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話說好,關鍵在於這三步:知識、藝術和人文,缺一不可


把話說好,關鍵在於這三步:知識、藝術和人文,缺一不可

把話說好是個挑戰

年輕時候看到過很多口才書籍,見了就是兩眼放光,但真正翻過的很少,有效的更是了了。

印象深刻的,記得有本書的名字叫做“一呆教你練口才”,還有一本《方與圓》真不錯,裡面有個故事情節記憶猶新,非常契合心理規律,但可惜這些都看著好,學不會。

現實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體會,周圍不乏水平能力強的高手,人家言談舉止,非常精彩,試圖學習,總是學不來。

我曾經對有位亦師亦友高手說,每次一起參加活動,總是佩服精準到位的發言,試圖模仿學習,最後成了自我檢討。

可見,學習會說話,人人嚮往,但說好話,會說話,很不容易。所謂會的不難,難的不會,也是一個原因。

現實問題是,既然我們天生就是笨拙,不善言談,那麼又該如何提高說話水平呢。

答案就是,會說話,需要體會“技術、藝術、人文”三位一體訓練法。

把話說好,關鍵在於這三步:知識、藝術和人文,缺一不可


學會說話三階段

很多人看似會說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是並不招人喜歡,甚至惹人討厭,這僅是掌握口才技巧的膚淺表現,即還滿足於“技術”階段。

前面說的很多書籍就是知識與技術,多看書,練習口才是必要的,但這只是基礎。

真正好口才離不開的是修身養性,也就是如何做人這個根本。人對了,這個世界就對了,那麼如何做好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呢?

這就是人際關係“黃金法則”告訴我們的,即按照我們自己想要的為別人做事情,所謂“己所欲施於人”。這就達到了“藝術”階段。

藝術就是大量的練習,不侷限於書本的教條,而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讓自己感到舒服,不斷自我反芻。

上述這種人際關係模式,本質上還是潔身自好,以自我需要為中心,做事情往往會“出力不討好”,因為一件事圓滿與否,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做的是否滿足了對方需要,這就是“人文”情懷階段。

觀察那些談話讓人佩服的人,發現人家說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是行雲流水,更是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別人想法和需要。

把話說好,關鍵在於這三步:知識、藝術和人文,缺一不可


學會說話就是認識自我過程

“技術、藝術、人文”三個層次告訴我們,會說話,擁有好口才,需要步步為營,立體學習,最終按照人際關係“白金法則”即滿足對方需要,來積極關注,換位思考,真誠表達,從而獲得良好人際關係,真正練就好口才。

這個三位一體過程,就是心理學上認識自我過程。

自我意識發展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幼兒時候生理自我,童年時期社會自我,以及青少年時候的心理自我。

所謂學會說話,就是自我意識不斷髮展的過程。

學習說話技巧,類似生理自我成長,充實自我知識能量,獲得認知發展能力,但止步於此顯然是不夠的。

掌握知識後,熟練使用知識才是重要的,“無他,唯手熟爾”,這就是藝術,類似社會自我意識,說話時候要關注社會需要,要適合場合需要,不能習慣於表現自己那一星半點的知識。

說話要達到人文情懷階段,就是意識到說什麼無關緊要,說的知識技巧多少不重要,甚至說的流暢與否也不要緊,重要的是說的話語是不是“人話”,是不是“情感表達”,是不是“關注人文”。

這就是跳出自我,看到人家內心說不出來的想法需要,看到人性真實,看到生活美好。

類似心理自我意識的發展,真因為認識到自我需要,才真正懂得理解別人需要。看到別人需要的前期是看到自己需要。

把話說好,關鍵在於這三步:知識、藝術和人文,缺一不可


實踐練習才會說好話

從自我中心到適應環境,再到看到別人需要,貫穿主線只有一條,那就是認識自我,包括自我情感、需要、目標、心智,等等。這也正是學會說話的主線。

對了,開頭說的“方與圓”作者丁遠峙分享的故事,是這樣的。

他闖蕩深圳市場時,自負很有能力。有次會見一個企業家,發現原來是年輕人,比自己年輕多了,比較之下,頓時“感覺自卑”,被人家無形打擊的自慚形穢,口吐蓮花功夫成了結結巴巴。

最後使出心理術這招,把對方視作富二代之類,才慢慢扭轉心理頹喪,恢復心理常態,談判順利。

這說明了,會說話要技巧,要藝術,要人文,關鍵還要不斷實踐練習,不斷熱愛丟臉。

如此,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把話說好,關鍵在於這三步:知識、藝術和人文,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