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武门之变入手,分析中国历史成为"帝王将相家谱"的原因

若要问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汉、唐两个朝代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灭暴秦、胜霸王创立西汉政权,经历建国之初的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倾国力击败匈奴,保华夏文明四百年不守外族侵扰,将他的国号变成我华夏主体名族的称号!

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杨坚结束自东晋以来三百余年的中原混乱局面,建立隋朝,随即开启"开皇之治"。虽然经历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但是唐朝建立后仍然继承了入京杭大运河、科举选官制度等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遗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击败突厥,开启"贞观之治",让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最伟大的帝国。直到如今,海外聚集中国人的地方,依然被称作"唐人街"。

从玄武门之变入手,分析中国历史成为

温哥华唐人街


如果给中国历史上四百多位帝王的成就排序的话,汉武帝与唐太宗一定不会掉出前三。论两位帝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应该是不分伯仲的。但是,汉武帝在执政末期发《罪己诏》陈述自己耗费国力,让百姓遭受磨难的罪过;而唐太宗却为后世帝王开了一个很坏的例子!今天我们就从玄武门之变入手,分析一下中国历史成为"帝王将相家谱"的原因!

引言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次子。这位皇帝自少年起就初入军营,锻炼了自己极高的军事素养。后来在隋末农民起义四起之际,李世民首先向李渊提出起兵夺取政权。唐军进入长安后,李世民建议李渊先立隋朝宗室为帝,见机行事,进而称帝。在唐政权建立后,又先后带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实力,统一全国。

从玄武门之变入手,分析中国历史成为

唐太宗李世民


应该说李世民在李唐王朝创立和巩固的事业上首局一功,但是由于李渊长子李建成同样军功显赫,又有嫡长子只优势。所以在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并没有顺利的成为皇位继承人。这就为"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旧唐书·太宗本纪》:六月,凯旋。太宗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于太庙。

唐初实行府兵制,一个军事集团拥有很高的自主权。李世民的秦王府的军事实力是各集团中最强的,再加上李世民的个人素质又极强。太子李建成不得不与三弟齐王李元吉联合。在建国战争和政治斗争中他们已经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兄弟"了,而是演变成拥有各自拥护者和政治利益的政治集团。

政治斗争历来是残酷的,失败的一方往往深思族灭。但是李世民比较是通过血腥政变的方式夺得的皇位,又做了许多又被传统政治道德的事儿。所以他上位以后,虽然励精图治,将唐朝带入到盛世。却也心有芥蒂,怕后世人对他有所贬损。所以唐太宗,这位伟大帝王开了一个他的前朝同仁们没有干过的事儿。——查看史官对当时的记载,并指使他们修改记录!那么李世民都做过哪些不太光彩的事儿呢。

先发制人 以下弑上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以嫡长子为尊的传统。上到帝王,下到公侯大夫,都会立自己的嫡长子来继承自己的官爵。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在李唐建立过程中也是功劳显赫,被立为储君可谓名正言顺!虽然在实力和能力上与李世民有差距,但是并没有被废黜的不利因素。

从玄武门之变入手,分析中国历史成为

玄武门复原图


虽然,中国古代历史中,权贵男人妻妾成群,生的孩子也嫡庶有别。但是,李世民与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均为李渊发气窦世所生。所以就政治伦理上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以亲王杀储君,以下犯上;在家庭伦理上讲,是以弟弟杀手足,不仁不义。在玄武门之变胜利后,李世民更是派人杀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没有显示出丝毫帝王和叔叔的仁慈。

《旧唐书》: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虽然历史记载中,多有李建成、李元吉道德败坏,行为不轨的记载,也有他们多次想要残害李世民的记载。史料上也把"玄武门之变"说成是李世民惩奸除恶,被逼自保的"义举"。但是这很难说不是李世民因为看了当时史官对事实的记载后恼羞成怒,逼着这些史官改的。

忤逆不孝 带兵逼宫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然不是只想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他的目标是他的父亲每天工作和生活的那些房间和每天坐的那把椅子。在政变当晚,李世民集团杀掉太子与齐王后直接冲进了宫中。全副武装,刀上还有鲜血的亲王府将领们带着满脸杀气向皇帝报告,太子和齐王要谋反,已经被他们杀死啦。


