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玄武門之變入手,分析中國歷史成為"帝王將相家譜"的原因

若要問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漢、唐兩個朝代是不會被人們遺忘的。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滅暴秦、勝霸王創立西漢政權,經歷建國之初的休養生息,國泰民安的"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傾國力擊敗匈奴,保華夏文明四百年不守外族侵擾,將他的國號變成我華夏主體名族的稱號!

公元六世紀末,隋文帝楊堅結束自東晉以來三百餘年的中原混亂局面,建立隋朝,隨即開啟"開皇之治"。雖然經歷隋末農民戰爭的破壞,但是唐朝建立後仍然繼承了入京杭大運河、科舉選官制度等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的遺產。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擊敗突厥,開啟"貞觀之治",讓唐朝成為當時世界最偉大的帝國。直到如今,海外聚集中國人的地方,依然被稱作"唐人街"。

從玄武門之變入手,分析中國歷史成為

溫哥華唐人街


如果給中國歷史上四百多位帝王的成就排序的話,漢武帝與唐太宗一定不會掉出前三。論兩位帝王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應該是不分伯仲的。但是,漢武帝在執政末期發《罪己詔》陳述自己耗費國力,讓百姓遭受磨難的罪過;而唐太宗卻為後世帝王開了一個很壞的例子!今天我們就從玄武門之變入手,分析一下中國歷史成為"帝王將相家譜"的原因!

引言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次子。這位皇帝自少年起就初入軍營,鍛鍊了自己極高的軍事素養。後來在隋末農民起義四起之際,李世民首先向李淵提出起兵奪取政權。唐軍進入長安後,李世民建議李淵先立隋朝宗室為帝,見機行事,進而稱帝。在唐政權建立後,又先後帶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實力,統一全國。

從玄武門之變入手,分析中國歷史成為

唐太宗李世民


應該說李世民在李唐王朝創立和鞏固的事業上首局一功,但是由於李淵長子李建成同樣軍功顯赫,又有嫡長子只優勢。所以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並沒有順利的成為皇位繼承人。這就為"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舊唐書·太宗本紀》:六月,凱旋。太宗親披黃金甲,陣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前後部鼓吹,俘二偽主及隋氏器物輦輅獻於太廟。

唐初實行府兵制,一個軍事集團擁有很高的自主權。李世民的秦王府的軍事實力是各集團中最強的,再加上李世民的個人素質又極強。太子李建成不得不與三弟齊王李元吉聯合。在建國戰爭和政治鬥爭中他們已經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兄弟"了,而是演變成擁有各自擁護者和政治利益的政治集團。

政治鬥爭歷來是殘酷的,失敗的一方往往深思族滅。但是李世民比較是通過血腥政變的方式奪得的皇位,又做了許多又被傳統政治道德的事兒。所以他上位以後,雖然勵精圖治,將唐朝帶入到盛世。卻也心有芥蒂,怕後世人對他有所貶損。所以唐太宗,這位偉大帝王開了一個他的前朝同仁們沒有幹過的事兒。——查看史官對當時的記載,並指使他們修改記錄!那麼李世民都做過哪些不太光彩的事兒呢。

先發制人 以下弒上

中國自先秦以來,就有以嫡長子為尊的傳統。上到帝王,下到公侯大夫,都會立自己的嫡長子來繼承自己的官爵。李建成作為李淵的長子,在李唐建立過程中也是功勞顯赫,被立為儲君可謂名正言順!雖然在實力和能力上與李世民有差距,但是並沒有被廢黜的不利因素。

從玄武門之變入手,分析中國歷史成為

玄武門復原圖


雖然,中國古代歷史中,權貴男人妻妾成群,生的孩子也嫡庶有別。但是,李世民與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均為李淵發氣竇世所生。所以就政治倫理上說,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以親王殺儲君,以下犯上;在家庭倫理上講,是以弟弟殺手足,不仁不義。在玄武門之變勝利後,李世民更是派人殺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沒有顯示出絲毫帝王和叔叔的仁慈。

《舊唐書》: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雖然歷史記載中,多有李建成、李元吉道德敗壞,行為不軌的記載,也有他們多次想要殘害李世民的記載。史料上也把"玄武門之變"說成是李世民懲奸除惡,被逼自保的"義舉"。但是這很難說不是李世民因為看了當時史官對事實的記載後惱羞成怒,逼著這些史官改的。

忤逆不孝 帶兵逼宮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當然不是隻想殺了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他的目標是他的父親每天工作和生活的那些房間和每天坐的那把椅子。在政變當晚,李世民集團殺掉太子與齊王后直接衝進了宮中。全副武裝,刀上還有鮮血的親王府將領們帶著滿臉殺氣向皇帝報告,太子和齊王要謀反,已經被他們殺死啦。


