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佳節再中秋, 又見月兒圓。

彈指一揮間, 離家已數載。

月是故鄉明, 人是家鄉親。

“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因此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漂泊在外的浪子留下了許多唯美的詩詞佳句訴說團圓的喜悅,傾訴思鄉的愁苦、宣洩生不逢時的失意。

古朗月行

·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前。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去去不足觀”想要一走了之不問世事,何其無奈。而“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卻又不忍離去,內心十分矛盾。

“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望月

·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亮在詩詞歌賦中多半用來承載懷鄉思親之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因距離產生的思念之情都寄託在了月亮上。而這首詩中的月亮卻代表了時間的遷移,昔年與今年的物是人非,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昔日的歡樂歷歷在目,而今只有孤寂相伴。

“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我寄愁心與明月

八月十五夜月

·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此詩誕生於作者避亂蜀中時。八月十五的圓月象徵著團圓,而作者卻背井離鄉,漂泊無依。此時空中圓月更加激起思鄉之情,本該團圓卻不得不顛沛流離,心中苦悶恐只有同樣漂泊的人才能體味。

“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家人是我們脆弱時想要依靠的肩膀,每每不如意都倍加思念親人,何況在這月圓之時團聚之夜?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此時官場失意,望著這天上的明月,更是思念遠方的親人。

對於漂泊的我每每讀到這首詩時不免都會產生共鳴,我親愛的家人啊你在那遙遠的原返,相思入骨難入眠,怪這燭光太耀眼,滅燭披衣出門去,排遣滿腹相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此詞可謂全篇皆名句。蘇軾以月起興,與其弟

蘇轍(字子由)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展開了想象與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值此佳節,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在外漂泊的人們啊,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遠離親人,雖然科技發達了,好像去哪裡都非常方便了,但是我們依然不能每天陪在自己的親人,父母身邊,小假根本不能回家看看,此時或許還有朋友在加班工作,值此佳節小宇姐祝所有的朋友都能心想事成,每天都可以陪在最愛的人身邊,不必再為了生活背井離鄉。

“每逢佳節倍思親”:雖不能回家但也是中秋

回家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