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熱播職場觀察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不久前收官。8名高校學子通過實習期表現,競爭大上海某律師事務所的2個就職名額。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學歷顏值雙拔尖兒的北大博士梅楨,起初最被看好,勝算最大,末了卻毫無聲息地落選。

落選原因顛覆了一般認知,太值得父母和教育者深思。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優秀成梅楨都不夠嗎?

梅楨出場時,剛一自報家門,何炅、Papi醬等頗見過一些世面的明星觀察員們就驚掉了下巴。另外7名實習生更是集體仰望,膜拜式鼓掌。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這位小姐姐的履歷多耀眼呢?19歲本科畢業,20歲拿到澳洲律師資格,後進入北京大學連讀碩博——只能用“優秀本秀”來形容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如果說學歷是職場的准入門檻,那麼梅楨穩穩贏在了起跑線上。

實戰開始後,她展現出的專業能力也過關。

限時完成法律分析報告,她第一個提交。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案件焦點辯論,她模擬被告方律師發表代理意見,上場就切中關鍵點。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代表小組向客戶做全英文匯報,條理清晰。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同時,她還是8名實習生中最有非訴訟業務經驗和文字駕馭能力最強的。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論勤奮、努力、用功,梅楨也一點不差。

趕上暴雨堵車,上班遲到,她當即脫掉高跟鞋,光腳跑著去乘地鐵。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全員作業不合格,她當天熬夜重做一份。趕項目,她和夥伴們一起在辦公室加班到天明。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很多人要納悶地敲腦殼——梅楨究竟輸在哪兒?

父母傾其所有培養一個孩子,最基本的願望是孩子未來可以在職場、社會立足。

一直以來,我們憑藉“常識”相信,孩子只要具備學歷、能力、努力這“三件套”就妥妥是人生贏家。

可為什麼完全具備這“三件套”的梅楨,仍會被職場“淘汰”呢?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關於職場天花板的真相

隨著觀察深入,真實又“殘酷”的謎底揭開:

原來,梅楨的職場天花板是她隨時隨地散發出的小心、膽怯和自卑,是她並不堅牢的人格地基。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面試官問:“你有這麼優秀的學歷背景,從實習律師開始做,會不會有心理落差?”

她可以用無數種方式不卑不亢地回答,卻選擇用自我貶低的方式放大自己的不足:

“其實我在內地的法律實踐方面是沒有經驗的,而且我沒有受過國內本科四年的系統教育,這是我的一個缺失,是我要抓緊去補的。”

就算初衷是展現謙遜的態度,效果卻過猶不及。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實習期前半段,幾乎在任何場合,都能聽出梅楨說話聲音的緊張。

她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論面對權威還是面對同伴,都亦步亦趨,察言觀色。

透過玻璃窗發現導師工作時表情嚴肅,就慌張猜測一定是自己的課題報告寫得糟糕。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實習生們輪流做隊長,輪到她時她感到壓力山大,做半天心理建設才勉強從椅子上站起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害怕自己作為主角發言會拉低小組成績,事情還沒做就滿心愧疚地向同伴道起歉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當其他人都主動爭取鍛鍊機會時,只有她不舉手——不是她的能力不足以應對挑戰,只是她習慣於退到不能再退了才上。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大家看到她溝通中善於共情的優點,推舉她給案件女當事人打電話,她卻表示嚇得腿軟,瞬間出一身汗。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帶教老師很為她可惜,她的成績相當靠前,卻一直採取防守姿態,無法將自己的能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不論拼學歷、拼能力還是拼努力,她明明都是最有資本自信的,可她就是難以自信。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英國心理學家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梅楨的案例完全印證了這句話。

面試官看到梅楨在唸書期間可以一年當三年用,19歲就本科畢業,26歲就博士畢業,評價她目標感和計劃性很強,殊不知,這可能恰恰是她內在有著強烈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的反映。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人人都追求優秀的外在表現、優越的外在條件——以為這些能置換掉內在的自卑感、不安全感、低價值感,因此,拼命向外用力。

到頭來卻發現,向外用力無法帶來內在改變,不良的內在核心體驗卻能輕易廢掉你所有的外在武功。

梅楨就輸在內在力量不足,內在根基不穩。

梅楨在節目中透露,她是外婆帶大的,自小生活在擔心害怕的情緒當中,外婆感個冒她都很慌張,最大訴求是外婆健康,努力工作學習也是為了令最愛的外婆驕傲。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養育她的長輩一直向她灌輸“槍打出頭鳥”的哲學,不能做第一名,只能做第二名,特別是女孩子,不可過於張揚和表現自己。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養育方式塑造了梅楨自我挫敗的生存模式——

