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關注東港這項工作!

新華社關注東港這項工作!

新華社關注東港這項工作!

4月28日

新華社客戶端發表了一篇文章

《“齊”心“魯”力|從“廣撒芝麻”到“握拳發力”

——日照東港“一盤棋”讓扶貧“站穩行久”》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不到兩天時間

閱讀量就已經達到40餘萬東港到底哪些扶貧項目

讓大家備受矚目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從“廣撒芝麻”到“握拳發力”

從2017年開始,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實施扶貧產業“一盤棋”工程,擺脫“廣撒芝麻”的扶貧模式,將扶貧資金、土地等眾多要素進行整合,向重點產業“握拳發力”,不僅讓貧困村、戶鼓起腰包,還實現扶貧長效化目標,讓扶貧產業“站得穩、行得久”。

2016年,東港區將2002萬元扶貧資金分別投入到土豆、板栗等45個村級特色項目。但這些項目大多體量小、佈局分散、抗風險能力弱,發揮的扶貧效果並不突出。

“‘廣撒芝麻’的模式必須改變,只有‘握拳發力’才能讓扶貧產業‘站得穩、行得久’。”日照市東港區扶貧辦主任史玉峰說。

2017年,東港區調整思路,把扶貧資金、土地等要素全部整合,集中注入以光伏農業、循環農業、藍莓產業為主的當地優勢產業中,幫其做大做強,實現脫貧帶富效應。

三莊光伏板扶貧項目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東港區90MW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項目

在三莊鎮板石村,大片光伏發電板沿山勢綿延不絕,發電板下一壟壟金銀花、丹參、石竹長勢良好。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光伏發電板下培育的金銀花幼苗

史玉峰說,2017年,東港區整合3.04億元小額扶貧信貸資金,在三莊鎮建設了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一期項目,採取“光伏+農業”雙收益模式,上面光伏板發電,板下栽種喜陰中草藥,實現土地深度利用。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龍門崮田園綜合體”循環農業扶貧項目

2019年,東港區又整合了4228萬元扶貧資金,打造了“龍門崮田園綜合體”循環農業扶貧項目,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正大集團,建設零汙染、零廢棄物的循環農業模式。

“項目投產後,每年將產生296萬元扶貧收益。”日照東港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邢陽說。

陳疃藍莓扶貧項目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隨著天氣轉暖,陳疃鎮藍莓大棚裡一派繁忙,藍莓迎來大豐收。

這是東港區2018年整合4115萬元扶貧資金,在陳疃鎮打造的“莓香河畔”產業扶貧基地項目。2020年,東港區又整合扶貧資金5100餘萬元,在該鎮建設藍莓產業園,進一步壯大藍莓種植規模、提升品牌效益。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我們的藍莓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具有穩定的市場前景。”山東金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義說。

東港扶貧產業“站穩行久”

2016年以來,東港區瞄準產業成熟度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抗風險能力強的產業,集中注入1.69億元產業扶貧資金,累計實現扶貧收益2223萬元。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自從家門口有了藍莓產業園,陳疃鎮水陳坡村貧困戶張桂榮就不再四處奔波了,在家門口打工一年就能拿1萬多元。“另外,每年還有2300多元的扶貧分紅和1600多元的土地流轉收入。”張桂榮說。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看著村裡的光伏項目,日照市定貧困村——三莊鎮板石村黨支部書記劉峰桂難掩興奮。“有了光伏項目,我們徹底擺脫村集體收入為零的歷史,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增加120萬元收入。這不僅讓村裡23戶貧困戶穩定脫貧,還改善了村莊環境,讓村居煥然一新。”劉峰桂說。

據瞭解,目前東港區42個貧困村全部摘帽60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5532元,提高到2019年的9741元,增長76%,高於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新华社关注东港这项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