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竹林七賢(上)

世說竹林七賢(上)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世說竹林七賢(上)

世說竹林七賢(上)

世說竹林七賢(上)

世說竹林七賢(上)

世說竹林七賢(上)

推薦閱讀書單:《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郭建龍《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劉義慶《世說新語》,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木心《文學回憶錄》

中國歷史上,說到最強男團,我認為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七人經常在雲臺山的竹林裡,飲酒作樂,嗑藥清談,賦詩作詞,成為中國文化特有的象徵符號。竹林七賢,要顏值有顏值,要才華有才華,要富貴有富貴,要官職有官職,最強男團沒毛病。

世說竹林七賢(上)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中,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

竹林七賢站C位的,非嵇康、阮籍莫屬,我們重點說一下他們。嵇康,字叔夜,"叔夜"的"叔"表示排行,"康"和"夜"是有關聯的,來自《詩經》"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yòu]密",歌頌周天子不敢貪圖安樂,從早到晚忙於政務。嵇康反其道而行,不搞工作搞養生,搞文藝,加上嵇康生活的時代又是玄學盛行的時代,很多魏晉名士都是莊子的信徒,嵇康也不例外。魏晉名士喜歡清談,企圖讓生活脫離低級趣味。陳寅恪魏在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三篇中,曾談到清談誤國,這個我們後面說。

嵇康顏值高,才華爆表,年紀輕輕(24歲)就寫出《養生論》,到現在還是養生愛好者的床頭書。嵇康非常喜歡音樂,經常隨身攜帶一把琴,閒來無事,就在竹林下輕撫,吸引粉絲無數。

劉義慶《世說新語》

第十四篇《容止》,說到嵇康的時候,是這麼描述的: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即山濤)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我查了一下,魏晉南北朝一尺大概是24.2-29.6釐米之間,保守估算嵇康應該是1.8米-2米之間,哇塞!長腿加上風姿卓越,絕對的大帥哥啊。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易中天老師懟媒體的一句話: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不叫帥哥,難道叫"偉哥"啊。

從魏晉到三國,時局動盪,門閥政治佔據主導地位,文人報國無門,竹林七賢與士族門閥多有聯繫,比如阮氏就是當時的世族大家。司馬昭在奪權之前,考慮士族門閥以及竹林七賢的影響力,曾派親信鍾會去打探竹林七賢的看法,鍾會先找到阮籍和嵇康。

鍾會和阮籍喝酒,邊喝邊試探阮籍對當下時事的看法。阮籍號稱千杯不倒,喝酒不醉,但是鍾會一問話他就裝醉,醉了就睡覺,一直睡到鍾會自覺無趣離開為止。阮籍就是用這種不表態的方式,表達了對司馬政權的不認同。

鍾會沒有辦法,於是就去找嵇康,嵇康也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鍾會一來,嵇康就到大樹下打鐵,鍾會剛一想問話,嵇康掄起鐵錘就砸鐵,讓鍾會沒機會發問。鍾會最後無奈只好離開,嵇康臨走之時還不忘諷刺一下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就因為這句話讓鍾會記恨在心,後來給嵇康穿了小鞋,小人還是不能隨便得罪的。

嵇康始終與司馬政權保持距離,還體現在一封信中,就是《與山巨源絕交書》。山濤(字巨源)也是竹林七賢之一,他選擇做官這條道路,因為治理有方,政績出色,頗受重用,官至三司,山濤雖然堅意辭讓,反覆上表辭官,無奈司馬炎就是不準。後來,山濤推薦嵇康接替他的位置,嵇康不僅不感激山濤,還寫了這封公開信,義正辭嚴地宣佈和老友絕交。

信的開頭,嵇康說"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這意思是我嵇康與你山濤不是很熟,有意拉開距離。其實,山濤和嵇康私下關係很好。山濤比嵇康大20歲左右,對嵇康這個忘年交一向是愛護有加。山濤為什麼要推薦嵇康出來做官呢?因為山濤知道,嵇康再不合作,就會遭到司馬家清除,他請嵇康出來接替自己做吏部郎中,可以讓他躲過一劫。

那麼,那嵇康為什麼不願意出來做官呢?個性固然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嵇康乃曹魏宗室的女婿,而司馬氏以非法手段篡取了曹魏政權,於情於理嵇康都不會出來為司馬政權服務。嵇康也肯定預見到,司馬氏肯定不會放過自己,所以他乾脆果斷拒絕了山濤,以保留清白氣節在人間。

