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11年,雙11使用塑料袋超10億,有人替它鳴冤叫屈。限還是禁?

限塑11年,雙11使用塑料袋超10億,有人替它鳴冤叫屈。限還是禁?

重慶的小馬聯繫我,要做一個生態小姐大賽,問我能否幫忙聯繫一家網絡媒體聯合主辦。

我回復:“看了一下。兩點意見:一,“小姐”類活動以前很風光,但現在玩不下去了,很難玩出新花樣;抖音、快手、一直播上大把大把美女,人們已經審美疲勞。二,如果一定要做,不建議跟傳統網媒合作,因為流量已經不在那裡了。選美也要與時俱進,建議多跟自媒體合作,請100位自媒體大咖和網紅現場直播,既有噱頭,也有實實在在影響力,性價比又高,何樂而不為?就是策劃個生態網紅大賽,也比傳統的生態小姐更吸引人。”

年輕人領悟得就是快:“楊老師的實話實說真的讓我醍醐灌頂,我突然覺得,網絡比賽一樣可以有分賽區承辦商,一樣可以有線下活動結合,而且以網絡為載體,國外的美女參加也更加方便。我馬上著手修改方案!”

哈哈,醍醐灌頂?沒那麼誇張,頂多也就是茅小五灌頂!

說到生態,就不能不提雙11。剁手黨們在瘋狂購物的同時,想到過雙11對生態的影響嗎?

我也是偶然的機會查了一下資料,找到了2018年雙11關於包裝的一串驚人的數字:2018年全國快遞業共消耗編織袋約53億條、塑料袋約245億個、封套約57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國內使用的包裝膠帶一年可以纏繞地球1077圈。

很多可能不知道,塑料袋一直被視為大功臣,因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在人類的現代生活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塑料袋甚至有自己的紀念日:3月27日!

當然,嚴格地說應該是製造塑料袋的原料聚乙烯的生日。沒有誰會對這個特殊的日子舉行紀念活動,因為塑料袋早就由大功臣變成過街老鼠,變成了環境汙染的罪魁禍首。

一個偶然的發現

19世紀末,德國科學家漢斯·馮·佩克曼(Hans von Pechmann)在他的試管底部發現一些蠟質殘油。但是他對這種物質後來被開發出來的重大用途當然一無所知,不可能知道這種物質是後來製作洗髮液瓶子、三明治包裝袋和電線包層的物質的早期形式。

他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合成聚乙烯,這種在世界上使用最廣又最具有爭議的物質的。佩克曼在1899年合成的這種產品實際上和現在的化學制品是一種東西,他的兩個同事尤金·巴姆伯格和弗裡德里克·奇爾納將這種物質稱作聚亞甲基。但是它和聚乙烯不一樣,它只能製成堅硬的塑料,因此,實際上這種像蠟的脂狀物沒有太大用處,人們可利用它製造的東西少之又少。

稍後,佩克曼的實驗和未來的大量塑料製品一樣,被完全遺忘了。34年後,人們才正式承認是他偶然發現了聚乙烯。但是,在27日這項發明誕生75週年之際,估計沒有人會為聚乙烯的發明者舉行遊行紀念活動。由於現在正在努力取消使用塑料袋,因此人們更希望將這次偶然的發現徹底忘掉。可是,英國持續發展委員會的自然資源和土地管理委員提姆·朗教授說起這項聚乙烯發現時感慨地說:“在最初發現聚乙烯時,它似乎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實惠,至少是給食品工業帶來了很大好處。但是現在看來,它似乎是好壞摻半。它在以環境惡化為代價的前提下,幫助提高了食品衛生。現在看來,它只是個短期解決辦法的鮮活實例。”

塑料袋大受歡迎

事實上,對聚乙烯進行革新,變成現在我們已知的形式,發生在1933年。帝國化學工業工司(ICI)的埃裡克·法維克特和雷金納德·基普森在一天早晨醒來後,決定在高壓下進行氣體試驗,結果他們發現部分儀器看起來像在固體石蠟中浸泡過一樣。基普森在當時的柴郡帝國化學工業工司總部寫的簡短的筆記並未體現出它的重要性,他寫道:“在反應管內發現石蠟固體。”

兩年後,帝國化學工業工司研究出工業生產聚乙烯的方法,不久之後,這種材料就被應用到第一批環球電纜的製造上。在二戰期間,它作為重要的雷達成分,贏得了幾乎與英雄同等的地位。直到20世紀50年代英國超級市場產生後,人們才開始大量使用這種材料。這些商店對聚乙烯製品的溺愛掩蓋了它所引發的爭論。這種材料是由原油通過“加熱分解”過程產生的。這種合成產品基本上有硬和軟兩種形式。前者過去被用來捆紮管子以及用於裝燃料。後者用來包裝香腸、製作電視電纜的絕緣層。僅在英國,每年人們消耗的兩種聚乙烯的總量是160萬噸。這一結果導致垃圾堆積成山。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人們對塑料袋的處理方式不當,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平均每12個月,僅英國消費者便把130億個塑料袋丟棄在周圍環境中。這些塑料袋平均只被使用20分鐘,然後就會被扔掉,然而,它們完全降解,需要1000年。

最近的報道讓人們看到塑料袋汙染的巨大危害,它們能致殘鳥類、殘害海豹、海龜和鯨魚。現在,很多國家顯然已經開始轉變意識,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取代聚乙烯產品。英國國家消費者委員會的女發言人黛安·加斯頓說:“我認為在塑料袋問題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人們在生活中使用聚乙烯製品的習慣由來已久。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它對環境造成了多大的破壞。”

但是商貿界不希望聚乙烯的生日就這樣悄然過去。英國塑料協會的主管菲利普·勞在提及這一發現時竟然為塑料袋喊冤叫屈:“聚乙烯被嚴重曲解。現在一些宣傳活動旨在展示塑料破壞了海洋環境,甚至有可能影響了野生動物的生活,但是這些想法都摻雜了太多的情感因素。我們需要查證報告中的說法。看看野生動物正在大量減少的報告是否屬實。你也應該考慮到聚乙烯給環境帶來的好處。如果你想擁有一個袋子,你最好選擇聚乙烯袋,而不是用其他材料製成的袋子,因為這種塑料袋在製作過程中消耗的能量最少。而且它們還能循環利用。垃圾被大量傾倒到海洋裡並不是這些產品的過錯。”

說到這裡,我想到了我們的“限塑令”,出臺都已經11年了,效果如何?大家自有公斷。塑料袋究竟應該限還是應該禁?這就不得不說一說今年的網絡熱點之一:垃圾分類。

我國的垃圾分類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上海一度搞得風風火火,北京也搞得煞有介事。但我們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將垃圾分類進行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