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貿易戰”,走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思路?

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不管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戰爭都是政治的延續和表現形式。實際上 戰爭從來不只是正面的軍事衝突,背後還有比武器衝突更加惡劣的狀態,殺傷力足以滅國的另外一種手段——資源壟斷和反壟斷的貿易戰。實際上

中世紀的“貿易戰”,走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思路?

發掘新大陸:你往南,我就往西

隨著15世紀航海時代的來臨,位於歐洲大陸上的兩個面積極小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即將揭開人類歷史上新的一幕——開闢新航路。

此時的州歐洲,都陷入早期重商主義的狂熱當中,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都認為黃金白銀是衡量財富的唯一標準,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黃金白銀,一個國家擁有的金銀越多,就越富有,越強大。

除了疆野之內的開採之外,要獲取更多金銀,無非兩種手段:一種是靠“換”,以其餘商品換取金銀,就是所謂的對外貿易,另一種則是靠“搶”,暴力獲取。

在重商主義的指導下,歐洲各國為了避免金銀的流失,實行了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一方面竭力鼓勵出口,一方面大力限制進口,只有貿易順差,才能使得他國金銀流入本國,此時的整個歐洲貿易壁壘重重。於是,為了追求更多的黃金白銀,開闢新的市場,成為了整個歐洲國家的唯一出路。

1406年,葡萄牙恩裡克王子看到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所著的《地理學指南》一書,由此引起了恩裡克的好奇心,激發了他探尋海洋秘密的夢想。9年後,21歲的恩裡克王子以葡萄牙船隊統帥的身份親臨摩洛哥,僅用一天的時間就佔領了休達。此戰使得地中海與大西洋交通要道的控制權完全落入葡萄牙人手中,與此同時,拉開了以葡萄牙為代表的歐洲人向外擴張的潮流。

在休達駐紮的恩裡克,接觸到不少戰俘和商人,這些人告訴他:這個世界上原本有一條古老的商路,通過這條商路,人們可以穿越撒哈拉沙漠,到達一個美麗的地方,那裡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國度”,那裡有無數的黃金白銀、象牙珍寶。

不止於商人的口述如此,一本出版於14世紀的遊記再次被推崇出來,由意大利人撰寫的《馬可·波羅遊記》記錄了中國和印度這些國度的富饒,那裡遍地黃金白銀,高屋建瓴,財富非凡。

由此更加刺激了恩裡克的冒險拓展夢想,他將耗盡此生心血,花費大量財力人,投入到航海事業。在他的麾下,聚集了很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專家,學者,他們改進了中國的指南針和航海帆船。葡萄牙人開始憑藉著這些20多米長,60-80噸重的三角帆船,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浩浩蕩蕩地開啟了海洋探險。

中世紀的“貿易戰”,走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思路?

從地中海出發,沿非洲西岸,繞過最南端好望角,一條東西連接的商路即將被打開。隨著葡萄牙的航海東行,一個個貿易據點一一建立,在每一個貿易據點,葡萄牙都與當地的統治者簽訂了對己有利的貿易協定。甚至會派出軍艦掠奪阿拉伯商船,破壞歐洲其他國家與東方的貿易,反正六個字“老子天下第一”。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葡萄牙這個小國一躍成為了海上貿易強國。

對於海外貿易的擴張,是建立在經濟支撐之上。誰的貿易有利,是看本國實力,軍事實力,這種大炮掩護的貿易,讓他在歐洲如日中天,其餘歐洲國家嫉妒得雙眼發紅。

既然東西方的南向航線已經被葡萄牙壟斷,此時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不甘落後,開始命令其國民開闢新的海洋航線,這時該輪到一個叫“克里斯托夫·哥倫布”的人上場了。哥倫布毛遂自薦,找到了這位雄心勃勃的女王,他忽悠女王:向南走已經被葡萄牙人壟斷,向北走是北極,向西走也能到達東方。

於是伊莎貝爾女王成了哥倫布航海的的“總風投”,而他所得的回報將是發現地所以財富的十分之一,並且免稅,並且其後到達發現地的貿易商船,他可以收取其利潤的八分之一。

在利益的趨勢下,哥倫布勇氣十足地率領女王資助的三艘帆船開始向西航行。他很繼續發揮其忽悠精神,為了減少船員因離開陸地太遠的恐懼,哥倫布偷偷調整航海計程工具,每天少報一點航行裡數,但是花了兩個月還是遙遙無期,船員的異常憤怒和不安,讓哥倫布壓力山大,面對即將的判亂,激烈爭論後,以三天為期限,如果三天之後再看不到陸地,就將返航。

老天很眷顧哥倫布,在三天之後,水手在桅杆上大呼“陸地陸地!”然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看到的並非東方,而是位於今天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

從這天起,全球貿易版圖逐漸明朗清晰起來,與葡萄牙在東方獲取黃金白銀的和平貿易相比,葡萄牙在美洲的獲取真金白銀的方式就更加直接——掠奪

(美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銀礦開採地,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大陸掠奪的黃金多達一萬八千六百噸白銀和兩百噸黃金)

中世紀的“貿易戰”,走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思路?

