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國平║都江堰

散文:王國平║都江堰

在世界的東方,中國的西部,天府的源頭,坐落著一座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2000多年來,它指揮著一江東流不盡的秦時水,穿山越谷,直達廣袤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清流千里,膏潤萬頃,孕育了天府之國,編織著錦繡四川。

它就是水利史上的奇蹟、建築史上的傑作、科技史上的華章、文明史上的豐碑,它的名字叫做都江堰。

翻開那些發黃的,一頁頁泛著水聲的書頁,掀開那些深埋於岷江兩岸的秦磚漢瓦,撥開那一叢叢枯了又榮,榮了又枯的水草,流淌了數萬年的岷江在歷史深處唱著古老的歌謠,從遙遠的雪山之巔奔流而下,蜿蜒而至,然後,一個又一個高高的浪頭打溼了2000多年甚至更加久遠的歲月。

遠古時期,興於西羌的大禹就將岷江作為他治水的試驗田,開創了“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治水思想,進而推廣九州,惠及華夏。隨後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等蜀王也對岷江水患進行了治理,為後人治理岷江奠定了基礎。

然後,人們開始靜靜地等待一位大智慧的治水者出現。

公元前三世紀,這個人來了。他的面目有些模糊,他的身世有些遙遠,但他的步伐與信念卻無比堅定。

他就是李冰!

大約在李冰擔任蜀郡太守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74年),他開始著手修建都江堰,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區域成了當時中國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修建者多達十萬人。李冰則以蜀郡太守和治水工匠的雙重身份成為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風聲、雨聲、江水聲、勞動聲和關於水利工程如何選址、擇材、建設的討論聲、爭吵聲組成了天地間最美的交響。

18年後的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建成,這一傑作註定要震驚世人。李冰沒有刻意地改造自然,而是獨具匠心,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實現了人、地、水和諧統一。尤其是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三位一體、首尾呼應、道法自然。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散文:王國平║都江堰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站在都江堰畔時,依然能遙想彼時的壯景。我們彷彿能聽見那一聲聲充滿智慧和力量的號子,比振聾發聵的濤聲還高亢,比纏綿悱惻的情歌還婉轉。我們依稀看見了那些遙遠而又清晰的身影,他們拿著粗糙的工具在河邊反覆測量,在簡陋的模型面前反覆試驗,在洶湧的江水邊皺著眉頭苦苦思索……而智慧的李冰站在岸邊,他的手很小,小得只能握住一把長鍤;他的手很大,那一江狂放不羈的驚濤駭浪也只能在他的掌紋裡乖乖地流淌。

我們的祖先何其智慧,他們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即使到了今天,都江堰依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它開創了中國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和中華文明劃時代的傑作。

毫無疑問,都江堰的創建者李冰不僅是一位勤政為民的官員,同時也是追求精益求精、敢於創新創造的大國工匠。

都江堰建成後,原本旱澇無常的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秦國因為有了蜀郡這樣一個富庶的戰略後方,國力與日俱增,成為當時中國疆土上最強大的王國。公元前223年,秦軍“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予之地為黔中郡”,並在兩年後統一了全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此時,而都江堰的千秋功績才僅僅開始。

在隨後的2000多年歲月裡,都江堰憑著它對蜀地多情的灌溉和滋潤,富庶的四川不僅養育了眾多的天府兒女,而且還曾多次賑濟全國性災荒,因此成為中國大後方。都江堰不僅豐厚了源遠流長的巴蜀文明,同時衍生了博大精深的天府文化。“深淘灘,低作堰”等治水理念和竹籠、榪槎等河工技術至今沿用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軾、楊升庵、李調元、巴金等都是喝著都江堰水成長起來,走向世界的文化巨人……

都江堰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

如果我們仔細地審視一下世界各地的水利工程,不難發現許多工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用越來越小,甚至廢弛。

而都江堰是個例外,兩千多年過去了,它的功能不僅沒有萎縮,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灌區不斷拓展,從最初的80萬畝發展到今天的1089.6萬畝,成為水利史上的奇蹟。

這得益於歷代“李冰”在繼承“創新創造”的工匠精神的同時,也在傳承“造福於民”的李冰精神,正是因為有了文翁、諸葛亮、高儉、吉當普、盧翊、施千祥、阿爾泰、丁保楨等歷代“李冰”和當代“李冰”們的認真維護、修繕和拓展。才有了天府之國兩千多年的富庶和繁榮。

東流不盡秦時水,西望長陪太守祠。丁寶楨祠堂前的這副對聯,成為歷代李冰和當代李冰的生動寫照。

因為李冰對四川的傑出貢獻,他被蜀人奉為“川主”。因為都江堰的多情滋潤,它被譽為“天府之源”。銜草結環,飲水思源,為了銘記和感恩李冰率眾建堰的豐功偉績,自漢代開始,人們便利用清明春灌之機,舉行盛大的放水儀式,以此緬懷李冰、追慕先賢。感恩都江堰,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每歲清明,都江堰灌區的人們,手捧豐收的五穀,懷揣感恩的淚水,從塵封已久的歲月走來,從長勢豐茂的田間走來,從炊煙裊裊的家園走來,他們循著都江堰的水跡一路默默地走來。他們到來,只為了祭一個人,拜一江水。

然後,像飽滿的水稻對著大地垂下感恩的頭一樣,向這一江干淨的水深深地彎下腰,用方言說一聲“謝謝!”

作者簡介:王國平(1976— ):四川江油人。著有作品十餘部。作品曾入選多種選本、《語文》試卷及“5·12”大地震詩歌紀念牆。策劃發起中國田園詩歌節。參與創辦大型詩刊《芙蓉錦江》。作品曾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文學獎、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金芙蓉文學獎等。現居四川都江堰,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成都時代職工文學創作院院長、都江堰市知聯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