从玄武门之变入手,分析中国历史成为

唐高祖李渊画像


李渊应该明白发生了什么的。作为累世公卿出身贵族,又做了九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怎么会不知道权力斗争的残酷呢。二十二年前,他在太原突然听到隋文帝驾崩消息时心中的疑惑应该在此时得到了答案。一个儿子逼宫,两个二次惨死,作为父亲和皇帝的李渊是有责任的。

李世民,作为建唐第一功臣的开国皇帝之子,作为势力最强大的秦王,那个储君的位置应该是他的!但是,只因他是次子,他没有资格拥有这个他立下汗马功劳创下的帝国。李世民应该有怨恨,心中更会有被背叛的感觉。李世民也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父亲,他没有出现在"保护"皇帝的队伍中,此时他正在杀戮自己的侄子们。

三天后,李世民别立为太子,成为实际上的政权拥有者。两个月以后,李渊下诏退位,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此后的九年里,除了极少数的公开场合,李世民很少与父亲碰面。李渊这位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最快称帝,最快统一全国的开国皇朝,在史料中如此的平庸,也许也有他那位光辉万丈的继任者的功劳吧。

《旧唐书·太宗本纪》:八月癸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

晚年猜忌 功臣蒙尘

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逐渐将唐朝推向鼎盛。被北方游牧明朝奉为"天可汗",因虚怀纳谏被称为明君楷模,更有那"以人为镜"至理名言。然而这个故事只讲了一半。当那个经常与太宗皇帝同时出镜的贤相魏征死后,李世民心性大变。无尽的猜疑使他内心中最深的恐惧逐渐被释放出来。

唐太宗怀疑魏征结党营私,只因魏征生前推荐的两个有相才的人相继犯案。于是,在魏征死后一年,李世民就毁了他的墓。门神尉迟敬德,在战争岁月的时候保护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射死拿刀砍向李世民的李元吉;带领众将向李世民不敢面对的父亲逼宫。但是晚年的李世民曾经问他,有人说尉迟敬德打算谋反。耿直的门神爷,脱下衣服露出一身伤疤。皇帝留下了眼泪。此后十六年,一代名将闭门不出,过起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与尉迟敬德同样遭遇的还有被誉为唐初第一名将的李靖。

从玄武门之变入手,分析中国历史成为

尉迟敬德像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

李世民不仅猜忌当世,也开始了猜忌后人。李世民心中应该是藏着深深的恐惧的,虽然他的功业足以比拟历史上任何一位明君。但是他仍然畏惧他父兄和子侄的眼神,他怕后人也会用同样的眼神看他。于是皇帝找来了记录他起居的史官,打算看看他写了什么。史官不从,被杀。新的史官仍然为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付出了生命。但是屈服的人总会出现,于是皇帝看到了他想看到的东西,也让后人看到了他想让后人看到的东西。

点评

中国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史官虽然一般职位不高,但是都被当权者忌惮。"帝王起居注"是记载帝王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文献。一般有专人负责,在皇帝左右随时记录,是研究当时政治和以后编史的重要依据。在李世民之前,即便是被公认为暴君、昏君的皇帝们还是保持着自己职业的一些"节操"。但是李世民作为明君典范开的这个头儿,影响极坏。

那些匍匐在帝王銮舆下书写历史的史官们,很难抗拒皇帝的命令。于是历史成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于是,隋炀帝成立弑父篡权,荒淫无度的暴君;李渊成立平庸无能全靠儿子的建国者。甚至于到了后世,如清朝。系统的修改历史记载,抹黑前朝帝王,粉饰当朝太平成立一个公开的秘密。

客观的讲,在文明从未断绝的中国,政权的拥有者为了让政权稳固,必须强调自己获得权力的合法性。毕竟古代通讯技术不发达,能知道真相的人少之又少。通过篡改历史记载,获得人民对政权合法性的认可是最有效的办法。即便李世民不这样做,也依然有人这样做。

王朝的更迭,历史的发展是每一个历史参与者共同书写的。但是统治者通过自己生杀予夺的权力,让原本刚直的史官屈服。只为他们的功业服务,书写他们的辉煌。人民成为了他们的附庸,只为衬托他们的英明而服务。从此历史成为了鲁迅先生口中"帝王将相的家谱"。幸好,中国不仅有官史,还有野史和各类私人史料,能让今人窥探历史的究竟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