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詩歌,最早吃螃蟹的中國人(上)

網絡詩歌,最早吃螃蟹的中國人(上)

2019年10月25—28日,中國網絡詩歌20年紀念會,在繁昌縣新港鎮低調舉行。黃亞洲、徐敬亞、陳仲義、大衛、楊黎、韓慶成等著名詩人、教授和網絡詩歌大咖30人出席,本人(詩人江文波)也應邀與會。

何謂“網絡詩歌”?本人以為,廣義的網絡詩歌,就是指在互聯網,包括網站、網刊、博客、微信、微博等,發佈的所有詩歌;狹義的理解,應該是指那些有鮮明的網絡特色,在語言和形式上吻合網絡語境、書寫更自由,更網絡化、民間化的詩歌。

與會者圍繞網絡詩歌的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回顧了網絡詩歌所走過的20年風雨歷程,感慨頗多。現在網絡詩歌已經鋪天蓋地,每天的產量數以萬計,在網絡上寫詩、讀詩,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無數人的行走,形成了一條寬廣的大道,但最初沒有路,是誰在茫茫夜色中最先啟步?

那些先行者,就是最早吃螃蟹的人,很自然地引起與會者的回憶與敬仰。其間,中國詩歌流派網創始人、《詩歌週刊》主編韓慶成,與大家分享了一份經自己辛苦蒐集整理的有價值的史料:這些先行者的簡歷和當初的網絡詩歌作品,引起本人的極大興趣。

讓我們同樣在網絡上,同樣以文字,向他們致敬。

網絡詩歌,最早吃螃蟹的中國人(上)

一、詩陽

本名吳陽,1963年生於安徽蕪湖。1985年赴歐美留學。1993年3月起,通過電子郵件網絡投稿,成為首位用中文寫作的網絡詩人。那時我們還是在方格稿紙上,一筆一劃地寫著,然後去郵局寄稿,“電子郵箱”是何物,還不知道吧!

1995年3月,詩陽在美國創辦並主編詩歌網刊《橄欖樹》,1996年開通《橄欖樹》網站,讀者第一次可以通過網址登錄閱讀中文詩歌。

中國網絡詩歌20年紀念會,因此選擇在詩陽的故鄉舉行,也許更有紀念意義吧!

詩陽著有詩集《遠郊》、《晴川之歌》、《世紀末,同路的紀行》、《人類的宣言》、《影子之歌》等。

來看詩陽早期的一首發表在網絡上的詩歌《渡》(寫於1995年11月)

也只是一條河

緩慢地流過了一年

它是醒來的事物

用時間的運作來問

用岸的無聲來答

——

渡,以流動的方式脫離靜止

穿過所有擱淺的可能性

詩作具有鮮明的象徵性:

“一條河”緩慢地流著,因為流動,所以它是“醒”著的,它不斷地叩詢神秘與未知的課題,“用岸的無聲”來回答自己的探尋;

面對大河,只有以“渡”的方式,才能到達彼岸,才能“脫離靜止”,才不會“擱淺”……

這是一首探尋哲理的詩,也可以說是隱喻現實的詩。如果一定要詮釋出詩的“意義”的話,可以見仁見智,我以為可以這樣解讀:

“一條河”是時間的大河,時間以自己的方式“運作”著,“緩慢地流著”,探索著天道,擊打著萬物……

“渡”,是人類的行為,面對時間的長河,以什麼方式,怎樣才能避免停滯不前,或折戟沉沙……

網絡詩歌,最早吃螃蟹的中國人(上)

二、範倍

1973年生於四川南充。1996年與胡馬等在四川綿陽創辦《終點》民刊,1997年通過供職於電信公司的友人,在美國申請免費空間,建成“終點”文學網站。

1997年建站,只是比當時在國外的詩陽晚了一年,可謂先驅。

範倍1999年主編《終點》網絡詩歌月刊,2000年在“樂趣園”網絡社區建立“終點”詩歌論壇。出版詩集《從顫慄開始》,著(譯)有多部電影學專著。

這位70後詩人,現任重慶大學教授。

範倍寫於1997年的網絡詩歌《獻詩》:

