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讀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快速改變自己

《精進》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作者也的確在書裡告訴我們很多“變厲害”的方法。作為一名老師,我覺得其中有很多不僅能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可以用來反思我們的教育。

5分鐘讀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快速改變自己

想要獲取《精進》電子版圖書,請私信 漢唐有書君:精進,即可獲取電子版,下載方式哦

5分鐘讀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快速改變自己

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這是現代社會人們最關心的幾個話題,作者引經據典,梳理出自己的觀點,從這七個方面進行闡述、提煉、建議。

書中有些新穎的觀點值得一讀,但較多的專著引述使得全書的結構比較鬆散,沒有太多的邏輯性。七大主題都是非常寬泛的話題,並不存在唯一的解讀方式,所以,此書可以作為閒暇時偶爾翻翻,拓寬一些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思路。

下面是書中比較吸引我的部分觀點或者建議:

關於時間

可以用一種不急功近利,不消極避世的鄭重態度和多維的視角對待時間。

5分鐘讀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快速改變自己

對五年後的自己提問

“五年設想”是個很有用的技巧,可以讓人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構想“遠期未來”。但五年時間跨度很長,為了避免偏離目標,需要降低幾小時、幾天、幾周這些“近期未來”中的便利性事件,主動增加挑戰難度。

可以用時間矩陣進行篩選眼前的事件是否值得做,是否對遠期未來有益。根據下圖矩陣,我們要儘量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事情。

5分鐘讀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快速改變自己

處理時間的快與慢、深與淺的關係

“時間管理”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因為實際做事的花費的時間總比預期要長,而且總有意外打亂你正在“管理”的時間和原定計劃。因此,無論多麼好的“時間管理”技巧,依然讓人們覺得時間不夠用。

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其次才是做學問、做事業。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儘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註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儘可能求慢的事情:和家人共度閒暇時光;欣賞藝術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總體上呈增加的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閒暇時間在減少。這就是時間使用的“深淺”問題。同樣是和家人一起度過閒暇時間,一種大家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被動式休閒”,同時嗑瓜子、玩手機和人聊天,並沒有全情投入給家人;另外一種是關上電視、離開手機,和家人一起互動,很明顯後者使用的時間是更有深度。當進行真正的閱讀、繪畫、寫作時,全情投入進入“心流”的狀態,使得時間在顯現長度的同時,更加有深度。

綜上,用平衡的觀點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明確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審視事件的長期價值,儘可能刪減非必要事件,讓“遠期未來”更加具體,為“近期未來”增加挑戰,區分好時間的快慢深淺,才是“鄭重”的對待時間的態度。

5分鐘讀懂《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快速改變自己

關於選擇

在現有格局上,再向上走一步

最愛《一代宗師》裡的那句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說的就是格局。

●零度格局:盲眾(“見不到”, 見到的是幻想和噪聲。)

無目標或者只是追隨當下潮流;主要被流行文化,以及身邊親友的觀點所左右;無穩定的價值觀和信念,因而經常大呼“毀三觀”。

●一度格局:逐利者(“見自己”,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慾望。)

作為精緻或粗放的利己主義者,旨在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掌握與逐利相關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利益機會的洞察;篤信叢林法則,認為人就是逐利性動物,能力越強獲益越大。

●二度格局:理念人(“見天地”,見到的是這個世界深處的真和美。)

為理念而生,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對某個或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系統的鑽研,並能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觀點;價值觀就是追求真理之美,並保持內心誠實。

●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見眾生”,見到的是自我與世界、人類之間的紐帶)

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福祉為最高目標;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有深刻認識,同時兼具理念人的知識特性;以個人對整個社會負有責任為價值觀。

找出隱含假設,發現更多可能

人們長期的生活經驗中潛藏著很多隱含假設,這些隱含假設限制了選擇思維,使人在選擇時受困。

● 賽道假設: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比賽項目已經預設好,獲勝者寥寥無幾。因此容易陷入對競爭的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中,不敢嘗試,戰戰兢兢在一個被外界固化的軌道上不停地跑。

● 低關聯假設:認為人生的種種經歷相互獨立,毫無關聯。比如小時候畫畫,長大認為畫畫沒用,不畫了,其實在工作中運用視覺化思考是很有幫助的。人生是一個連點成線的過程,所有的經歷都有它的意義所在。

● 僵固型心智假設:以固化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天賦不夠、智商平平,在遇到挫折時就自怨自艾,失去繼續努力的勇氣。

● 零和博弈假設:暗自認同零和博弈假設的人,在人與人的競爭中,更傾向於從別人那裡爭奪利益, 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

綜上,我們無需期望自己走向最高格局,因為無論什麼格局,都是自己從內心出發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只希望能在現有格局的基礎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可以看到更大的天地。避免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給我們植入的“隱含假設”,要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關於行動

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

將精益創業中的“最小化可行產品”的概念引入到實踐中,不用等著“做好準備再上場”。在某家公司的實習經歷不是產品,基於實習經歷寫出的系統性總結報告可以算做產品;閱讀一本書的經歷不是產品,對這本書深入、透徹分析的文章才算產品;擁有繪畫的技能不是產品,使用這項技能創造的繪畫作品才算產品。這些並不複雜的東西很“小”,很簡單,只能算作“最小化可行產品”。

