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詳細算來,從求學到工作,離開家鄉已有四十餘年了。因為父母和親人們的牽掛,所以每年的春節都會回家鄉,年味是遊子如歌如詩的記憶,伴隨年味的是那青瓦屋頂上嫋嫋升起的炊煙。

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家鄉的山水,家鄉的田間小溪,家鄉的鄉間小路,還有門前的清澈小河,都是那麼的熟悉,最不能忘卻的就是每天清晨和傍晚,母親做的飯菜味和煙火旗息。父母健在,是我每年春節攜妻帶子回到家鄉的理由,過節期間,我都會踏著那些熟悉的小路,去尋訪那些似曾相識的兒時的故事,去尋覓那些快樂而悠長的多姿多彩童年時光。那池塘邊的蘆葦和歪脖子樹,那池塘水面倒影的枯荷,那水溝,那草垛,那竹林,那蜿蜒的鄉間小徑……見證了我童年的點點滴滴,恍惚就在眼前。

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如今,因為父母年邁已經移居城市,家鄉的老宅已經無人住居,顯得有些淒涼和冷清,那記念中的炊煙已經不復存在,立於廚房灶臺邊,年輕的母親做飯時鍋碗瓢盆交響曲,依稀記得,彷彿就在眼前。

回家過年,是我一年中最愉悅的時光。

父親健在。他退休後,領著令當地村民豔羨不已的退休金,舒舒坦坦地過著美麗的田園生活。而母親的身體也棒棒的,在家裡喂著幾頭大大的肥豬,養著一群野性十足的雞鴨。就等著我們幾個兒女回家,過上快快樂樂的春節。

每次放假之後,我將城裡的家安排妥帖,攜著妻子,牽著兒子,買了些家鄉覺著稀罕城裡卻隨處可見的東西。坐上客車,一路歡歡喜喜回老家過年。下了車,一路上遇見親朋抑或家鄉人,遞上香菸,問候幾句。那親切的鄉情鄉音,漫溢在那彎彎的鄉間小路上。

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那些年,一個農村娃兒,高考畢業能分配到城裡工作,那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兒。所以,到得家鄉,倍感自豪。也常常因此,懷揣幾包香菸,去拜見那些長輩或者相鄰。親切叫上幾聲,攀談幾句,那幸福洋溢在心間,那喜悅綻放在臉龐。這不是炫耀,也非自傲。那是鄉情的自然流露。

這些年,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遞增,家鄉的田地許多都已荒蕪了,很多房屋已人去樓空,院落雜草滋長,樹木叢生,不見了十多年前那人聲鼎沸,歡歌笑語,如今濃蔭覆蓋,滿眼翠綠。雖說生態有了大大的改觀,但我的心裡似乎有些許失落與悵然。

回到家裡,我盡力幫助母親多做點事。讓她在忙碌了一生的日子裡過幾天 稍微輕鬆的時日。母親辛苦了一輩子,等待的就是春節期間家人的團聚。我家弟兄3人,都結婚在外。所以,春節回家,是母親最快樂的,最幸福的時光。

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記得有一年,過完春節,母親早早的起床了,等我們起來的時候,那香噴噴的飯菜已擺好。 我們吃了飯,揹著已經收拾得鼓鼓的行囊,那裡裝著母親準備的臘肉,也裝著母親的牽掛與惦念。我們幾個在前面走,母親卻跟在後面。我忽然間回頭,看母親眼眶溼潤,默默無語。我的心裡酸酸的,澀澀的。我說,弟弟,我們還玩幾天吧。弟弟也明白我的心思,我扶著母親,又回到家裡。

那晚,我們耍了很久才睡。可是,我怎麼也睡不著了。批了衣服,輕踏半夜那清涼而冰冷的月色,獨自一人,輕輕走在屋前的小河邊,思緒已回到孩童時光。

那小河,留下許許多多我童年的美好的回憶。小時候,農村的生活非常清苦,我時常會在放學後拿著小魚杆在河邊釣魚,那是感覺魚很容易釣,沒一會就可以釣上幾條,用河水煮河魚,那鮮美的味道,是城裡生活時惆悵默想的。記得小時候,家鄉還沒通電,吃飯時候點個煤油燈,每當夏夜來臨,人們不約而同的端著凳子,聚集在一起,聽大人講那神秘而古老的神話,還有那動人的民間傳說。夏夜的涼風沿河岸吹來,螢火蟲、蛙鳴、融融洩洩的月光就在屋前屋後院裡院外。充滿幻想的我,也沉醉在那些悽迷、溫婉的故事情節中。

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然而,那晚的冰冷的月亮卻冷眼盯著我走在那冰涼的沙泥路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寂寥的夜色。孑然的我遊走在沙路。是啊!母親已然年老,作為兒女,陪伴他們還有多少時光呢?人生短暫,我們不要等待,也不能等待。我常常想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母親辛勞一生,將我們養大,她有收穫什麼呢?不就是希望她在有生之年,多多陪伴在她身邊麼?可是,作為兒女的我們,常常沉溺在“人際交往”抑或"自顧遊走"之中。甚而還有的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讓他們在牽掛中度日,在度日中悲痛,在悲痛中憔悴。

家鄉,是生我養我的 地方,是我的根的所在。那裡承載我童年的許許多多的夢想與企盼。回憶是美麗而甜蜜的,他讓我們懂得珍惜,懂得責任,更懂得擔當。

我在遐想著,似乎聞到那稻花的清香,轉眼又是那金黃一片;還有那金黃的油菜花。春夏秋冬的家鄉,如一張張精美圖片,一幕幕在我腦海閃現。

喜鵲的叫聲,拉回了我的思緒。眼前,兩隻花喜鵲在屋前的老樹上跳來跳去,好像是歡迎久違的童年夥伴。

我就這樣靜靜想著,看著故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不覺間,炊煙升起,那是人們在做年夜飯了 。嫋嫋的炊煙,從房頂上冒出來,飄起來,如一幅美妙的寫意畫。那畫裡,有母親甜甜的笑靨,也有雞鴨在撒歡。

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快過年了,有的遊子,漂泊在異鄉。那悠長的思念,牽扯著日思夜想的故鄉。我是幸運的,因為我可以在除夕之日,陪伴父母親,陪伴家人,我也少了路途的勞頓。

小時候,一進臘月,就掰著指頭,等待過年。因為過年,有白白的大米飯,有那香香油油的菜板肉,還有那嫩嫩的豆腐,那才叫過年的味道

我的家鄉,夾在兩條河之間,一條是津潭河另一條是起源於大別山的皖河。每每除夕,鞭炮聲聲,絢爛的煙花在河面的倒影如詩如畫。當我們聽得鞭炮聲響,大群孩子,追逐嬉戲,歡聲笑語,在鄉村灑下一片歡欣,,大人們生火做年飯,那鍋臺上的熱氣騰騰,那劈柴燃燒的噼裡啪啦聲,那竄動的火苗,映紅了母親的笑臉,在我過往的歲月留下一路煙塵和想念。那裊裊炊煙,如今去哪裡尋找呢?

除夕,又想炊煙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