對於山濤的好意,嵇康心裡應該是感謝的,為了防止司馬氏拿山濤出氣,嵇康就寫了這封絕交書,與山濤保持足夠遠的距離。嵇康心裡明白,這不是絕交書,而是自己的絕命書,也是山濤的保命書。

在信的結尾,嵇康引用了很多莊子的理論,說朋友之間,應該成全彼此的本性:"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悽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

直木不可以為輪,曲木不可以為桷[jué](方形的椽(chuán)子),嵇康說自己的志向只是養養生,讀讀《老》《莊》,教育好自己的一對兒女,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就心滿意足了。

嵇康在信中說到:我就像一頭野鹿,就算你餵它精飼料,佩戴金籠頭,它也會掙脫繩索,嚮往茂密的樹林和豐美的草原。(原文是: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以嘉餚,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嵇康這是在向生活訣別、向老友訣別,讀之令人悲情立生。信的最後十二個字是"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並以為別",嵇康在另一封絕交書

《與呂長悌絕交書》結尾是:"從此別矣,臨書恨恨"。(備註:呂巽[xùn],字長悌,曾任司馬昭的長史。)

事實證明,嵇康的預感是對的,司馬昭看嵇康拒絕入仕,後來乾脆找個藉口把嵇康殺了。嵇康下獄時不到40歲,有三千太學生請願留他作老師,但還是被司馬氏斬首,留下嵇康刑場上彈奏《廣陵散》從容赴死的場面。嵇康彈完《廣陵散》之後說,"《廣陵散》於今絕矣"。

嵇康臨死前對兒子嵇紹說:"有山濤在,你就不會孤苦無依。"嵇紹長大,山濤全力保舉他做官。朋友的信任和依賴,莫過於託孤。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嵇康《養生論》,文章開篇寫到: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嵇康的養生思想,經常與嵇康一起打鐵的向秀曾寫過《難嵇叔夜養生論》,肯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張"開之自然,不得相外也",認為必須"節之以禮","求之以事,不苟非義",由此推及人的社會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貴等,從而

強調合"自然"與"名教"為一

針對向秀的問難,嵇康寫作了《答向子期難養生論》,進一步提出了"養生有五難",反駁了"行逾曾、閔,服膺仁義,動由中和"卻"不蕩喜怒、平神氣,而欲卻老延年"的人能夠得以養生的觀點,提出了具體養生途徑:"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說認識嵇康二十多年,從沒見他有過情緒波動,這樣的心態確實有助於延年益壽。

木心先生特別推崇嵇康的詩:

"嵇康的詩,幾乎可以說是中國唯一陽剛的詩,不同於李白、蘇軾的豪放是做出來的架子,嵇康的這種陽剛是內在的、天生的。"

嵇康在送哥哥參軍時,寫了一首《贈秀才入軍》,其中有幾句特別有氣勢:

良馬既閒,麗服有暉。

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

凌厲中原,顧盼生姿。

說到嵇康,木心忍不住地眉飛色舞:"中國文學史,能夠稱兄道弟的,是嵇康。"木心將屈原、嵇康定義為他心目中的"藝術家",亦即"僅次於上帝的人"。巧的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經將李後主比作基督般的人物。木心對嵇康卻嚮往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木心對拜倫也是稱兄道弟的(請關注回看《讀拜倫與雪萊))。

木心解釋為什麼把嵇康定義為藝術家時指出,在於人格的自覺,嵇康"風度神采,第一流。"。木心認為,第一流的藝術品有兩類,"一類是作品高度完美,藝術家退隱不見。一類是作品高度完美,藝術家凌駕其上。"木心將第二類藝術家歸於人格的自覺。

同樣是自由的象徵,在拜倫是一往無前,在嵇康是拒絕流俗。一往無前的拜倫以戰死沙場為終曲,拒絕流俗的嵇康以撫琴刑場作訣別。這樣的人物無疑是凌駕於其作品之上的,因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正因如此,木心才會認定:

"嵇康的詩,幾乎是中國唯一陽剛的詩。中國的文學,可以說是月亮的文學,李白、蘇東坡、辛棄疾、陸游的所謂豪放,都是做出來的,是外露的架子。嵇康的陽剛是內在的,天生的。"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