把道路搬到紙上,把革命的

火把浸入海水。我說出

恐懼的石頭,我說出夢幻的詩篇

我說出幾次想象的豔遇

死去的友人回到舊日的房間

——

舊日的豔遇,舊日的風雨

死去的友人帶走占卜的貝殼

我拉開肉體的抽屜,我拉開

慾望的窗簾,一些僵硬的詞彙

闖入涼爽的大理石門廊

——

我說出黑暗的細節,我說出靈魂

在紙上談論愛情的火災

在房間裡構造鯨魚的大海

革命的火把不讓它復燃

浪漫的題材不讓它消失

——

我說出靈魂,說出殺人放火的詩篇

死去的友人發來興奮的傳真

最徹底的隱居在墓地

掃墓的少年放下鮮花

我說出的是幸福生活後的灰燼

——

把道路搬到紙上,在紙上

繼續西西弗斯的命運

我終於徹底放棄了空虛的遠方

我終於愛上物質的鮮豔外衣

我終於說出精神荒廢的臺階

1997年,海子的詩已開始流傳,我隱約感覺作者寫這首詩,受到海子一定的影響。

這是一首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先鋒性,是生命與思想轉折期、給時光與青春的“獻詩”。

詩人在詩中“說出”了自己的“夢幻”“豔遇”、“舊日的風雨”“死去的友人”直至“靈魂”,也就是“說出”逝去的時光,一個過去的時代,這是對自己生命歷史和靈魂深處的審視,是對“革命的火把”、“ 浪漫的題材”的思考,是重建生命和精神的抒情。

如果要追溯詩歌主題的話,我們可以反覆品味詩歌的最後一節。

網絡詩歌,最早吃螃蟹的中國人(上)

三、李元勝

李元勝,這是近年獲得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的詩人。

1963年8月生於四川武勝,1981年開始詩歌創作。1999年3月參與創辦詩歌網刊《界限》,1999年11月參與創辦“界限”詩歌網。著有詩集《重慶生活》《另一個有相同傷口的我》《我想和你虛度時光》《無限事》《李元勝詩選》等,曾獲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等。

李元勝詩作《走得太快的人(1999年):

走得太快的人

有時會走到自己前面去

他的臉龐會模糊

速度給它摻進了

幻覺和未來的顏色

——

同樣,走得太慢的人

有時會掉到自己身後

他不過是自己的陰影

有裂縫的過去

甚至,是自己一直

試圖偷偷扔掉的垃圾

——

坐在樹下的人

也不一定剛好是他自己

有時他坐在自己的左邊

有時坐在自己的右邊

幸好總的來說

他都坐在自己的附近

在人生的路上,有時“走得太快”,竟走到自己的前面;有時“走得太慢”,會“掉到自己身後”;不快不慢地“坐在樹下”,“ 也不一定剛好是他自己”……

這首詩表現角度新穎,具有現代哲學的意蘊:人是多重的,分裂的,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是個複雜的過程。

詩作給人很多的聯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先鋒意味。

網絡詩歌,最早吃螃蟹的中國人(上)

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紹的這三位網絡詩歌先行者:詩陽、範倍、李元勝:

都是60、70後詩人。他們的人生,走的也是正統的道路,成為教授,或獲得官方的魯迅文學獎,取得不俗的成就。

他們雖然最早創辦詩歌網站,但由於當時社會還沒有進入網絡時代,他們在網絡上發表的詩歌,還是“傳統詩歌”,與當時在紙質媒體發表的詩歌,“語境”與風格,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現在所說的狹義的“網絡詩歌”,是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逐步形成的。

有網絡生活,才有“網絡詩歌”。

最早的網絡詩歌開拓者,最終沒有成為典型的民間“網絡詩人”,比如李元勝。

作者,上世紀八十年代出道的大學生詩人,在國內外數百家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等近千篇(首),出版《江文波文集》等著作,入選多部名錄與選本。近年開始涉足新媒體寫作,旨在讓更多網友便利地分享文化領域原創文字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