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全文解釋,深入淺出,你一定讀得懂

老子《道德經》是一本可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鉅著。這陣子我在學習《道德經》的原文,為求解還參考了諸多註釋和譯文。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好些譯文太過於深奧,不好理解,有的則長篇大論,讓人云裡霧裡。我給朋友們說了情況。朋友們鼓勵我整理出一個版本,讓初學者和企業界的朋友們都能看得懂。於是,我不揣淺陋,斗膽對《道德經》的原文進行解釋,雖參考了相關注解,但已融入了自己見解。文字上也儘可能準確、精煉。但解釋準確與否,還得朋友們檢驗,敬請批評指正。《道德經》全文篇幅過長,故分上下篇發出。本文為上篇《道經》(第1-37章)。

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全文解釋,深入淺出,你一定讀得懂

網絡圖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解釋】

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天地萬物初始狀態是“無”的,即一片混沌、無形無像,後來道在運行中產生了天地萬物,成了“有”,道為萬物之母。所以,我們要善於從“無”中觀察道的奧妙,常從“有”中觀察道的運行。有和無兩者都同樣出於道的變化,兩者的名稱不同,性質是一樣的。觀察萬物週而復始的變化過程,是瞭解天道萬物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釋】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醜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這樣的現象永遠存在,是不會改變的。所以,聖人以無為來處理事務,實行無言的教導。萬事萬物在不停的變化發展,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成長了萬物,也不會據為己有,撫育了萬物也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把功名利祿看的很重,所以沒有得到或失去了也就不會感到痛苦。

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全文解釋,深入淺出,你一定讀得懂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解釋】

不通過選拔賢能得到非份利益,就沒有人去競爭;不故意抬高或佔有貴重物品,造成社會貧富差距,老百姓就不會去偷盜。看不見物品,就沒有慾望,民心就不會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就是要讓人們的心態平和,讓人們衣食無憂,抑制人們的非份私慾,讓人們身體健康,同時,用法律制度規範人們的行為,讓人們的私慾不能膨脹,即使有膨脹者也不敢妄為。治理天下,天下就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解釋】

道好像一個空空的器皿,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它深奧得很啊!就好像是萬物的根源。它能夠壓制萬物的鋒芒,消除萬物的紛擾,調和萬物的光澤,和塵埃同在,它幽隱得很啊!我們好像看不見它,它卻無處不在。我不知道它最初是怎麼來的,在有天帝之前就有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解釋】

天地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按規律成長,自生自滅;聖人無所謂仁慈,要讓百姓自生自滅。(聖人也應像天地一樣,不以個人情慾好惡來治理國家,國家才能像天地萬物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天地運轉四季變化,就好比一個風箱,雖然虛空但沒有窮盡,你越拉動風量就越大。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守中吧。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解釋】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的,就好比玄妙的母體一直存在並繁衍後代。道是產生萬物讓萬物繁衍生息的母體,這是萬物產生的根本。萬物生長消亡重複出現,連綿不絕。天道是永恆存在的,物質守恆,能量不滅,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釋】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永恆長久,是因為它無私,其生存不是為了自己。聖人做到無私、謙讓,反而獲得百姓的擁戴;把利益得失置之度外,反而獲得百姓信賴。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反而成全了聖人的理想嗎?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釋】

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居住在環境好的地方,心態就像湖水一樣平和;待人要仁厚,說話做事要講信用;從政要善於用好的治理方法,做事要善於運用有能力的人,行動善於選擇時機。只有做到像水一樣與萬物融合無爭,才不會有憂患。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釋】

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瞭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釋】

人的思想和言行舉止,能夠分離嗎?人修煉元氣致柔和溫順,還能像嬰兒的無慾狀態嗎?排除私心雜念,深入內省,心靈就沒有瑕疵了嗎?愛民治國能順應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的自然開啟,能不被外界誘惑嗎?將明白的事理通達宣揚,能讓所有的人都明白嗎?天道生養萬物,創造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無所恃傲,掌管萬物而不任意主宰他們。這就是恩澤天下的品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釋】

三十根條輻組成一個車輪,車輪中間的孔洞能穿插安裝車軸,才有車的作用。用陶土製作器具,因器具有空間才能裝盛物品。建造房屋,開門造窗,房屋中有了空間,才能發揮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是“無”帶來的,“有”創造了條件,“無”發揮了作用。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釋】

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醜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嚐不了疾苦。騎馬遊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因此,聖賢的人善於自重,剋制自己的慾望,修養高尚的節操,知道如何去取捨,不會放縱自己。

