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Photo by Peter Sjo on Unsplash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問題:女性年薪超過50萬是怎樣一種體驗?

其中一個高贊回覆,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四個字,不敢辭職

的確,我見過職場上那麼多優秀的女性,無非就是兩種人:

第一種,不敢辭職造成的年薪50萬;

第二種,因為辭職造成的年薪50萬。

而這兩種人的思維方式,又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種

高薪厚職的天之驕子

不久前,我回去跟以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一群女孩聚會。

她們中的大部分成了企業CFO,有的成了金融圈的高級管理層,甚至四大的合夥人。

我發現他們拿著的,已經平均遠超過年薪50萬了,但是過的依然是高度緊張、犧牲休假、到處出差,甚至不敢生育的生活。

用其中一個女生的話來說,就是“我的身體已經不屬於我,連子宮也是。”

說著這句話之前,全桌子的人都在仰慕著她——某知名私募基金合夥人。

她的知性、精緻和見識叫人豔羨,連她的名片,都彷彿閃閃發著光。

其實撇開忙碌這一點來說,她們的生活也是相對自由的。

比如,跑進奢侈品店基本上是能實現3萬元左右的包包眼都不眨。

比如,只要不買房,一個月花5000請一個保姆,花5000請一個早教老師,再花5000給孩子買個專業早教課,完全可以從帶孩子教孩子的繁瑣裡面掙脫出來。還毫無壓力。

就算買了房子,一年花十幾萬送孩子去國際學校住宿,自己也能一邊小資地過著二人世界,一邊拼搏著奮戰職場。

她們很多人的生活,不會擔憂南方的梅雨天,因為家裡的高級洗衣機一定會帶烘乾;

也不會擔憂下暴雨上班淋溼,因為家裡的保時捷能從地下車庫直接到公司的地下停車場。

唯一可能擔憂的,還真的是萬一丟了工作之後,自己還能不能找到一份這麼好的,而已。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這種穩定的高薪著實讓我非常羨慕。

回頭想想自己過去那種“凡事不用親自動手”的高管生活,到現在創業了,事事操心處處撲火,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自虐。

但是,我始終覺得,穩定兩個字,本質上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平靜”、“安定”、“從容”、“人人豔羨”本身,就是一種貨幣。

不敢辭職造成的年薪50萬,是她們用小心翼翼、極致忙碌、並且日復一日只能在同一專業方向發展的無奈換回來的。

用這個角度看,這個世界上所有你看得見的光鮮,背後都是活得不出差錯的誠惶誠恐。

用金融的眼光看待,這就是一種“低槓桿”生活——用現在的穩定撬動未來的穩定,就像銀行定期存款。

“低槓桿”式的年薪50萬,都是精英之路。

大部分這樣女孩子,最低學歷也是本科985,起點不是外企就是銀行。

管培生開始,管理層結束。

基本上到了30歲,就能看透未來10年的人生。走到什麼高度,擊破什麼天花板,甚至結識什麼類型的朋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這樣的人生實在找不出什麼不好的,就是可能少了點刺激。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第二種

辭職後才達到人生巔峰的女生

你別說,還真的不少。她們拿的大部分算不上“年薪”,因為那根本不是“薪”,只是一種因為拼搏之後穩定的收入水平而已。

最近跟一自媒體朋友聊天,她是個寶媽,做微商,就靠20個微信小號,一個人一年能做到300萬營收。

我還沒來得及誇一句,她接著說,現在組建了團隊,一年做到了1個億!

我睜圓了眼睛,簡直是Amazing啊!

