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一提“以德服人”,腦海中浮現的就是雷老虎沙啞著嗓子,強顏歡笑著講“我是以德服人”,結果被方世玉把家裡搞的雞飛狗跳的。一直以來,所謂的“以德服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假道學不切實際的想象,甚至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現實運用。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能用以偏概全的方式代替全面的認識和判斷。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這個問題孔子的弟子南宮适曾經就自己的學習心得請教過孔子,孔子從正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南宮适與自己老師的這段對話被記載於《論語.憲問篇》第五章,其原文是: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南宮适是孔子的弟子,姬姓,魯國南宮氏,他的名字叫絛,也有註釋說其名為適,字子容,所以也叫南容。諡號敬叔,故而也稱他叫“南宮敬叔”,是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的弟弟。孔子曾讚揚他“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適應能力強,按現在的標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富二代加官二代,絕對的績優股。孔子最終“以其兄之子妻之”。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這天南宮适向孔子彙報:“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大禹治水,稷教稼,都親自從事種地這種工作,最終卻得到了天下。” 孔子沒有說話,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呀!才是崇尚道德的人啊!”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羿善射”所說的羿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其實古代傳說有三個羿,都是射箭能手。一個是帝嚳的射師;第二是帝堯時期的人,也就是傳說中射落了九個太陽,我們最熟悉的嫦娥老公的那個人;第三個則是夏朝有窮國的君主。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南宮适所指的應該是第三個,也就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國的君主,善於射箭。當時夏王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算是一昏君吧,羿一看有機可乘,起兵造反,將太康趕跑了。太康死在外面後,羿就擁立太康之弟仲康成為了夏王,實權則操縱於自己手中。但羿自己呢,也許是由於箭術高超總得有地方表現吧,不好好當自己的攝政王,跑去沉迷於打獵。羿的親信寒浞有樣學樣,找機會把羿殺了,自己大權獨攬。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奡盪舟”,奡字讀音為ào,寒浞的兒子。相傳奡力大無窮,能陸地行舟,意思就是能在陸地上把船蕩起來,奡根據其父的要求滅了斟灌、斟尋兩族,殺了夏帝相,當是夏妃已有身孕,後生下一子,叫少康,少康長大後殺掉了寒浞和奡,夏朝復國,史稱“少康中興”。

羿與奡都在中國古代有名的勇武之人,憑藉自己的武力值,稱霸一時,但是結果又都是被人誅殺,死於非命。勇武也許能得到一時勝利,收服別人,但是絕對不可以持久。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禹、稷躬稼”,禹是後世非常熟悉的,由於治水有功,舜將帝位禪讓給了他,是不是真的禪讓不知道,漢獻帝將帝位禪讓給曹丕後,曹丕曾得意洋洋地說過“舜、禹之事,朕知之矣!”反正曹丕理解的和歷史書上描寫的肯定不一樣。稷是堯帝的農師,教導民眾學會了種稷和麥等農作物,使農耕文明得以開創,雖然他本人沒有得有天下,但是他的後代,也就是周文王,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周王朝。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南宮适彙報完以後,孔夫子為什麼沒吭氣呢?朱熹認為南宮适這段話的意思是用羿和奡比作當時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勇武有力,但由於其不懂得尚德的重要,結果必然不得好死。又用禹和稷比作孔子,雖然現在所做的都是低賤的工作,但一心為民,結果必然能天下敬仰。不論是對當權者的諷刺,還是對自己的讚美,孔夫子都不好接話,總不能洋洋自得的回答“沒錯”吧。南宮适這段話語義完整,故沒必要再回答。

自古以來的主流觀點沒變,恃強凌弱難服眾,以德服人方君子

南宮适向老師彙報自己的學習心得,孔子認為能有這麼深刻的認識,可以稱得上是崇尚道德的君子,故不可不讚揚許,所以孔子等他出去以後才讚美他,是為了讓其他學生向南宮適學習。也有學者認為孔子最後讚揚的並不是南宮适,而是指崇德君子就應當像禹、稷一樣,一心為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