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解釋】

受寵和受辱而感到驚恐,都是對身心的驚擾。這些憂患或成為危及自己身體的大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恩寵是上級賞賜給你的,得到或失去都不是你可以決定的,得到時很驚喜,失去時很失落,就會影響你的心情和身體。人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附著在肉體上的,肉體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人的精神、思想、情感、記憶不用附著在肉體上,我還怕什麼禍患呢?治理天下,就要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要讓自己的身心健康,能夠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治理國家,才能放心把天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解釋】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著,叫做“微”,這三種辦法,都無法描述道的存在。然而道是切實存在的,道和天地萬物交融,混為一體。道在上面並不光亮照人,道在下面也不暗淡無光,道和萬物的聯繫千絲萬縷,道和我們的生活糾纏不清,然而我們都不知道道是什麼樣子。可以說它無形無相,無聲無息,無法用萬物作比較,可謂分不清道不明。迎著它看不見它的樣子,跟著它看不見它的背影。我們憑藉古代的經驗,可以處理當今的事物。能夠知道由古至今的歷史發展規律,從而能分辨瞭解天道萬物發展變化的方法。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釋】

古時精通道的人,知道許多深奧複雜的道理,知識非常廣博,但他們很謙虛,知道學無止境。所以初學道者謹慎得如履薄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嚴肅得好似虔誠的客人一樣。但很快他們的性格就好像順著河水流動的浮冰一樣瀟灑自在。他們敦厚誠實,樸素無華;他們心胸寬闊,虛懷若谷;他們像渾濁的水一樣包容一切。哪些人能把渾濁的水滌清?能守靜者水慢慢就清了。誰能使這種安靜穩定得到長久的保持?只有懂得靈動權變者才能漸得長久的安穩。因此,保持這種辦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正因為他們不會驕傲自滿,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解釋】

排除一切雜念,把身心安靜到忘我的境地,然後去思考道的問題。萬物都在此消彼長,循環往復,發展變化。儘管萬物紛紛擾擾,最後都各自回到它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只有靜才能瞭解生命的真諦。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律,認識了變化規律才算通曉明白。如果不知道變化規律,輕舉妄動,就會造成災禍。認識了自然規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達,能公正豁達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沒有危險。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解釋】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懼怕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如果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了,人民自然就不相信他了。其實,最好的統治者是很悠閒的,他只需順其自然的去施政,謹言慎行的發號施令,幫助人民實現心願,百姓覺得事物本該發展成這樣。這就是最好的執政者,接近於自然而然的道。

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全文解釋,深入淺出,你一定讀得懂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釋】

大道被廢除,提倡仁義就顯得很重要;聰明智慧的現象出現了,狡詐虛偽才會盛行;家庭出現不和睦了,才體現孝慈的重要;國家動亂之時,才知道誰是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解釋】

崇高的聖賢不用奸詐治國,人民自然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崇高的仁愛之士,不搞義氣用事,人民自然能恢復忠孝仁慈之心;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爭奪名利,盜賊自然不會刻意打他的主意。僅此三條作為法則而且光提倡宣揚是不夠的,必須讓百姓的思想行為有所規範,保持純潔樸實心態,減少私心雜欲。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解釋】

唯唯諾諾與阿諛奉承,相差多少?善良與醜惡,相差多少?大家都認為懼怕的東西,你也不得不害怕。這種盲從風氣由來已久,而且還沒完沒了!這同世俗偏見相差實在太遠。眾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就好像參加盛大宴席的喧囂場面;又像春天遊人登上樓臺觀賞美景般熱鬧。但是,我卻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就好像還不會啼笑的嬰兒那樣純真,閒散自然,似乎不清楚自己從哪裡來,也找不到自己的歸宿。眾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充實有餘,我卻遺世而獨立。我並非真的愚笨!眾人自以為清醒聰明,我卻昏庸迷糊;眾人都以為精明,我卻什麼也不知道。其實,我的內心很透澈,就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邊,容納百川。大部分人都有遠大志向,而我卻隨緣而遇,似乎冥頑不化而遭人鄙視。這種態度的確與眾不同,但不是刻意的標新立異,我特立獨行是因為在執著守道,因為我以得道為貴。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道生萬物的過程表現為恍恍惚惚的不確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有了相對確定的形態;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又有了相對穩定的結構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奧妙,其中卻有精質;這種精質是最真實可信的,是可以觀察驗證的。從古至今,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去,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根據道的變化去觀察出來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解釋】

委曲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窪會被充盈,破舊才能生新;少取則獲得,貪多則迷惑。聖人都會去輕取重,有所專注,所以能夠取得成就,成為楷模。不固執己見,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用自我誇耀,別人也會認同你的功勞;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長久。做人只有與世人無爭,所以世人沒有什麼可以和你爭奪的。古語所謂“曲則全”,怎麼會是一句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委曲才能保全,保全後才能有所作為。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釋】

不干涉不擾民才是合乎自然法則的。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況人呢?所以,崇尚行道的人,會按照天道變化規律來對待事物;崇尚行德的人,會按照德的範疇來對待事物;思想錯誤的人,會樂於按照自己錯誤的觀點對待事物。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解釋】

