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國際時評:“重啟”考驗各國科學抗疫與治理能力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題:“重啟”考驗各國科學抗疫與治理能力

新華社記者韓梁

近來,歐美一些國家出現疫情趨穩、新增病例回落等積極信號。面對經濟下行風險和社會民生壓力,政府和民眾期待早日“鬆綁”的心情迫切,希望儘快按下“重啟鍵”。與此同時,很多國家確診數據仍在持續增長,“重災區”防疫壓力空前。面對致命的新冠病毒,任何群體性防疫措施在關鍵環節的鬆勁,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如何在繼續嚴防與適度鬆綁間抉擇權衡、在維護公共衛生安全與維持經濟社會發展間尋求平衡,“重啟”正在考驗各國的治理能力與智慧。

“重啟”要把民眾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始終以民眾生命健康福祉為執政之本。不論“封城”還是“解禁”,都應該遵循生命至上原則,而不是資本至上的“GDP主義”。“停擺”“禁足”當然會造成經濟損失,但與生命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自明。為了政治利益而刻意淡化疫情風險,過早按下“重啟鍵”,就是捨本逐末,甚至可能導致疫情反撲,造成更加嚴重後果。對此,不少國家已有深刻認識。用英國外交大臣拉布的話說,儘管英國疫情數據展現“樂觀跡象”,但峰值和拐點仍未到來,如果現在放鬆封鎖,“病毒將會傳播更快,導致更多人死亡”。

“重啟”要尊重科學,靠事實說話。疫情“拐點”何時出現,取決於政府採取的防疫措施是否及時有效。“重啟”何時實施,也要依據專業機構的建議和指標,而不是單純的政治和經濟考量。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在修訂版新冠防控建議中,給出了各國在解除疫情限制措施前應重點考慮的6項具體標準,涉及疫情傳播、衛生系統能力、衛生設施風險、日常防禦措施、輸入性風險、社區參與度等多個環節。歐美多國專業機構也提出了不同疫情階段對應的具體指標。這些基於實戰和經驗的量化指標,為各國“解禁”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和參照。

實際上,多數歐美國家政府和專業機構對“重啟”依然持謹慎態度。意大利和法國近日相繼宣佈延長“封城”措施和“禁足令”,英國繼續維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美國新澤西州州長墨菲說,只有疫情被完全控制後,經濟才有可能恢復,如果過早重啟,相當於“火上澆油”。

“重啟”要加強國際協調與協作,推出“組合拳”。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戰疫中,任何一國的決策和行動,都可能對周邊國家乃至地區的整體疫情防控形勢產生外溢效應。而面對中斷的物流、短缺的物資、吃緊的能源供應、受衝擊的企業、大量失業的民眾,推動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的種種舉措,同樣需要國際協作。這就需要各國加強溝通與協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協同配合。

生命至上、尊重科學、團結協作,相信通過“重啟”這場大考,各國能夠進一步提升國家和社會治理本領,化危為機,迎來全球戰疫的勝利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