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的回忆:前网络时代的科幻迷写作

天津科幻迷联谊网(简称“天幻”)是天津科幻迷最早的联谊组织。虽然这个组织从成立到最终解体,不过短短的四年的时间,而且始终也没有取得注册社团资格,所组织的活动也相当有限。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个组织的存在成就了当今天津的科幻作家群体。包括郑军、冯志刚、霍栋、钱笑,以及飞腾军团(业余科幻作家的创作团体)的绝大部分骨干——当然也包括笔者在内,都是曾经是那个组织的核心成员。

而作为一个文学社团,内部会刊当然是必需的。而对于“天幻”而言,这份会刊就是《超新星》。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协会内部刊物,而科幻小说评论是当时《超新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时候《超新星》的评论专栏就是《亚光速众议院》,而笔者作为这个栏目的主持,也就此开始了自己的“评论生涯”。

物换星移,时光如梭,五年多的时光,无声无息的从身边流过,而往昔的记忆依然是那么清晰——然而一切终究都只是回忆了。当我决定重新整理手稿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部分的文字记录。毕竟已经是五年前的作品了。无奈,我只能把手边掌握的会刊,作为整理手稿的依据。好在这部分文章在编辑的时候,基本是没有太大的改动,保存着作品的原始风貌,单就史实性而言是有保证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本文作者的笔名是“金星”,而非日后惯常使用的“吕哲”。

往昔的回忆:前网络时代的科幻迷写作


往昔的回忆:前网络时代的科幻迷写作


(一)

从本期开始。《超新星》将不定期推出一个评论性的栏目——亚光速众议院。我们欢迎一切有志于科幻的迷友都参与进来,对《超新星》以往发表的文章进行评论,或褒或贬一概欢迎。在一定的时候,我们还将对优秀“议员”给予奖励。

首先,本人就上期发表的几篇文章作一点评。如果从客观上讲,董轶强的《文明的延续》无疑是最出色的,无论是构思,还是笔力都有独到之处,从题材上基本可以划入本世纪二十年代“反乌托邦”范畴,这方面国内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作品,董老兄能够写到这个份儿上也可说不善了。希望董老兄以后能够再接再厉成为我们“天幻军团”的领袖人物。另外,火光的《轮回》被排在《文明的延续》之后,可见小编们的“良苦用心”,它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用。作为“天幻外省军团”之首的钱笑不失为一位优秀的业余作者,她的《错过的情人》十分有人情味。其实这篇文章无论从题材到内容都不是份新颖,要写好这类老套文章需要一定的功力,钱笑居然做得很好。真希望天幻众多成员中多几个“钱笑”式的作者,到那时天幻定无“稿荒之忧”了。曲国瑞的《路在何方》和李莳的《希望》一正一反,设想出两个不同的未来,留给了读者一定的回味空间,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关于吴伟军我要多说几句,这位小作者今年才15岁,能写到这份儿上,却是不易。而且,文中也可看出,它的知识量很大,但写作水平不高,影响了文章的总体水平,看来他还需锻炼。不过,如果把他的知识量与构思和一个有一些笔力的作者结合起来,也许能写出些名堂来。

(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亚光速又和大家见面了。自从上期《超新星》改版以后,无论是“网内”还是“网外”都是好评如潮。作为一名《超新星》的成员,本人也为此深感欣慰,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不过,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超新星》办得更好,以回报热心的读者。好了好了,言归正传,下面对上期《超新星》发表的文章做一点评。

上期的《超新星》,电脑、芯片的题材占了主流——王建军的《新心》和霍炬的《主宰着》都显示出了作者不凡的创作功力。两者相比,我认为《主宰者》更高一筹。科幻小说终归还是小说,它必须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创造真实可信的环境和生动感人的情节,这样才能抓住读者。值得一提的是《新心》一文硬度较高,科学性较强,是一篇创造性较强的文章。本人真诚地希望各位作者能够在自己作品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渲染上多下些功夫。将科学与小说有机的结合起来,多出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具佳的作品,走出“西派”科幻的误区,形成一种“中国式”的创作风格。

《出逃》是本期中我比较喜欢的作品之一。作者钱笑的文章向来能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感受。文中描写了一位对“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的年青人执著追求自身解放和平静自由生活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平实,通俗而不肤浅,给人一种生活剧式的真实感,特别是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与想象的余地。本人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大家提起笔来,给《出逃》写一个续集,但不要改变《出逃》的风格。如果有佳作出世,我们将在《超新星》上刊出,并且有大奖奉送,机会难得,快快参加!(广告语!?!)

默之的《心痛》题材并不新颖。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以“莫雨清”和“德里加”这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从较深层次上刻画了人物的感情。作者在文章中实实在在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但遗憾的是在心里描写和更深层次的表现这种感情与思想本质区别的本源上,作者放弃了努力。希望本文的作者今后在创作这类小说时,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本期唯一有些不如愿的地方,是新近家盟“天幻”的实力派批判现实主义作者郑建杨的文章没有发表。原因之一是因为建杨的“产量不高”,又因为他正在准备中考,没时间改稿,而初稿又达不到我们的刊发标准。不过建杨一再保证,近期会从以前的稿件中拿出一篇力作,用心修改后交给我们刊发,希望这不再是“空头支票”。

最后,我衷心的希望各位朋友无论对《超新星》有何看法,都能给我们写信,我们将万分感激。

亚光速众议院是你的,是我的,是所有科幻迷的!

(三)

在笔者当年“出道”的时候,给自己起了很多的笔名,诸如“金星”、“郑建杨”、“吴伟军”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内刊创作力量的不足和应付“稿荒”。以至于当时的我,在社团内被叫做“易名癖患者”。而下面的这篇短文就是我用不同笔名撰写的“自画像”。本文原名为《小胖子——吴伟军》,署名金星,发表于《超新星》97年第一期。

初识小吴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胖。确实,在他的同龄人中,他无疑是一名优秀的“相扑运动员”,不过他一直对“运动员”一词不屑一顾,或许是不善此道的缘故。

在“天幻”大军中小吴是为数不多的几名科幻写作新秀之一,虽然他的水平比董轶强等“老手”要差得多,但如果给他几年时间或许他还真能写出点名堂来。

然而,如今的吴伟军已经没有了初入“天幻”时那股激情了,繁重的初三学业已经使他有些吃不住劲了,可是他还得挺下去,只好把他的“作家梦”先放下,专心学习,不过他向自己的铅笔盒发过誓,只要他不被外星人抓走,便不会放弃科幻。信不信由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