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定義快閃與廣場文化之異同

王國平定義快閃與廣場文化之異同

在港臺和國外,無厘頭的惡作劇式的無目的無意義的快閃事件時有發生,但國內卻較為鮮見,國內的快閃大多是有主題有目的有意義的快閃表演。就快閃眾人參與和公共空間這二點屬性而言,它與廣場文化也是類似的,因此,中國式快閃也可以說是一種廣場文化,而非行為藝術。中國當下廣場文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需求而無比繁榮,每到節假日,各級政府或文化機構都會在大小城市廣場或公園草坪上舉辦各類主題的文藝演出,如辰山草地音樂節已成為一個品牌,美國紐約中央公園草地音樂會知名度也很高,而每到週末和每天早晨和傍晚,許多市民都會在公園或廣場上聚集後自發地載歌載舞,近年來,已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廣場大媽舞就是廣場文化的產物。

廣場文化大體上有二種類型,一種是有組織的規範的正式演出,只是它將演出空間從封閉的室內演出場所的劇院、音樂廳挪移到廣場或公園或草坪等室外敞開空間而已,其表演內容與形式卻不變和無二樣。

另一種就是無組織的、不規範的、自發的、隨意的、有群眾共同參與的自娛自樂的表演。對錶演者而言,有無圍觀者是無所謂的,是完全毫不在乎的。這一種廣場文化就原生態和草根性而言,與快閃表演也是一致的,但唯一區別就是廣場文化的這種自發表演是散漫的,而快閃表演卻必須是在一眨眼功夫從眾人集聚到瞬間消失,它追求的是驚詫莫名般的瞬間蒸發效應。所以,廣場文化可能引人關注,萬眾矚目,也可能無聲無息,自生自滅,尤其是第二種自發的廣場文化。但快閃表演卻必須要追求轟動效果,尤其是當下在新媒體和自媒體及網絡視頻迅猛發展的碎片化的微時代,快閃表演幾乎都是通過視頻網站或新媒體而一炮走紅的,所以,快閃表演是新媒體和自媒體及網絡視頻助推的產物。一次成功的快閃表演往往會成為點擊量驚人的網絡爆款,網絡視頻成就了快閃,快閃又增加了網站和新媒體的流量,快閃乘著網絡視頻的東風,藉助新媒體和自媒體的神力,其霸屏刷屏躥紅之速度令人咋舌。如此,快閃已成為眼球經濟的最新亮點,而許多政府部門則藉助快閃用於宣傳,還有更多商家企業也借用快閃用於營銷。

如2010年,由上海主持人朱莉葉策劃剪輯的第一部快閃表演視頻《百人橫掃吳江路》,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就獲得300萬點擊量的瘋狂轉載。2011年,朱莉葉又推出了第二部快閃視頻《英雄驚現新天地》,通過先鋒歌舞與品牌推廣相結合,將娛樂和商業揉為一體,再次引起轟動。2011年,朱莉葉幫助東方衛視指導拍攝完成了四部快閃影片《七夕情人節求婚快閃》特別節目,獲得收視好評。2012年,她執導拍攝SMG新娛樂頻道的快閃影片《春節回家——虹橋火車站》、《歡迎回來——浦東國際機場》等一系列作品。2013年,朱莉葉又將快閃與產品推廣相結合,再次創造出了亮爆眼球的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同時快閃的《雲辦公微軟隨我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