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2個月以後的小嬰兒已經具有了

害怕、恐懼、憤怒等情緒,2歲以後,孩子的自主意識萌芽

而伴隨自我意識的形成,他們身體裡的“情緒小惡魔”讓不少家長感到崩潰,兒童情緒管理的教育,務必要從“娃娃時代”抓起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案例

同事葉玲最近很心煩,不到5歲的兒子浩浩,越來越不聽話,前兩天,氣溫降低,她翻箱倒櫃找出一件小外套,想給浩浩穿上,可兒子死活不同意

不管葉玲怎麼講道理,浩浩都堅持己見,最後為了表示抗議,浩浩直接把外套脫下來扔到地上,隨後還不解氣地踩了兩腳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見兒子如此“叛逆”,葉玲氣不打一處來,打算好好教育他,浩浩奶奶趕緊制止葉玲的行為,她說:“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氣!

葉玲以為婆婆是心疼孫子,幫他說好話,但奶奶擺出了自己的理由:“你想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小情緒,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有一個情緒宣洩口,不至於悶在內心悶出病,而且發脾氣的孩子,有自己的底線,知道捍衛自己的權利,以後長大也不會吃虧。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婆婆的解釋,讓葉玲陷入了沉思,孩子懂得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說法正確嗎

孩子會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雖有道理,但太片面

後來一位相熟的教育專家告訴葉玲,老人的話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理解得太片面了

寶寶6歲以前的情感體驗,會對人一生產生深遠影響,如果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錯誤地通過發洩情緒來表達情感,那麼長大後不是隨時隨地,都可能因為某件事而暴跳如雷嗎?

家有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能聽之任之,甚至認為這是“福氣”而引以為傲,孩子發洩情緒,多數是與尋求關注、報復、爭取權利等幾個目的有關,家長要找到孩子情緒的“爆發點”,然後對症下藥,化解孩子的“脾氣”。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如何教育孩子管理情緒?分三步進行就可以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陷入到負面情緒中,家長最忌諱的做法就是“硬碰硬”,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不分青紅皂白給予孩子一通指責,這會無形中激發孩子的情緒。

聰明的家長,第一步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向孩子表達理解之情,讓“孤立無援”的孩子找到信任感,這樣他們就會冷靜下來,拋開情緒問題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第二步,引導孩子認識情緒

人類的負面情緒也分為很多種,包括有憤怒、害怕、嫉妒、憂傷等,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可能與上述一種或多種情況有關,而年幼的孩子往往還無法識別自己的情緒,他們只會一股腦地發洩到行動上

作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冷靜地剖析自己的情緒,通過“封閉式問題”的詢問,瞭解孩子生氣的原因,找到了問題的核心點,那麼家長再採取方法進行解決。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第三步,解決問題

通過上述兩個步驟,家長基本上能夠掌握孩子情緒的“爆發點”,接下來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宣洩情緒”

教育專家吉諾特說:“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緒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他們的錯誤行為。”

宣洩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哭鬧、摔打東西、打罵人之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帶孩子外出走一圈玩一個遊戲,或者聽一首輕柔的音樂,家長要做的事,是讓孩子儘快地從剛才負面經歷中走出來

,重新置入歡樂的環境中。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在引導孩子,學會正確情緒管理的過程中,家長要儘可能避免觸碰“生氣源頭”不要“傷口上撒鹽”去激化孩子的情緒,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應該給予孩子尊重

當然,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在教育中以身作則,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衝動和不理智,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在這樣和諧寧靜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情緒自然也會平和、理智。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今日話題:你家娃發脾氣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豆寶奶奶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