人們永遠無法做好“完全”的準備,先做出實實在在的的東西,思路才會清晰,才能在進程中不斷獲取反饋,並在反饋中進行優化。從“最小化可行產品”起步,增加“往前一步”的自覺,習慣性地往前走。

在實踐中,通過覆盤積累智慧

人們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更依賴於隱性的知識和隱性的推理。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做完一件事,梳理“反應鏈”:比如,通過信息渠道的獲取來源是否正確有效、預期與結果的比較是否偏差很大、需要改進哪些步驟、事件的進度是否合理、使用的工具功效如何、期間的情緒狀態如何、遇到阻礙時應對措施效果如何、整個事件中顯現了哪些優勢和缺陷、事件的意義有多大等等方面進行總結和反思,才能真正從經驗中獲取智慧。

綜上,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走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行動後要及時反思,梳理這件事情的“反應鏈”,特別關注其中發生的意外現象。

關於學習

帶著問題去學習

從問題開始,現有的觀點是什麼?這些觀點和此問題有什麼關聯?未解的疑問在哪?找到相關問題的經典資料(包括人)進行學習。

解碼和融合

關於這個問題,該材料的觀點是什麼?對你有什麼啟示?作者是如何論證並得出結論的?哪些情況適用,哪些不適用?這個觀點可以遷移到哪些不同領域?你是否可以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補充?

學以致用

以最初的問題為中心,寫一篇該材料的學習心得,進行分享,並根據反饋進行修改、完善。根據最初的問題設計一個情境,用學到的知識進行解決。

綜上,基於已有的知識體系,通過問題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再讓問題引導我們去探求答案。新知識納入已有知識體系後,再通過深入事物內部的解碼,我們可以發現事物深厚的內涵,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體系。

關於思維

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簡化從外界輸入的信息:過濾沒有價值的信息,精選可以信賴的信息源,重視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定期屏蔽外界紛擾,讓大腦進行“斷舍離”,

簡化輸出的信息:學會簡潔的輸出,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文字表達,把任何不必要的東西去掉(比如囉嗦的引述),把豐富的信息濃縮在一個“小容器”裡(比如你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找到共同的模式在現象間建立聯繫(比如某項目的申請書模式)。

讓思考有形狀:用圖形參與思維的推進與創造,比如表達概念和想法的流程圖、結構圖;對問題進行多維度分解和組合的矩陣圖;擴展思維的無限窮舉的清單列表等等,都會讓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腦在持續的不斷的打磨中,變得更加強大。

綜上,既要簡化外界輸入的信息,也要簡化我們表達出來的信息,為思維騰出更多的使用空間。現實中的問題,總是牽涉太多因素,藉助圖形、矩陣、清單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關於才能

努力是一種才能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不是比拼意志力,而是具有策略性的活動,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

對於教育背景一般、職業技能缺乏、拼爹無望、為人生迷茫焦慮的年輕人來說,把自己本就不多的資源(時間、精力、金錢、勇氣)聚攏起來,投入專注做好一件事,以儘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是發展個人才能的最快途徑。

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先努力做事,尤其是做一些不是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情,或者少有人做卻很有意義的事情,咬咬牙多堅持一段時間,也許就開啟了良性循環,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提升“浸潤”的深度:儘量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裡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

增加互動: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

綜上,如果你做一件事,先不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並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為主動,那麼你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走得很遠了。

關於成功

真實的世界沒有說明書,大部分理論問題最初都源於現實問題,理論問題在構想階段把很多不確定因素加以屏蔽,變得比較“單純”,而現實問題具有方方面面複雜的因素,鮮有簡化方案。理論與現實之間有一些可以結合起來的方法:

●跨學科應用:廣泛吸收各學科知識,把這些最基本的模型作為分析和判斷現實問題的思維工具,進行拉網排查全角度分析,思考多個複雜因素行成的共振,最後得到一個完整、全面、深刻的分析結果。

●親身驗證:從現實世界中獲取理論智慧,從“現實輸入”到“理論輸出”親自去觀察、親身去實踐,將現實問題中的複雜因素引入理論問題,進行分析。

●理論與現實交替學習:從現實和歷史中提問,在思想海洋中提問,在實踐中驗證,在寫作中昇華。

●理論和現實融合:抽象的理論和生動的現實之間是沒有邊界的,如果覺得有邊界,是因為知識和思考尚不足以洞見兩者深處的關聯。因此,用經驗表達理論,用具象表達抽象才能在理論和現實間遊刃有餘。

綜上: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可以比其他實踐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統,反過來有助於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論的適用範圍和界限,然後反過來優化和完善理論。

所以,我們當然希望學生能夠“全面發展”,但也應該鼓勵他們保持自己的獨特。

就像一個著名的日本廣告中說的,“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這比賽是誰定的?終點誰定的?該跑去哪才好?該往哪跑才對?有屬於自己的路,自己的路?真的有嗎?我不知道,我們還沒看過的世界,大到無法想象。沒錯,偏離正軌吧,煩惱著,苦惱著,一直跑到最後。失敗又怎樣,繞點路也沒差,也不用跟人比,路不只有一條,終點不止一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可能,人生各自精彩,誰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的?”

所以,最好的競爭策略並不是如何跟其他人競爭,而是開拓出一條獨一無二、罕有競爭者的道路。如果你為了被社會認同,拼命 去迎合主流標準,說大家喜歡聽的話,做大家喜歡的事,那麼最後的結果,不是被認同,而是被忽視。

只有逃脫獻媚於他人的牢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