擴張貿易,海洋爭霸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貿易,誰控制了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控制世界財富就控制了世界。

葡萄牙和西班牙靠海洋貿易掠奪或得到數不清的財富。雖然財富像潮水一般湧入了伊比利亞半島,但這些真金白銀並沒有直接轉化為產業,兩國國內的王公貴族還將不少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出本國,國內的無人生產,無人創造真正財富使得葡萄牙內的工業迅速萎縮,衰敗成為了她不能阻擋的命運。

當全球貿易走過了靠冒險精神的階段,它現在需要一種更新更先進的商業模式,來滿足資本的對於超額利潤的追逐,於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新挑戰者出現了。

1602年,荷蘭成立了一家名為“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經濟組織,荷蘭眼見葡萄牙和西班牙發現的新陸地,也想加入其商業貿易中分一杯羹。於是荷蘭國內開始自由籌集財富,建造航海帆船,開啟全球海上貿易。

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聯合股份制公司,為了籌資,他們發行股票,籌集了高達650萬的荷蘭盾,相當於300萬歐元,在當時值幾個億。通過向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閒散在社會各個角落的資金變成了對外擴張的財富,大到政府,小到市長女僕,都成為了這家公司的股東。

在一切硬件和軟設備準備妥當之後,荷蘭開始了他的航海之旅。當時的西班牙幾乎用鄙視的態度看待這個不自量力的追隨者。

在之後的五年內,東印度公司藉著資金的支撐,每年向海外派遣50支商船隊,大大地超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商隊的總和。隨著大批量的商船出航,遙遠的航線和耗時的商貿運輸,在極高的風險投資下,銀行抵押業隨之出現,伴隨而來的又是保險業的誕生,有了商品期貨業。荷蘭一度成為了歐洲資本最活躍的市場,吸引了大量來投資,從事股票交易的商人,其中也包括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量的股息收入流入到荷蘭人民的腰包。

中世紀的“貿易戰”,走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思路?

大量的黃金白銀流入荷蘭的領土,這一次,她不像蒲、西兩國一樣止步不前,而是直接進入到新經濟時代的核心領域——建立銀行。1609年,一家名為“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成立。荷蘭市民成為了現代經濟的奠基人,在他們手中:銀行、股票、期貨、保險、有限公司被有機地連接起來,這種靠信用維持的商業體系促使荷蘭的全球經濟擴張伸得更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荷蘭的財富積累使得他趕超蒲、西,成為了海上第一強國,在世界各大洲群之上,都有荷蘭的貿易根據地:東亞的臺灣、日本、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非洲的好望角、大洋洲的新西蘭、南美洲巴西、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今天的紐約)等等。

眼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的貿易暴富,大大刺激了一個島國——英國。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英國女王發現自己的國家的地理位置優勢,東南西北的航線全部暢通無阻。當時的英國國力較蒲西都弱,既然不能正面起衝突,那麼她即將扮演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海盜。

全國打開國門迎貿易

在英國王室的支持下,1580年,英國海盜弗蘭西·德雷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他帶領的船隊從北美到南北,一路燒殺搶奪,從而奠定了自己的經濟基礎。

隨著這樣的掠奪加劇,西班牙於是火了,588年,西班牙派出無敵艦隊,前去討伐英國,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場英西海戰,竟以西班牙的失敗告終,果然是風水輪流轉,幸運女神眷顧了英國。在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英國憑著財富的積累,開始向荷蘭的海上貿易霸權發動進攻。

1651年,英國頒佈了海上貿易條例:該條例規定凡是從歐洲運往英國的貨物都應該由英國的商船或者生產地的船隊運輸,凡從亞、非、拉三洲運往英國的貨物也採取同樣的原則。

中世紀的“貿易戰”,走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思路?

條例大大地遏制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特別是荷蘭。1652年,被惹怒的荷蘭發動了第一次英荷戰爭,可謂是不作死就不會死,荷蘭以戰敗告終,不得不承認該航海條例。通過經濟封鎖和商戰是許多軍事衝突的導火索,17-18世紀英國與荷蘭貿易而發生了四次戰爭!英國逐漸成為了新的海上霸主。

英國沿襲了歐洲各國的重商主義政策:保護貿易出口,限制進口。比如英國盛產羊毛,廢除了毛紡織品出口的所有關稅,同時對穀物類的商品出口給予獎勵和補貼。按照這種途徑下去,說不定風水又不知道輪到誰國頭上,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1688年的英國,竟在不流血的方式下爆發了光榮革命,隨著而來的工業革命將英國拖入了一個全新的經濟世界。

工業革命讓這個小國的生產力逐漸超越了歐洲所以的國家,在棉紡織品的超額生產下,開始出現新一輪的問題,這些供大於求的紡織品該如何處理?

一個睿智的英國人開始思考,長達三百年統治歐洲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這個人就是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在想:我們可以繼續通過貿易保護政策和海外殖民掠奪,來保持壟斷地位和經濟霸權,但是選擇了自由貿易,他們可以賺更多的錢,這個原理就是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讓他人發展,等到他人富有之後,就會購買英國更多的商品,從而引起連鎖反應。

《國富論》認為:平等自由的貿易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隨後,《航海條例》被廢除,英國實行全國零關稅的方式被推行出來,打開大門迎接自由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的英國只求利益最大化,想方設法和全世界各國做生意,當然,也包括遠在亞洲之地,閉關鎖國的——大清。

中世紀的“貿易戰”,走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思路?

貿易戰的笑料結尾

歷史上,如果戰略和戰術決定了戰爭的勝負,那麼經濟則是決定能否開戰!

英國的資本積累不僅使得她成為了歐洲的霸主,還在全世界各地建立不少的殖民地,同時在隨後的對外自由貿易中也是利用船艦利炮,敲開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大門。1815年,英國與法國之間爆發的拿破崙戰爭轟動世界。對於這一輪的英法較量,與其說的國力的比拼,還不如說是市場經濟的比拼勝利。

在當時,拿破崙嘲笑英國,就是一個小商店國家,他卻沒有想到,不管法國如何實行貿易保護,都阻擋不了英國商品的流入,最可笑的連英法戰爭中,法國士兵穿的衣服布料都是英國生產的。英國為參戰國提供了衣服布料、槍炮等商品,所以等到戰爭一結束,法國是消耗國力,消耗經濟大戰,英國則是一邊打仗,一邊賺錢。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在此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