於是立馬翻看了一下這位大神的朋友圈。基本上畫風都是500人的大群,滿滿的沸騰雞血,豪氣干雲,一擲千金,喜提寶馬。

每看一條朋友圈,就好像自己丟了一個億。

打心眼裡說,我更欽佩這一類女人。我這折騰著做公眾號、做課程、做社群的所有錢,賺得還不如微商多。

嗯,要反思。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她的起點非常普通,學歷也只是大專,拿著月薪幾千辭職,算是把穩定的未來給賭上了。

然而在辭職的一刻,她認為自己沒什麼輸不起,特別瀟灑。

剛開始沒有團隊的時候,她一個人拿著20個小號,每天換著花樣測試朋友圈文案效率,甚至會數清楚每一個文案的字數,千方百計研究怎樣才信息足夠多,而且不會在朋友圈摺疊。

而更讓人佩服的是,她的“敢想”。

比如,在自己做到100萬收入的時候,她就敢賭20萬拿下總代自己拉團隊;

在帶新手的時候,敢給新人發固定工資激勵下線的積極性;

在別人都在賣面膜紅紅火火的時候,她及早看到面膜市場的亂象,改賣減肥產品,

在減肥產品賣得最嗨的時候,她又及時看到零售的瓶頸,自己去德國籤回來一個代理品牌。

每一步她都想到了前面,每一步她都在拓寬著自己的認知。

她用她的果敢,給自己的未來上了高槓杆。

這樣的生活,有點像炒股,也有點像炒幣,反正不是銀行定存。

不少人做微商,栽倒在選品這條路上。事實上,沒有足夠高利潤的好產品,根本支撐不起需要層層利潤支撐的微商體系。

也有不少人,交了定金,買了貨物,選錯團隊,東西賣不出去,直接放棄或者認栽。

而這個寶媽在這件事裡面做對了什麼?

用金融投資的眼光看:挑選了一條指數式增長的道路,不斷給自己構築護城河。

她的護城河,一開始是文案技能,後來是團隊組建能力,接著是超強的個人號召能力,最後是認知上的遠見和品牌辨別能力。

環環相扣,互為依託,缺一不可。

人生選擇的兩面性

其實,你拿著一手好牌,固然可以無驚無險地打下去。這是世界上最省心的事。

但是,人生最公平的是,你拿著再爛的一副牌,仍然有打好它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源於,你有沒有槓桿思維。

什麼是“槓桿思維”呢?

先給你看一幅圖: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如果要在這個框內,畫出一個最大面積的等腰三角形,你可以這樣畫——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但是,倘若允許跳出框外畫出最大的等腰三角形,你會怎樣畫呢?也許就變成了這樣——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所謂槓桿在於,你能不能延伸看到框外的世界,你能不能在支點的這一邊,看到此刻你仍未能觸及到的可能性。

舉個現實一點的例子。

現在你找工作的時候,更在意的什麼呢?

以我多年面試下來的經驗,排位大致應該是:

工資高>離家近>交通方便>老闆好不好>工作內容>這份工作給我10年後的可能性。(不許在這一點上跟我抬槓)

什麼“未來10年20年的爆發點”?那些到時候再說吧。

有槓桿思維的人不一樣。

他在此刻構築的,一定是未來寫好的藍圖。

即使無法走精英路線,也一定會給自己一根杆、一個支點,撬起可預見的爆點。

那些辭職還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麼?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我此前認識一個做醫藥行業投資的女高管,前20年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只是個醫藥公司的中層。

後來她認為,自己再拼10年做到頂,也不過是個醫藥公司副總,年收入不過百萬,不甘心。不如改行做醫療行業的投資——畢竟,跨界的人才是最搶手的。

於是她離職,刻意降薪做醫療行業的分析師。靠紮實的功底,深厚的人脈,很快就成了那家基金的骨幹。

到現在,她成為獨立的醫療行業投資人,只不過花了5年。

一個基金規模10億,她團隊管理費收入就是2000萬,還沒算超額提成部分。

是的,2000萬,是她之前看到天花板的20倍。

我覺得,這就是比探索一個女性年入50萬什麼體驗,更能給人啟發的地方。

年入50萬隻是一個結果。或是因為優秀的出身,或是因為年少時代的努力。

而如何拿這個結果撬動更多可能性的未來,或者控制低風險守護這個結果,才是我們更需要深思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