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任何人太好

别对任何人太好

心理学有个理论,叫交往适度定律,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人际关系有可能走向反面。

每次求你帮忙,你一口就答应了;

每次惹你生气,一道歉你就原谅了;

每次问你意见,你说“随便”,“都行”;

那么时间久了,在别人眼里,你就真的是一个很好说话,没什么底线,百依百顺的人。

所以以后有安排的时候他们不会尊重你的选择,伤害了你也不感到自责内疚,一言一行都不顾及你的感受,反正你有的是耐心和好脾气,什么都能承受。

等到你实在忍无可忍,不得已要发泄的时候,你不想帮忙了,说你是冷漠,你生气了,说你脾气差,你提出不同意见,说你麻烦多......总之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俗语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一个人太好,会失去自我。好的是别人,苦的却是自己。

为什么不要对任何人太好?因为你不一定能接受后面的一切。

当你对一个人好得过分,这种付出往往换不回同等的回报,更可能的是宠坏了一个人,他慢慢地对你的牺牲感到麻木,最后竟感受不到你对他有多好。

比如夫妻之间,你对他掏心掏肺地好,生活上照顾地无微不至,按他的喜好做饭,洗衣扫地家务你全包,什么事都百依百顺,觉得任劳任怨才是一个妻子的本分。

他可能第一次会感激你的努力,赞叹你的劳动成果,但日复一日,他会自然而然地觉得饭就是应该你煮,衣服脏了随手一扔,油瓶倒了都懒得扶,自己只管往沙发上等着你做,因为这些不都是你的分内事吗?

谁的付出也是有极限的,再小的委曲求全,积少成多都有爆发的时候。

当有一天你真的觉得累了,不想再对他好了,矛盾就在所难免。

人有一种心理惯性,要对一个人好,就只能越来越好,这样才符合人的预期,你从前对他的那些好,都已经被认为是应该的。

如果某一天你让他不满意,哪怕只是一点点,他会顷刻把你之前的好都抛之脑后,耿耿于怀地只有你最后这点“不好”。

其实根源在于,你把自己放得太低,他得手的太容易,所以忘记了你的好已经是一种给予。

越亲密,越心寒。

人们对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懂得珍惜,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会宠爱的总是持宠而骄”。

别宠坏一个人,没有谁对谁的好是应该的。

单方面付出的感情很难长久。

别对任何人太好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也就是说社交的维持需要付出和回报的平衡。

无论是哪一方,只要给予和索取的过度,都会导致关系的天平失衡,因此设定自己的界限感,努力营造收支对等,看起来冷漠,其实这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这也是为什么对一个人不断地付出,他反而毫不在意,而一个平日里冷淡的人突然拿出一点热情,就可以让我们喜出望外,倍感亲切。

对任何人的好都应该有个度,别一味地只知道付出,学会索取是维护平衡的一种方式。

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只有别人在你身上付出了,投资了,他才会珍惜。

尝试着该生气的时候就不要忍着,该拒绝的时候就果断拒绝,做一个“不太好”相处的人,你会发现世界都突然友好了很多。

认真要对一个人好,也要循序渐进,慢慢地去结交,由浅入深地给予和付出,你的好很珍贵,要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希望我们都要努力做那个雪中送炭,让对方视若珍宝的人,而不是“招之则来,挥之即去”很好说话的那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