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干謁的詩文!”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即將完結,劇中除了優質的服、化、道細節把控,最受好評的就要數全劇的逗比擔當岑參(劇中稱為“程參”)了。
“我乃仙州程參!”“綠眉!我的馬!”“還我干謁的詩文!”這些經典臺詞已經紅遍網絡,岑參每次出場都會為緊張的劇情帶來額外的笑料。《長安》四十八集都快完結了,仍是“鐵打的岑參,流水的獄友”,“一個餓了快十二時辰的臺詞擔當”。
岑參在《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和劇裡都這麼逗比,不知是不是作者馬伯庸和編劇回想起了小時候苦逼地背誦那首長長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畫面,特地把這位著名的邊塞詩人塑造成了一個逗比角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一生曾中兩次出塞為官。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於他第二次出塞期間,他的邊塞詩名作也大多作於這次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期間。這裡的“武判官”是一位姓武的判官,與岑參職位相同。岑參在送武姓判官歸京時,作了這首詩。
劇裡的逗比,現實裡的苦逼
岑參雖在劇裡逗比,但他的一生卻頗為坎坷。開元三年(715年),岑參出生在官宦家庭,他的父親岑植是仙州刺史,曾祖父在太宗時期擔任過宰相。岑參兒時喪父,家道中落。他天資聰慧,五歲開始讀書,九歲便能作詩寫文。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岑參滿懷抱負來到長安求仕,四處遞干謁詩。干謁詩就類似於今天的自薦信,只不過是以詩文的形式介紹自己。古時文人為了求得入仕或升遷的機會,會寫一些干謁詩,呈給達官貴人,通過干謁詩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不過岑參在長安無任何人脈關係,苦苦地遞了十年的干謁詩,也沒能獲得任何引薦。直到天寶三年(744年),考中進士,方才得以入仕。為官之後,晉升又成了一大難題。
天寶八年(749年),岑參擔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書記,首次出塞。雖然只是個從八品的官,但他滿懷希望,欲在邊關大展宏圖,在戎馬中開拓前程。無奈仕途不順,兩年後回到長安,與同樣不得志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越發親近,經常一起喝酒、出遊。天寶十三年(754年),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之亂爆發後,岑參隨長官東歸勤王,在杜甫的極力推薦下擔任了右補闕,後幾起幾落,先後擔任過虢州長史、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職。嘉州位於今四川省樂山地區,當時四川連年戰亂,叛軍四起,時戰時降。岑參雖被朝廷委派到嘉州任刺史,但只是個空架子,徒有其名,各地武裝互相征伐,視他這個嘉州刺史於無物。岑參想辭官回鄉,但回鄉之路已經不通,四川與外界的通路被各個割據武裝佔領。岑參多番嘗試之後,只得回到成都,最終客死於成都,年五十六歲。
邊塞派詩人的代表
岑參兩次出塞,邊塞佳作尤多,被視為邊塞派詩人代表,與高適並稱“高岑”,他的作品好多都是大家兒時學過,耳熟能詳的。
比如這首《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在邊塞為官期間,路遇入京的使者,便託其帶個口信,給家裡報平安。
還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他在長安期間與朋友出遊所作《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也聞名於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逗比”岑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歡樂,“苦逼”岑參寫的詩,大家還記得嗎?
閱讀更多 Man談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