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贸易战”,走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思路?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不管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和表现形式。实际上 战争从来不只是正面的军事冲突,背后还有比武器冲突更加恶劣的状态,杀伤力足以灭国的另外一种手段——资源垄断和反垄断的贸易战。实际上

中世纪的“贸易战”,走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思路?

发掘新大陆:你往南,我就往西

随着15世纪航海时代的来临,位于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面积极小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即将揭开人类历史上新的一幕——开辟新航路。

此时的州欧洲,都陷入早期重商主义的狂热当中,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认为黄金白银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黄金白银,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越富有,越强大。

除了疆野之内的开采之外,要获取更多金银,无非两种手段:一种是靠“换”,以其余商品换取金银,就是所谓的对外贸易,另一种则是靠“抢”,暴力获取。

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欧洲各国为了避免金银的流失,实行了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竭力鼓励出口,一方面大力限制进口,只有贸易顺差,才能使得他国金银流入本国,此时的整个欧洲贸易壁垒重重。于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黄金白银,开辟新的市场,成为了整个欧洲国家的唯一出路。

1406年,葡萄牙恩里克王子看到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所著的《地理学指南》一书,由此引起了恩里克的好奇心,激发了他探寻海洋秘密的梦想。9年后,21岁的恩里克王子以葡萄牙船队统帅的身份亲临摩洛哥,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占领了休达。此战使得地中海与大西洋交通要道的控制权完全落入葡萄牙人手中,与此同时,拉开了以葡萄牙为代表的欧洲人向外扩张的潮流。

在休达驻扎的恩里克,接触到不少战俘和商人,这些人告诉他:这个世界上原本有一条古老的商路,通过这条商路,人们可以穿越撒哈拉沙漠,到达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国度”,那里有无数的黄金白银、象牙珍宝。

不止于商人的口述如此,一本出版于14世纪的游记再次被推崇出来,由意大利人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度的富饶,那里遍地黄金白银,高屋建瓴,财富非凡。

由此更加刺激了恩里克的冒险拓展梦想,他将耗尽此生心血,花费大量财力人,投入到航海事业。在他的麾下,聚集了很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专家,学者,他们改进了中国的指南针和航海帆船。葡萄牙人开始凭借着这些20多米长,60-80吨重的三角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浩浩荡荡地开启了海洋探险。

中世纪的“贸易战”,走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思路?

从地中海出发,沿非洲西岸,绕过最南端好望角,一条东西连接的商路即将被打开。随着葡萄牙的航海东行,一个个贸易据点一一建立,在每一个贸易据点,葡萄牙都与当地的统治者签订了对己有利的贸易协定。甚至会派出军舰掠夺阿拉伯商船,破坏欧洲其他国家与东方的贸易,反正六个字“老子天下第一”。正是利用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个据点,葡萄牙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船航线,葡萄牙这个小国一跃成为了海上贸易强国。

对于海外贸易的扩张,是建立在经济支撑之上。谁的贸易有利,是看本国实力,军事实力,这种大炮掩护的贸易,让他在欧洲如日中天,其余欧洲国家嫉妒得双眼发红。

既然东西方的南向航线已经被葡萄牙垄断,此时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不甘落后,开始命令其国民开辟新的海洋航线,这时该轮到一个叫“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人上场了。哥伦布毛遂自荐,找到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女王,他忽悠女王:向南走已经被葡萄牙人垄断,向北走是北极,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

于是伊莎贝尔女王成了哥伦布航海的的“总风投”,而他所得的回报将是发现地所以财富的十分之一,并且免税,并且其后到达发现地的贸易商船,他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

在利益的趋势下,哥伦布勇气十足地率领女王资助的三艘帆船开始向西航行。他很继续发挥其忽悠精神,为了减少船员因离开陆地太远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航海计程工具,每天少报一点航行里数,但是花了两个月还是遥遥无期,船员的异常愤怒和不安,让哥伦布压力山大,面对即将的判乱,激烈争论后,以三天为期限,如果三天之后再看不到陆地,就将返航。

老天很眷顾哥伦布,在三天之后,水手在桅杆上大呼“陆地陆地!”然后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并非东方,而是位于今天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从这天起,全球贸易版图逐渐明朗清晰起来,与葡萄牙在东方获取黄金白银的和平贸易相比,葡萄牙在美洲的获取真金白银的方式就更加直接——掠夺

(美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开采地,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大陆掠夺的黄金多达一万八千六百吨白银和两百吨黄金)

中世纪的“贸易战”,走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思路?

