民“黃金果”。他說,永豐雖然不像其他地方水果產量大,但勝在品種多,且量小而精。近年來,鎮里根據實際不斷為果農輸送種植好政策,通過鎮農合聯的“穿針引線”,助推小水果產業發展壯大。枇杷大豐收,日銷售額突破5萬元這樣喜人的成績在永豐鎮裡四季可見。

第一、二產業向“新”邁步只是開端,第三產業全面鋪開則是鄉村實現“三級跳”的深層次體現。尤溪鎮作為臨海市老牌休閒產業巨鎮,是最早吃到旅遊經濟紅利的鄉鎮,也是從粗放型產業規模向精品化運作邁步的“先行者”。省旅遊強鎮、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等榮譽接踵而來,全市首個精品民宿“下漲氧生基地”更是點燃了古城精品民宿新業態崛起的燎原之火。

——12家各具特色的民宿,讓括蒼鎮黃石坦村摘掉了“空心村”的帽子,傳統古村落拂去時光的塵埃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泊星民宿裡,民宿主人許雙飛正在筆記本上,忙著做民宿預訂情況登記。從週一到週末,每一間客房後面都標註著一串來自五湖四海的手機號碼。

——有著800多年建村歷史的岙底羅村揭開陳舊的面紗,以沉靜的姿態迎接著各方來客。大面積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中國傳統古村落,美麗宜居示範村,21世紀裡的現代目光再次聚焦“古村落”。村莊復興,文化復興,村落古老的軀殼裡強勁的生命力也在逐漸甦醒。

——靈江南岸的江南街道再次湧江前進。11個新村村莊規劃、開工12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宿仙茶葉等特色農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香年溪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區建設積極有序謀劃……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江南,依然是城市經濟發展主陣地,不同的是著力點早已悄然從“工業時代”向“美麗經濟”無縫嫁接。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的力量就積蓄在山水之間。

綠蔭翳翳連山市,丹實累累照路隅,這是上游村的真實寫照。一棵楊梅,飽含白水洋人數代人的“致富酸甜經”。

“我們的父輩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我們就是大山的子孫。為家鄉建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大家看到鄉村的美好,還能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這既實現了我的家鄉情懷,又體現了個人對社會的價值,是很有意義的。”80後楊梅商王玲見的一番話道出了無數“新農人”的心聲。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他和許多走出大山的年輕人一樣將“土貨”與“網絡”連上了“銷路線”,也為鄉村振興打通了“網絡斷頭路”。

與此同時,臨海市深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嚴格把控品質源頭。以種植業肥藥雙控、畜牧業綠色發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抓手,深化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擦亮四張農業“金名片”,向外不斷輸送高品質農產品,進一步扣緊產業鏈,“土貨”搖身一變“錢袋子”。

鄉風文明瞭

幸福感也就更高了

青山綠水,帶來的不止是富裕。品質感,是做好“兩山”文章的落腳點。

挺拔的梧桐樹掛滿綠葉,形成天然的“綠色隧道”,這就是大家口中的“最美公路“——臨牛線。沿著臨牛線一路向西,就是邵家渡街道的牛頭山村。一顆移民移出了“幸福感”的鄉村明珠。

“這裡將會種上大片的蓮花,那裡是現代農業觀光園,長廊已經在建,下次你們來就能觀賞了。還有那邊,那邊是漁業觀光園,養的都是中華鱘魚。”站在村內新建成的小公園裡,村民王鴦鴦熱情地向遊客們介紹著村莊未來的美麗規劃,言語間滿是憧憬。在她的身後是整齊連片的新排屋。泥濘小路從水泥路再向瀝青路蛻變,大田河兩旁修起了健康步道,漁業風情街雛形初現……牛頭山村的蝶變是臨海市鄉村“品質感”提升的縮影。

——一村一品、一鄉一韻。廉園、井園、方庭、竹裡館……沿江鎮新興村裡7個風格迥異的美麗庭院,讓鄉村又多了幾道亮麗的風景線。移步見景,千篇一律的鄉村標誌已成過去。建設美麗庭院如火如荼展開,生動的家庭“小美”逐漸匯聚成鄉村“大美”。

——以歷史村落為節點,以人文足跡為軸線,“千萬工程 萬村整治”行動向縱深化步步推進。小芝鎮南胡村裡房前屋後不見了成堆垃圾,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土工匠就地取材,讓村莊重現自身獨一無二的美麗。

鄉村的品質在人居環境,更在鄉風文明。

——東溪單村以慈孝鄉賢文明為引領,以和美村莊建設為載體,以志願服務為基本形式,奮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走出了全新的“東塍路徑”。

——這個清明,空氣中瀰漫的不是燒灰味,而是陣陣花香。鮮花換紙錢、厚養薄葬、文明祭祀……文明新風滌盪鹿城內外。

——303家文化禮堂,惠及群眾30多萬人次,“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先進市”稱號實至名歸。自2013年以來,臨海市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目標定位,連續5年將文化禮堂建設列入“十大民生工程”,先後投入2億多元,組織各行政村利用舊祠堂、老校舍、大會堂、古民居等建築,採取新建、改建、擴建、聯建等方式,大力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致力打造臨海的又一“文化名牌”。

繪就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遠遠不止這些。滴水藏海,正因為中國大地上這每一筆細小的筆觸,鄉村振興的畫卷才越展越寬,綠水青山間的鄉愁才越走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