一面要通過“優秀”來獲取養育者的關注和愛,一面又要通過“收斂優秀”來獲得養育者的認可和接納。

她活潑潑的生命力就這樣被扼住了咽喉。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從節目中看,梅楨家的經濟條件是幾個實習生中最優越的,她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卻是最弱的。

父母缺位,與外婆相依為命——她深深恐懼失去這唯一的依戀對象,因此竟偏離了“為自己而活”的天性需求,將生命能量消耗在了圍著養育者轉,讓養育者滿意。

這也就解釋了她為什麼那麼追求完美,害怕出錯,小心翼翼。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養娃要跟養樹學

許多父母致力於要求孩子有“正確”的外在表現,比如小時候聽話、懂禮、學習好,長大了有好工作、好收入,按時結婚生子,過“一切正常”的生活。換句話說,都想要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梅楨。

有這些期待算不上錯,可如果將這些外在指標誤當成教育的終極目標,並且採取“偷工減料”的方式去達成,就出問題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將我們期待孩子具備的種種外在表現比作一棵樹的枝葉,那麼我們期待小樹開枝散葉,是該拎著嫩枝往外拔,還是澆灌樹根,等待枝葉自然生髮呢?

放在養樹上,我們都知道後者是符合現實的——樹的外觀茂不茂盛,取決於地底下的根扎得深不深、養得壯不壯;放在養娃上,我們卻常常突破現實邊界,急功近利地採取直接上手拔的做法。

紮根的時間也不給小樹留了,根養得怎麼樣也顧不得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在紀錄片《北京,家長群像一覽》中,一位媽媽正在給上小學的女兒輔導作業:

“這個小寫的p有一個小尾巴,先把小尾巴提起來……

那是q!q的腿要長一點!你要給它拉出去,短了就是a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孩子半天沒寫對,心裡也著急,讓媽媽一叨叨,更挫敗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耐心用完,媽媽發洩起自己的煩躁和憤怒:

“趕緊的!你跟誰較勁呢?

哎喲,我的天吶!這個字寫的呀……”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孩子嚇僵了,自尊心備受打擊,更寫不下去,嗚嗚哭了起來:

“你老說我!”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媽媽被自己的焦慮和恐懼裹挾,根本看不見孩子的感受,吼得更兇了:

“你寫的不對我就不能說了嗎?

你願意怎麼寫怎麼寫吧以後,我不管你了!”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孩子先是感受到被嫌棄,最後乾脆感受到被拋棄。

一個小小的教育細節當中,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價值感——都被摧毀了。

類似的教育細節經年累月地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會怎麼樣呢?

TA或許最終寫對了那個字母,做對了那份作業,後來還答對了好多道試題,通過了一場又一場考試,獲得了一張又一張文憑,然後,TA成了個深深自卑、深深恐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失去了幸福的能力……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同一部紀錄片當中,另一位年長些的媽媽檢視了中國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說出了符合現實的思考:

“我們誠實一下,誰還記得自己初中成績是多少?一個分數談不上得失。

你怎麼做了你現在的工作的?是你的性格、你的人格(決定的),誰管你高考多少分?

我並不是說不要去高考,但是真正支持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甚至就是在競爭中取勝的,更多的是人是不是開心,是不是很有創意,是不是一個很好的支持者……”

這位媽媽的話恰巧可成為梅楨案例最好的註腳,點透了說即為: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1、人格強壯水平才是真正左右孩子職業發展和未來命運的東西;

2、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孩子完整健康的人格,其他所有外在指標都應是實現這個終極目標所帶來的附加值——本末不能倒置;

3、培養孩子完整獨立的人格,父母需要向內用功,而不是向外用力,在每一個教育細節當中,給孩子注入安全感、價值感和自信心;

4、“愛與自由”是澆灌樹根的水、培育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營養液,是實現教育終極目標的最優手段。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當許多父母急於要求孩子在遍佈競爭的童年中取勝時,尹建莉老師獨具智慧地提出:

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

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這才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為了孩子立得穩、行得遠,爸爸媽媽們,抓住童年時光,為你的小樹“儲蓄”內在力量吧!

這才是一本萬利、一勞永逸的教育投資。

北大美女博士遭“職場”淘汰,從小優秀到大的孩子,最終輸在哪?

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