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數東坡(1)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數東坡

文刀圖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被譽為“古今絕唱”的詞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詞的代表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極品。上闋歌詠赤壁壯美的景象,感慨江山如畫,多少豪傑;下闋憑弔讚美英雄周瑜功業非凡,懷古傷己,感慨自己人生如夢。全詞借古抒懷,融人、事、景、物、情、理於一體,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作者蘇軾算不算千古風流人物?

肯定算的吆!

蘇軾的風流不好說,因為他太風流了,不是幾句話能概括了的。

林語堂說,蘇東坡(蘇軾)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已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只是生平就充滿傳奇洋溢風流——

一、風流才俊傳奇人生

10個不大不小的故事

1.蘇母教子 老泉揚名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仁宗嘉佑二年進士,後累官至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於眉州眉山(四川)一個名垂青史之家。惜墨如金的《三字經》對這個家庭不吝筆墨讚頌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蘇老泉就是蘇軾的父親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在這個發憤讀書的偉大父親的表率下,蘇軾與其弟蘇轍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都不行。

其實蘇軾的母親更偉大。蘇軾傳記載,到蘇軾十歲的時候,蘇洵還在四方遊學(不好讀書好任俠與壯遊),蘇軾母親程氏親自傳授他書上知識,他每聽到古今成敗之事,馬上能夠說出其中要義。一次,程氏讀東漢人物《範滂傳》,感慨而嘆息,蘇軾問母親:“我如果做範滂這樣的人,母親會答應嗎?”程氏說:“你若能做到範滂,我難道就做不了範滂的母親嗎?”

這就是蘇母教子的一個插曲,可見蘇軾的母親在教育蘇軾上是多麼偉大。

後來,蘇軾學問日進,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史家考查蘇軾家世,其祖上有初唐名臣蘇味道。母親程氏知書達禮本為富家女。

父子三人中進士,同為散文大家,世稱“三蘇”,併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試問世間哪家堪比?

2.三蘇進京 名動京師

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和19歲的蘇轍,自西蜀眉山沿江東下,於次年進京應試。蘇軾蘇轍同中進士,仁宗召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蘇洵推託不肯應詔。一時,“三蘇”美名名動京師。

史傳,當時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聖俞,蘇軾的文章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其清新灑脫的文風讓銳意革新詩文的歐陽修拍案叫絕,誤認為是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屈居第二,不然的話蘇肯定是狀元郎啦。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之氣、創新之勇極為欣賞,嘆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史載,歐陽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服。

3.談論新法 出京外任

不久,其母病故,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 “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

治平二年,父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後,蘇軾還朝。接著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恩師歐陽修在內,因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彈劾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自動請求出京任職。

開啟了移動模式:

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

儘管如此,但他能泰然處之,積極面對。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4.烏臺詩案 險遭殺身

元豐二年七月(1079年),蘇軾43歲,調任湖州知州。

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的官樣文章,但蘇軾是詩人,筆端不由自主帶上了感情,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表中說:“臣軾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顧惟何人,亦與茲選。臣軾中謝。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獨無寸長。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罪固多矣,臣猶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藉資而顯受。顧惟無狀,豈不知恩。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無任。”這幾句牢騷話,其中的“新進”,指的是王安石變法時被引進的一批投機鑽營的“群小”。“生事”一詞,已成為保守派攻擊變法派的時下習慣用語。這些用語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竊據高位,謀取私利的“小人”。第一個跳出來檢舉蘇軾的是御史裡行何正臣,緊接著是王安石的學生李定。他們抓住“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說他是“愚弄朝庭,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最終,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烏臺詩案中,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他才高八斗名震天下,而宋太祖趙匡胤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5.赤壁詞賦 東坡居士

烏臺詩案出獄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民間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沒有實權,還有受地方監管。蘇軾到任後,心灰意冷,舉目無親,房無一間,地無一壠,一家老少二十多口食宿都成問題。按例,地方官府又不會為貶謫官員提供住宿,一家只好擠在臨皋亭(一處廢棄驛站)。很快他就又結識了一幫三教九流的朋友,有安國寺僧首繼連、江南蜀士王齊愈兄弟三人、知黃州徐君猷、通判孟震、武昌主薄吳亮、青年才俊何頡之、黃州處士潘革、近鄰古耕道、開藥店的小商人郭遘、赤腳醫生龐安常等等。

宋人葉夢得筆記《避暑錄話》記載,蘇軾在黃州,每天早上起來,見沒有客人到訪,就主動出擊,自己去登門拜訪朋友。“設一日無客,則歉然若有疾”。無官一身輕,蘇軾不是在家中飲酒賦詩,接待賓朋,就是與友人泛長江、吊赤壁,遊山玩水,消磨歲月。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

這就是黃州蘇軾的狀況。但就是這樣的狀況,蘇軾從自然、社會、宇宙、人生上完成了向東坡居士的轉變,形成了儒道佛相統一思想,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名作。公餘之時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這時起的。

6.汝州常州 顛肺流離

1084年(元豐七年),也就是寫《石鐘山記》的這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長途勞頓,路費已盡,幼兒夭折,雪上加霜,蘇軾上書請求暫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被批准。

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無飢寒之憂,又遠離政治紛爭,能與家人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選擇了常州作為終老之地。

7.司馬為相 東山再起

1085年,神宗駕崩,幼主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聽政,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為相,王安石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8.抨擊腐敗 又遭誣陷

這一時期,司馬光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盡廢新法。蘇軾認為“司黨”與“王黨”不過一丘之貉。

於是向皇帝提出諫議,對舊黨執政後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9.杭潁惠州 三築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這時候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人行,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這就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

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另兩條是:

元祐六年,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

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年近6旬的蘇軾,受到了嶺南百姓的熱情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人們歡慶不已,“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10.屢召屢貶 顛沛流離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

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但蘇軾把儋州當成了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100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數東坡(1)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數東坡(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