從玄武門之變入手,分析中國歷史成為

唐高祖李淵畫像


李淵應該明白髮生了什麼的。作為累世公卿出身貴族,又做了九年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們怎麼會不知道權力鬥爭的殘酷呢。二十二年前,他在太原突然聽到隋文帝駕崩消息時心中的疑惑應該在此時得到了答案。一個兒子逼宮,兩個二次慘死,作為父親和皇帝的李淵是有責任的。

李世民,作為建唐第一功臣的開國皇帝之子,作為勢力最強大的秦王,那個儲君的位置應該是他的!但是,只因他是次子,他沒有資格擁有這個他立下汗馬功勞創下的帝國。李世民應該有怨恨,心中更會有被背叛的感覺。李世民也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父親,他沒有出現在"保護"皇帝的隊伍中,此時他正在殺戮自己的侄子們。

三天後,李世民別立為太子,成為實際上的政權擁有者。兩個月以後,李淵下詔退位,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在此後的九年裡,除了極少數的公開場合,李世民很少與父親碰面。李淵這位中國大一統王朝中最快稱帝,最快統一全國的開國皇朝,在史料中如此的平庸,也許也有他那位光輝萬丈的繼任者的功勞吧。

《舊唐書·太宗本紀》: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晚年猜忌 功臣蒙塵

李世民登基後,勵精圖治,逐漸將唐朝推向鼎盛。被北方遊牧明朝奉為"天可汗",因虛懷納諫被稱為明君楷模,更有那"以人為鏡"至理名言。然而這個故事只講了一半。當那個經常與太宗皇帝同時出鏡的賢相魏徵死後,李世民心性大變。無盡的猜疑使他內心中最深的恐懼逐漸被釋放出來。

唐太宗懷疑魏徵結黨營私,只因魏徵生前推薦的兩個有相才的人相繼犯案。於是,在魏徵死後一年,李世民就毀了他的墓。門神尉遲敬德,在戰爭歲月的時候保護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射死拿刀砍向李世民的李元吉;帶領眾將向李世民不敢面對的父親逼宮。但是晚年的李世民曾經問他,有人說尉遲敬德打算謀反。耿直的門神爺,脫下衣服露出一身傷疤。皇帝留下了眼淚。此後十六年,一代名將閉門不出,過起了"窮奢極欲"的生活。與尉遲敬德同樣遭遇的還有被譽為唐初第一名將的李靖。

從玄武門之變入手,分析中國歷史成為

尉遲敬德像


《資治通鑑·唐紀十一》: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李世民不僅猜忌當世,也開始了猜忌後人。李世民心中應該是藏著深深的恐懼的,雖然他的功業足以比擬歷史上任何一位明君。但是他仍然畏懼他父兄和子侄的眼神,他怕後人也會用同樣的眼神看他。於是皇帝找來了記錄他起居的史官,打算看看他寫了什麼。史官不從,被殺。新的史官仍然為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付出了生命。但是屈服的人總會出現,於是皇帝看到了他想看到的東西,也讓後人看到了他想讓後人看到的東西。

點評

中國曆來有重視歷史的傳統,史官雖然一般職位不高,但是都被當權者忌憚。"帝王起居注"是記載帝王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動的重要文獻。一般有專人負責,在皇帝左右隨時記錄,是研究當時政治和以後編史的重要依據。在李世民之前,即便是被公認為暴君、昏君的皇帝們還是保持著自己職業的一些"節操"。但是李世民作為明君典範開的這個頭兒,影響極壞。

那些匍匐在帝王鑾輿下書寫歷史的史官們,很難抗拒皇帝的命令。於是歷史成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於是,隋煬帝成立弒父篡權,荒淫無度的暴君;李淵成立平庸無能全靠兒子的建國者。甚至於到了後世,如清朝。系統的修改歷史記載,抹黑前朝帝王,粉飾當朝太平成立一個公開的秘密。

客觀的講,在文明從未斷絕的中國,政權的擁有者為了讓政權穩固,必須強調自己獲得權力的合法性。畢竟古代通訊技術不發達,能知道真相的人少之又少。通過篡改歷史記載,獲得人民對政權合法性的認可是最有效的辦法。即便李世民不這樣做,也依然有人這樣做。

王朝的更迭,歷史的發展是每一個歷史參與者共同書寫的。但是統治者通過自己生殺予奪的權力,讓原本剛直的史官屈服。只為他們的功業服務,書寫他們的輝煌。人民成為了他們的附庸,只為襯托他們的英明而服務。從此歷史成為了魯迅先生口中"帝王將相的家譜"。幸好,中國不僅有官史,還有野史和各類私人史料,能讓今人窺探歷史的究竟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