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全文解释,深入浅出,你一定读得懂

老子《道德经》是一本可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巨著。这阵子我在学习《道德经》的原文,为求解还参考了诸多注释和译文。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好些译文太过于深奥,不好理解,有的则长篇大论,让人云里雾里。我给朋友们说了情况。朋友们鼓励我整理出一个版本,让初学者和企业界的朋友们都能看得懂。于是,我不揣浅陋,斗胆对《道德经》的原文进行解释,虽参考了相关注解,但已融入了自己见解。文字上也尽可能准确、精炼。但解释准确与否,还得朋友们检验,敬请批评指正。《道德经》全文篇幅过长,故分上下篇发出。本文为上篇《道经》(第1-37章)。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全文解释,深入浅出,你一定读得懂

网络图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解释】

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天地万物初始状态是“无”的,即一片混沌、无形无像,后来道在运行中产生了天地万物,成了“有”,道为万物之母。所以,我们要善于从“无”中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观察道的运行。有和无两者都同样出于道的变化,两者的名称不同,性质是一样的。观察万物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是了解天道万物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这样的现象永远存在,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事万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成长了万物,也不会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也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把功名利禄看的很重,所以没有得到或失去了也就不会感到痛苦。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全文解释,深入浅出,你一定读得懂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解释】

不通过选拔贤能得到非份利益,就没有人去竞争;不故意抬高或占有贵重物品,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看不见物品,就没有欲望,民心就不会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让人们的心态平和,让人们衣食无忧,抑制人们的非份私欲,让人们身体健康,同时,用法律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的私欲不能膨胀,即使有膨胀者也不敢妄为。治理天下,天下就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

道好像一个空空的器皿,但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它深奥得很啊!就好像是万物的根源。它能够压制万物的锋芒,消除万物的纷扰,调和万物的光泽,和尘埃同在,它幽隐得很啊!我们好像看不见它,它却无处不在。我不知道它最初是怎么来的,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按规律成长,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要让百姓自生自灭。(圣人也应像天地一样,不以个人情欲好恶来治理国家,国家才能像天地万物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天地运转四季变化,就好比一个风箱,虽然虚空但没有穷尽,你越拉动风量就越大。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守中吧。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解释】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的,就好比玄妙的母体一直存在并繁衍后代。道是产生万物让万物繁衍生息的母体,这是万物产生的根本。万物生长消亡重复出现,连绵不绝。天道是永恒存在的,物质守恒,能量不灭,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永恒长久,是因为它无私,其生存不是为了自己。圣人做到无私、谦让,反而获得百姓的拥戴;把利益得失置之度外,反而获得百姓信赖。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

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居住在环境好的地方,心态就像湖水一样平和;待人要仁厚,说话做事要讲信用;从政要善于用好的治理方法,做事要善于运用有能力的人,行动善于选择时机。只有做到像水一样与万物融合无争,才不会有忧患。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

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人的思想和言行举止,能够分离吗?人修炼元气致柔和温顺,还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排除私心杂念,深入内省,心灵就没有瑕疵了吗?爱民治国能顺应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的自然开启,能不被外界诱惑吗?将明白的事理通达宣扬,能让所有的人都明白吗?天道生养万物,创造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无所恃傲,掌管万物而不任意主宰他们。这就是恩泽天下的品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三十根条辐组成一个车轮,车轮中间的孔洞能穿插安装车轴,才有车的作用。用陶土制作器具,因器具有空间才能装盛物品。建造房屋,开门造窗,房屋中有了空间,才能发挥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是“无”带来的,“有”创造了条件,“无”发挥了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

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因此,圣贤的人善于自重,克制自己的欲望,修养高尚的节操,知道如何去取舍,不会放纵自己。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受宠和受辱而感到惊恐,都是对身心的惊扰。这些忧患或成为危及自己身体的大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恩宠是上级赏赐给你的,得到或失去都不是你可以决定的,得到时很惊喜,失去时很失落,就会影响你的心情和身体。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附着在肉体上的,肉体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人的精神、思想、情感、记忆不用附着在肉体上,我还怕什么祸患呢?治理天下,就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要让自己的身心健康,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治理国家,才能放心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办法,都无法描述道的存在。然而道是切实存在的,道和天地万物交融,混为一体。道在上面并不光亮照人,道在下面也不暗淡无光,道和万物的联系千丝万缕,道和我们的生活纠缠不清,然而我们都不知道道是什么样子。可以说它无形无相,无声无息,无法用万物作比较,可谓分不清道不明。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样子,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影。我们凭借古代的经验,可以处理当今的事物。能够知道由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能分辨了解天道万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古时精通道的人,知道许多深奥复杂的道理,知识非常广博,但他们很谦虚,知道学无止境。所以初学道者谨慎得如履薄冰,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严肃得好似虔诚的客人一样。但很快他们的性格就好像顺着河水流动的浮冰一样潇洒自在。他们敦厚诚实,朴素无华;他们心胸宽阔,虚怀若谷;他们像浑浊的水一样包容一切。哪些人能把浑浊的水涤清?能守静者水慢慢就清了。谁能使这种安静稳定得到长久的保持?只有懂得灵动权变者才能渐得长久的安稳。因此,保持这种办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正因为他们不会骄傲自满,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排除一切杂念,把身心安静到忘我的境地,然后去思考道的问题。万物都在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发展变化。尽管万物纷纷扰扰,最后都各自回到它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认识了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轻举妄动,就会造成灾祸。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惧怕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如果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了,人民自然就不相信他了。其实,最好的统治者是很悠闲的,他只需顺其自然的去施政,谨言慎行的发号施令,帮助人民实现心愿,百姓觉得事物本该发展成这样。这就是最好的执政者,接近于自然而然的道。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全文解释,深入浅出,你一定读得懂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被废除,提倡仁义就显得很重要;聪明智慧的现象出现了,狡诈虚伪才会盛行;家庭出现不和睦了,才体现孝慈的重要;国家动乱之时,才知道谁是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释】