扩张贸易,海洋争霸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贸易,谁控制了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控制世界财富就控制了世界。

葡萄牙和西班牙靠海洋贸易掠夺或得到数不清的财富。虽然财富像潮水一般涌入了伊比利亚半岛,但这些真金白银并没有直接转化为产业,两国国内的王公贵族还将不少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赶出本国,国内的无人生产,无人创造真正财富使得葡萄牙内的工业迅速萎缩,衰败成为了她不能阻挡的命运。

当全球贸易走过了靠冒险精神的阶段,它现在需要一种更新更先进的商业模式,来满足资本的对于超额利润的追逐,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新挑战者出现了。

1602年,荷兰成立了一家名为“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经济组织,荷兰眼见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现的新陆地,也想加入其商业贸易中分一杯羹。于是荷兰国内开始自由筹集财富,建造航海帆船,开启全球海上贸易。

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联合股份制公司,为了筹资,他们发行股票,筹集了高达650万的荷兰盾,相当于300万欧元,在当时值几个亿。通过向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闲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资金变成了对外扩张的财富,大到政府,小到市长女仆,都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股东。

在一切硬件和软设备准备妥当之后,荷兰开始了他的航海之旅。当时的西班牙几乎用鄙视的态度看待这个不自量力的追随者。

在之后的五年内,东印度公司借着资金的支撑,每年向海外派遣50支商船队,大大地超过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商队的总和。随着大批量的商船出航,遥远的航线和耗时的商贸运输,在极高的风险投资下,银行抵押业随之出现,伴随而来的又是保险业的诞生,有了商品期货业。荷兰一度成为了欧洲资本最活跃的市场,吸引了大量来投资,从事股票交易的商人,其中也包括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量的股息收入流入到荷兰人民的腰包。

中世纪的“贸易战”,走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思路?

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荷兰的领土,这一次,她不像蒲、西两国一样止步不前,而是直接进入到新经济时代的核心领域——建立银行。1609年,一家名为“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成立。荷兰市民成为了现代经济的奠基人,在他们手中:银行、股票、期货、保险、有限公司被有机地连接起来,这种靠信用维持的商业体系促使荷兰的全球经济扩张伸得更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荷兰的财富积累使得他赶超蒲、西,成为了海上第一强国,在世界各大洲群之上,都有荷兰的贸易根据地:东亚的台湾、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非洲的好望角、大洋洲的新西兰、南美洲巴西、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今天的纽约)等等。

眼见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的贸易暴富,大大刺激了一个岛国——英国。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女王发现自己的国家的地理位置优势,东南西北的航线全部畅通无阻。当时的英国国力较蒲西都弱,既然不能正面起冲突,那么她即将扮演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海盗。

全国打开国门迎贸易

在英国王室的支持下,1580年,英国海盗弗兰西·德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他带领的船队从北美到南北,一路烧杀抢夺,从而奠定了自己的经济基础。

随着这样的掠夺加剧,西班牙于是火了,588年,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前去讨伐英国,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场英西海战,竟以西班牙的失败告终,果然是风水轮流转,幸运女神眷顾了英国。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英国凭着财富的积累,开始向荷兰的海上贸易霸权发动进攻。

1651年,英国颁布了海上贸易条例:该条例规定凡是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都应该由英国的商船或者生产地的船队运输,凡从亚、非、拉三洲运往英国的货物也采取同样的原则。

中世纪的“贸易战”,走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思路?

条例大大地遏制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特别是荷兰。1652年,被惹怒的荷兰发动了第一次英荷战争,可谓是不作死就不会死,荷兰以战败告终,不得不承认该航海条例。通过经济封锁和商战是许多军事冲突的导火索,17-18世纪英国与荷兰贸易而发生了四次战争!英国逐渐成为了新的海上霸主。

英国沿袭了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保护贸易出口,限制进口。比如英国盛产羊毛,废除了毛纺织品出口的所有关税,同时对谷物类的商品出口给予奖励和补贴。按照这种途径下去,说不定风水又不知道轮到谁国头上,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1688年的英国,竟在不流血的方式下爆发了光荣革命,随着而来的工业革命将英国拖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世界。

工业革命让这个小国的生产力逐渐超越了欧洲所以的国家,在棉纺织品的超额生产下,开始出现新一轮的问题,这些供大于求的纺织品该如何处理?

一个睿智的英国人开始思考,长达三百年统治欧洲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在想:我们可以继续通过贸易保护政策和海外殖民掠夺,来保持垄断地位和经济霸权,但是选择了自由贸易,他们可以赚更多的钱,这个原理就是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让他人发展,等到他人富有之后,就会购买英国更多的商品,从而引起连锁反应。

《国富论》认为:平等自由的贸易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随后,《航海条例》被废除,英国实行全国零关税的方式被推行出来,打开大门迎接自由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英国只求利益最大化,想方设法和全世界各国做生意,当然,也包括远在亚洲之地,闭关锁国的——大清。

中世纪的“贸易战”,走的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思路?

贸易战的笑料结尾

历史上,如果战略和战术决定了战争的胜负,那么经济则是决定能否开战!

英国的资本积累不仅使得她成为了欧洲的霸主,还在全世界各地建立不少的殖民地,同时在随后的对外自由贸易中也是利用船舰利炮,敲开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大门。1815年,英国与法国之间爆发的拿破仑战争轰动世界。对于这一轮的英法较量,与其说的国力的比拼,还不如说是市场经济的比拼胜利。

在当时,拿破仑嘲笑英国,就是一个小商店国家,他却没有想到,不管法国如何实行贸易保护,都阻挡不了英国商品的流入,最可笑的连英法战争中,法国士兵穿的衣服布料都是英国生产的。英国为参战国提供了衣服布料、枪炮等商品,所以等到战争一结束,法国是消耗国力,消耗经济大战,英国则是一边打仗,一边赚钱。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此名副其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