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經濟基礎才是一個人的底氣

疫情之下,經濟基礎才是一個人的底氣

前一陣子,網上鋪天蓋地都是"再不開工,你的存款還能維持到什麼時候?"


很大一部分的90後對生活的態度是:遵從內心,及時行樂。對待生活得過且過,對待工作也喪失了進取心,只想做一隻自由的飛鳥,不被俗事牽絆


假如有人勸告他們說:年輕人不應該在應該拼搏的年紀,好逸惡勞。他們會反駁說:這個想法,並不是他們縱情於酒色、好逸惡勞,是一種悠然自得、遵循自己內心的心態。時刻放鬆做做自己就好,想幹嘛就幹嘛,絕不委屈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就是要趁著年輕,盡情享受。

疫情之下,經濟基礎才是一個人的底氣

他們還會舉點古人的例子,來論證之間的觀點。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乾乾脆脆的辭了那官職,躬耕南畝,採菊東籬,散發弄扁舟。現在的90後年輕人就是崇尚陶潛公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自由自在。


當代年輕人似乎沒有想過這樣子逍遙的生活,悠然自得、放蕩不羈的靈魂,還是需要資本的。


大家只看到陶淵明的"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卻沒有看到當年陶淵明辭官歸來時,可是享受了"僮僕歡迎,稚子候門"的盛大歡迎場面。由此可見,陶君必然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甚至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疫情之下,經濟基礎才是一個人的底氣

悠然自得如陶淵明,也是在出仕做過祭酒、參軍、縣令等職後,累計到足夠後半生的財富,才選擇了"歸園田居"。試想一下:倘或是一個窮得連鍋都揭不開的人,每日還需要為一日三餐犯愁,能有這樣的雅興嗎?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陶潛公隨心而致、悠然自得的"歸園田居"生活反而印證了那句話:"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正是因為前期不斷的積累,才給了陶潛公隨心選擇悠然生活的權利。


當代年輕人沒有一個努力積累財富的過程,拿什麼經濟基礎來支撐自己心中悠然自得、隨心所欲的自由靈魂。

疫情之下,經濟基礎才是一個人的底氣

現在有一個職場上的詞,好像就是為了年輕人為創造的:"裸辭。"一個不高興就辭職,悠然自得、放蕩不羈的靈魂是保住了,可職業生涯的競爭力卻失去了。


我有一個朋友小張,90後,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兩年前,小張大學畢業了,通過校招進入了一家各方面待遇還算不錯的公司,可沒過幾個月小張就辭職了,問到小張為什麼辭職,他一臉不在意的說:因為想要請假去旅遊,領導不批。


小張感覺自己悠然自得的美好生活被工作摧毀,自己放蕩不羈愛自己的靈魂被格子間的那些工作文件束縛,沒有猶豫,小張一紙辭呈提交到了人事。就這樣,小張去追求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去擁抱自己放蕩不羈的靈魂了。


疫情之下,經濟基礎才是一個人的底氣

兩年來,小張同時期進入公司的同事,有的升職了,有的被同行高薪挖走了,小張依舊是"六位數的密碼保護兩位數的存款",工作履歷上面也沒有一絲亮點。


這時候的小張有有點慌了,自己只是想要追求隨心所欲的生活,怎麼就跟同齡人拉開了這麼大的差距?


隨之而來的疫情,更是徹底壓垮了小張曾經悠然自得的生活和放蕩不羈的靈魂。沒有存款,沒有收入,每個月的房貸還是要還,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需要花錢。小張再沒有心情去追求"歸園田居"的生活了,他每天不停的發簡歷找兼職,愁得頭髮大把大把的掉。


疫情之下,經濟基礎才是一個人的底氣


最後小張終於明白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而經濟基礎取決於自己前期付出了多少努力。


祝願每一個追夢路上的少年都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去實現自己心中悠然自得的夢想。


作者簡歷:我是五月,想要講一個故事給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