崇高的圣贤不用奸诈治国,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仅此三条作为法则而且光提倡宣扬是不够的,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释】

唯唯诺诺与阿谀奉承,相差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多少?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这种盲从风气由来已久,而且还没完没了!这同世俗偏见相差实在太远。众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就好像参加盛大宴席的喧嚣场面;又像春天游人登上楼台观赏美景般热闹。但是,我却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就好像还不会啼笑的婴儿那样纯真,闲散自然,似乎不清楚自己从哪里来,也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我并非真的愚笨!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我的内心很透澈,就像大海一样,宽阔无边,容纳百川。大部分人都有远大志向,而我却随缘而遇,似乎冥顽不化而遭人鄙视。这种态度的确与众不同,但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我特立独行是因为在执着守道,因为我以得道为贵。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道生万物的过程表现为恍恍惚惚的不确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有了相对确定的形态;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奥妙,其中却有精质;这种精质是最真实可信的,是可以观察验证的。从古至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去,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根据道的变化去观察出来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释】

委曲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会被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则获得,贪多则迷惑。圣人都会去轻取重,有所专注,所以能够取得成就,成为楷模。不固执己见,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用自我夸耀,别人也会认同你的功劳;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做人只有与世人无争,所以世人没有什么可以和你争夺的。古语所谓“曲则全”,怎么会是一句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委曲才能保全,保全后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

不干涉不扰民才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崇尚行道的人,会按照天道变化规律来对待事物;崇尚行德的人,会按照德的范畴来对待事物;思想错误的人,会乐于按照自己错误的观点对待事物。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

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稳,大跨步前行,不可能走得太远。固执己见的人,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人,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人,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好比多吃饱胀的人,身体自然会变得臃肿难看。物极必反,做得太过了,谁都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

有一个物质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产生。它寂静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驾车远行,不离开载装行李的马车,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一个有万乘战车的大国君主,居然治国轻率、施政妄为呢?轻率急躁必然丧失根本,轻举妄动必然丧失君主地位。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释】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话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捆缚的,不需要专门用绳子捆绑也无法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的行为是善人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认真借鉴别人的过失,虽然天资聪明必然误入歧途,这是重要而微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释】

深知什么是阳刚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一条小溪。甘作天下的一条小溪,永恒的德行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会丢失,恢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返朴归真状态。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圣人用他,则为百官之长。所以美好的制度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释】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是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人及事物,有先来后到,有温柔和暴躁,有强壮和瘦弱,有安稳和危难,这些良莠不齐,参差不齐的现象,所造成的问题,是圣人治理天下要考虑到的。所以圣人消除极端的现象,消除奢靡的现象,消除过度的现象,扶持弱者,约束强者,从而去平衡它们,实现天下的公平性,天下就能长治久安。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穷兵黩武这种事容易得到报应。大军征战之地,生灵涂炭,田野荒废。大战之后,必然会出现饥荒和瘟疫。善于用兵的人只需要到达目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强行攻取。达到目的了,不要自高自大,不要夸耀骄傲,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而不要逞强。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不合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释】

用兵征战,是不吉祥的事情,谁都厌恶,所以有道行的人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使用武力是不吉祥的处理方式,不是爱好和平者的办法,不是智慧人的处事方式,动用武力是没有其它办法才去使用的,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杀人众多,要带着悲痛的心情参与,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释】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真正支配它让它臣服的。统治者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会自然归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交合变化,就形成了雨露,人们没有给雨露命令,就均匀的铺洒在大地上。创制一种社会制度,制定各种条规,并宣扬于天下,民众就知道什么不能做,让民众知道,只有懂得了制度才不会犯错。天下的一切事物都归同于道,犹如溪流江河归于大海,他们都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息息相关。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

能知道别人优缺点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优缺点的是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才叫有实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坚强;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才叫富有,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才能够长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释】

大道广泛的能量之大,可以左右万物。它恃侯万物之生却不张扬,完成了功业却不贪图虚名。它护荫万物而不思主宰,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释】

谁掌握了道,天下人便都来投靠他。都来投靠也没有什么害处,会给天下带来公平祥和、国泰民安的。道如果能像美妙的乐曲、滋味的美食,让过客纷纷驻足来享用,街道外就会冷清无人。然而掌握保持真正的道行,是平淡无味的。道,眼睛无法看到,耳朵无法听到,而它的作用用途却无法衡量。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柔弱会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手知道。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解释】

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统治者若遵守道的规则去治理国家,治理国家就像道对万物的影响一样,让国家像万物一样自然有序生生不息。如果出现偏离道规则的问题,统治者要利用道的规则进行纠正,让社会重新返回正道,将民心教化成纯真质朴的自然状态,民众将不会产生违背天道法则的欲望,民众没有违背天道规则的贪欲之心,天下将自然而然得到稳定、安宁。(2017年11月1日释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