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老舊小區這麼改!安徽發佈最新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

  13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我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已出爐。按照導則,老舊小區在進行改造的同時,因儘量減少對居民基本生活的影響,同時尊重、保護和利用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住區文化、街巷道路和特色景觀。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分三檔”

  為指導我省各地科學有序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切實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省住建廳組織修訂了《安徽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2020修訂版)。老舊小區改造包括小區基礎設施、房屋整修、公共設施、安防消防、建築節能、“適老化”和有條件的小區加裝電梯等內容。

  按照要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分為基本型、完善型和提升型。其中,基本型改造應為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優先補齊小區功能短板,拆除違建,解決供水、排水、供氣、供電、道路、通信(含光纖入戶)、停車等需求。完善型改造在保基本的基礎上,實施加裝電梯、房屋維修改造、配套停車場及充電樁、活動設施、物業服務、智慧安防設施等。提升型改造進一步改善公共服務和公共環境,包括增設社區養老、托幼、醫療、家政、體育設施、智能信包(快件)箱等便民設施。

  鼓勵實施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

  據介紹,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整治應包括小區道路整治、綜合管線整治、環衛設施更新改造等內容。其中,小區道路應設置道路標識,明確消防通道和無障礙通道。應能滿足消防、救護等應急車輛通行。小區出入口、地下車庫出入口宜設置減速帶。

  小區各類管網改造應統一規劃建設,宜選擇地下敷設的方式。管道燃氣覆蓋範圍內的小區,應鋪設燃氣管道。應按照雨汙分流的原則確定小區排水系統,制定化糞池、商業隔油池整治方案。鼓勵實施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

  小區改造按照垃圾分類要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垃圾容器宜為分類收集垃圾箱。不宜在樓梯間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需設置在合適位置,便於投放和清運,不影響小區環境衛生,不得影響道路通行和小區景觀。

  保留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住區文化

  根據導則,老舊小區房屋綜合整治應包括屋面修繕、立面整治、樓道整治等相關內容。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住區文化應予以保留。

  房屋整治前應充分結合周邊環境和居民要求,合理確定老舊小區內每幢房屋的改造內容和改造重點。對沿街建築物較完整的外牆飾面宜進行清洗或重新飾面粉刷,並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破舊、黑暗、雜亂的樓道應進行修繕整治,達到安全、明亮、整潔的標準,樓道內公共設施使用正常。小區房屋公共樓梯間、走道應選用節能型燈具,控制方式宜採用自動控制裝置。

  拆除佔綠、毀綠的違章建築物(構築物),恢復原有綠化功能,見縫插針地開闢具有休息、遊憩功能的公共空間。保留小區原有的高大喬木、立體綠化等綠化特色,可適量增加座椅、花架、廊架、景亭等景觀小品。因空間侷促難以保證綠化要求的小區,宜採用立體綠化等方式。同時對小區內原有的古樹名木製定保護方案。

  如果老舊小區建築需要節能改造,應充分考慮夏熱冬冷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夏季隔熱為主,兼顧冬季保溫,改造分項內容依次包括外窗及遮陽、屋面、外牆等改造,可以綜合改造也可以單項改造。另外,採用綠色建築技術措施,設計安裝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對屋頂、外牆面等部位實施立體綠化。小區公共空間照明宜採用LED照明,小區道路及庭院照明宜採用太陽能路燈、節能燈及LED燈。

  增設臨時停車位,合理裝電梯

  老舊小區改造宜採用多種形式的停車方式以滿足居民非機動車和機動車的停車需求。其中,新建車棚不得影響周邊居民住宅通風采光,宜採用輕型材質建造,色彩與周邊環境協調,並配置充電插座、充氣筒。結合小區道路交通條件,設置機動車泊車位和生態停車位;整頓修復原有車庫、車位停車功能;增設交通標誌,可在老舊小區周邊非交通性道路或支路設置夜間臨時停車位。

  因地制宜地配置或預留電動汽車充電樁,電瓶車和電動車的停放充電場所應採取防雷、防風、防雨及排水等措施,充電裝置應採取防撞措施,車棚和車庫內集中充電設施具備定時充電、自動斷電等功能。

  在加裝電梯改造方面,應遵循自願、安全、節能、環保、經濟原則,並便於施工、安裝和運營維護。同一居住區內加裝電梯時建築風格宜保持一致,並與原有建築風格和居住區環境相協調,同時確保既有住宅的結構安全。工程實施中,應儘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保障施工安全。加裝電梯工程完成後,按相關規定組織竣工驗收,辦理使用登記後方可投入使用,並宜由生產廠家維護保養。

  按照要求,首層電梯廳、電梯井道應有防止雨水灌入的措施。電梯轎廂內應設置緊急報警裝置。結合用戶需求,合理設置智能化系統,在電梯轎廂、電梯廳、連廊等公共區域宜設置視頻監控系統或預留安裝條件。

  老舊小區改造需要“適老化”

  由於老舊小區中老年人偏多,導則建議進行“適老化”改造,遵循易識別、易到達、無障礙、保安全的原則,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徵。

  在配套設置方面,宜通過置換、改建等方式,配套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小區,宜結合改造,為小區住戶提供遠程呼救設備安裝條件(增加居民家庭適老助老呼救系統)。在地形平坦、自然環境良好、排水通暢的室外場地配設無障礙設施,有條件小區宜配置康復訓練設施。

  小區主要公共活動區域,應完善無障礙設施,增加無障礙坡道,休息座椅留有輪椅停留空間,方便特殊人群使用。對小區公共建築、住宅樓的室內外高差進行改造,對建築入口進行無障礙設計。小區公共建築走道、住宅公共走廊宜增設扶手。條件允許的小區,宜推進設置無障礙停車位。

  成片改造,統一管理,共享服務

  導則提出,統籌安排、統一規劃,成片改造老舊小區,推進相鄰小區及周邊地區聯動改造,加強片區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共建共享。將有共同改造需求,獨棟、零星、分散的樓房和老舊小區進行歸併整合,統一設計、同步改造,形成片區,鼓勵支持改造後進行統一的物業管理。

  對片區內的公共服務設施整體測算,集中建設、共同享用。重點完善片區的醫療、文教、體育、養老、托幼、助餐、家政、郵政快遞服務站等功能性公共服務設施,鼓勵打造社區便民生活服務圈,拓展形成“完整社區”。鼓勵新建項目在滿足小區自身需求的基礎上,與相鄰老舊住宅區共享公共服務設施。構建片區公共設施開放格局,鼓勵附屬設施向公眾開放、分時共享,解決空間不足困境,補充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延續片區文化,挖掘片區的發展歷史、地域特點、特色建築、文化共識等元素,融入片區改造設計,打造獨特片區文化。對具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建築等歷史名錄,按規定進行歷史文化保護,體現文化傳承,強化城市特色空間。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