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不隔愛 我們一家親——河西區多措並舉提升集中隔離觀察點“溫度”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聽孩子說,這些日子裡,大事小情沒少添麻煩,工作人員不僅隨叫隨到及時解決,還常常跟她聊天,分享新鮮事好玩事,從你們身上感到了家人的溫暖。”昨天,一位隔離人員家屬為河西區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送來了錦旗,樸實話語裡說不盡的謝意,而這正是河西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溫情服務的一個縮影。

  “大家到這裡就是回到了家,我們會像照顧家人一樣照顧你們,讓大家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河西區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專班負責、專案推進,每個隔離點由1名處級幹部駐點負責,衛生、公安等部門單位幹部和酒店服務人員組成服務組,進行全方位管理服務。工作人員用無盡的耐心、奔跑的姿態,全力為隔離人員打造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大家庭。

  “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春長留……”這兩天,隔離人員溝通群裡,一首歌曲《永遠是朋友》反覆播放,這是一位隔離人員特意為工作人員錄製的,這位56歲的阿姨患有糖尿病,每天注射的胰島素需要冷藏,瞭解到這一情況,工作人員立即溝通協調,配備了一臺小冰箱,小小舉動,讓阿姨感到了親人般的貼心。

  走進河西區正在使用的隔離點,電話聲、微信聲此起彼伏,接起電話、播放語音, “我需要腰椎壯骨膏”, “能幫我買幾雙棉拖鞋麼”,“我要一個指甲刀”……一個一個要求細小而瑣碎,而工作人員卻像多啦A夢一樣,能變出所有的東西,有時每天處理此類事項達二十餘件,這些都是工作人員跑了一天買來的或是讓自己家人送來的,做好消毒後才送到隔離人員手裡,天大的小事裡飽含著他們的真誠。

  在隔離觀察點,醫務人員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奔波於每一個房間。為隔離人員測量體溫,觀察生命體徵,及時對症處理,發放口罩,每天對走廊、房間、電梯等進行消毒,清理、清運生活垃圾和醫療廢棄物,每天發放一日三餐。這些工作要細緻及時,也是實實在在的體力活兒,工作人員時常汗流浹背。可只要隔離人員有需求,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我最害怕的時候,有他們在。”說這話的是一位26歲的孕婦,她剛入住隔離點就出現了先兆流產症狀,工作人員立即聯繫專科醫生對症治療。從此,她也成為大家重點關愛保護的對象,從起居、飲食到療養,工作人員無微不至。接到她平安的消息後,她的愛人發來短信:“我感受到了祖國親人的溫暖,我要把這些講給更多人聽,天津是個美麗的城市,天津人是我的家人。”

  “身體和心理,哪個都不能掉隊,除了保證身體健康,我們還要‘醫心’”, 河西區建立健全入境人員心理疏導機制,組建各隔離點心理干預服務組,開通24小時心理諮詢電話,聯合天津外國語大學組建隔離點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翻譯群,為隔離人員進行心理測評、心理危機干預,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截至目前心理疏導服務率在90%以上。

  23歲的留學生剛來時不適應,心情低落,悶悶不樂。隔離點特地安排了和她年齡相仿的工作人員提供服務,時不時聊聊天,經常去看一看。慢慢地,女孩有了笑容。一天,工作人員送餐時,收到了從門縫裡遞出來的紙條:“小姐姐,我不認識你,但是感謝你,是你為我擋住了嚴寒,送來了暖春。看著你每天那麼辛苦,希望疫情趕緊結束,你也能儘快回家和家人團聚,抱抱”。

  河西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採取“一對一、點對點”溝通方式,加強人文關懷,量身定製溫暖舉措。入住暖心卡、送餐溫馨提示……工作人員從細節入手提供暖心、溫馨的人性化服務,積極滿足差異化需求。“讓每一個隔離對象,都能安心舒心地度過這14天”,這是隔離點全體工作人員的心聲。

  很多隔離人員都是外地人,為了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工作人員會通過溝通群向他們介紹天津風光、美食、風俗民情,這受到了隔離人員的點贊,大家留言:“天津人真熱情,天津話聽起來就感覺親切!”“有機會一定要打卡天塔,天津美食也很贊啊!”“等解除隔離了,我要去吃大麻花和狗不理!”“疫情過後,我要再來天津這個美麗的城市,回‘家’看一看!”

  像這樣的故事,河西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每天都在上演。工作人員用默默付出、日夜堅守,溫情守護著每一位隔離人員,照亮他們的平安回家路。300餘條微信感謝、72件電話感謝、32封感謝信、3面錦旗……點點滴滴,都是隔離人員感受到的天津溫度、河西親情。

  記者:朱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