踮起腳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穩,大跨步前行,不可能走得太遠。固執己見的人,是看不分明的;自以為是的人,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人,是顯不出功勞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長久的。從道的角度來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就好比多吃飽脹的人,身體自然會變得臃腫難看。物極必反,做得太過了,誰都厭惡,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釋】

有一個物質混然而成,先於天地而產生。它寂靜無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解釋】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駕車遠行,不離開載裝行李的馬車,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一個有萬乘戰車的大國君主,居然治國輕率、施政妄為呢?輕率急躁必然喪失根本,輕舉妄動必然喪失君主地位。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解釋】

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留下話柄;善於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鎖具是無法打開的;善於捆縛的,不需要專門用繩子捆綁也無法解開。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在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的行為是善人借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認真借鑑別人的過失,雖然天資聰明必然誤入歧途,這是重要而微妙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解釋】

深知什麼是陽剛雄強,卻安守雌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一條小溪。甘作天下的一條小溪,永恆的德行就不會離失,回覆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明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淡的地位,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會丟失,恢復到最終的真理。明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川穀。甘作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才得以充足,回覆到自然本初的返樸歸真狀態。這種品質的人到哪裡都是成大器者,聖人用他,則為百官之長。所以美好的制度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釋】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是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人及事物,有先來後到,有溫柔和暴躁,有強壯和瘦弱,有安穩和危難,這些良莠不齊,參差不齊的現象,所造成的問題,是聖人治理天下要考慮到的。所以聖人消除極端的現象,消除奢靡的現象,消除過度的現象,扶持弱者,約束強者,從而去平衡它們,實現天下的公平性,天下就能長治久安。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解釋】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強。窮兵黷武這種事容易得到報應。大軍征戰之地,生靈塗炭,田野荒廢。大戰之後,必然會出現饑荒和瘟疫。善於用兵的人只需要到達目的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強行攻取。達到目的了,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誇耀驕傲,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了要看成是出於不得已,而不要逞強。事物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走向衰亡。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不合乎“道”的原則必然消亡。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解釋】

用兵征戰,是不吉祥的事情,誰都厭惡,所以有道行的人不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君子平時以左邊為上,用兵打仗時就以右邊為上。使用武力是不吉祥的處理方式,不是愛好和平者的辦法,不是智慧人的處事方式,動用武力是沒有其它辦法才去使用的,看輕一些為好。勝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歡殺人了。喜歡殺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於天下。吉慶的事情以左邊為上,兇喪的事情以右邊為上。偏將軍居於左邊,上將軍居於右邊,就是說要以喪禮儀式來處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戰爭殺人眾多,要帶著悲痛的心情參與,打了勝仗,也要以喪禮的儀式去對待戰死的人。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解釋】

“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然很小不可見,天下沒有誰能真正支配它讓它臣服的。統治者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百姓會自然歸從。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交合變化,就形成了雨露,人們沒有給雨露命令,就均勻的鋪灑在大地上。創制一種社會制度,制定各種條規,並宣揚於天下,民眾就知道什麼不能做,讓民眾知道,只有懂得了制度才不會犯錯。天下的一切事物都歸同於道,猶如溪流江河歸於大海,他們都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相互聯繫,息息相關。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解釋】

能知道別人優缺點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優缺點的是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才叫有實力,能戰勝自己的人才叫堅強;知道什麼是滿足的人才叫富有,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氣;不迷失自己前進方向的人才能夠長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長壽。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解釋】

大道廣泛的能量之大,可以左右萬物。它恃侯萬物之生卻不張揚,完成了功業卻不貪圖虛名。它護蔭萬物而不思主宰,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因為它始終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解釋】

誰掌握了道,天下人便都來投靠他。都來投靠也沒有什麼害處,會給天下帶來公平祥和、國泰民安的。道如果能像美妙的樂曲、滋味的美食,讓過客紛紛駐足來享用,街道外就會冷清無人。然而掌握保持真正的道行,是平淡無味的。道,眼睛無法看到,耳朵無法聽到,而它的作用用途卻無法衡量。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釋】

想要收斂,必先擴張;想要削弱,必先增強;想要廢棄,必先興盛;想要奪取,必先給予。這是明確而微妙的道理。柔弱會戰勝剛強。魚兒不能離開水,國家的秘密,國家的虛實、弱點,不能隨便讓對手知道。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解釋】

雖說道無為,但天下沒有一件事不是道所為。統治者若遵守道的規則去治理國家,治理國家就像道對萬物的影響一樣,讓國家像萬物一樣自然有序生生不息。如果出現偏離道規則的問題,統治者要利用道的規則進行糾正,讓社會重新返回正道,將民心教化成純真質樸的自然狀態,民眾將不會產生違背天道法則的慾望,民眾沒有違背天道規則的貪慾之心,天下將自然而然得到穩定、安寧。(2017年11月1日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