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金句!仔細研讀,真的終生受益!

1•【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2•【原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譯文】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3•【原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4•【原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5•【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譯文】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6•【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7•【原文】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8•【原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譯文】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9•【原文】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0•【原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文】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11•【原文】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譯文】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12•【原文】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譯文】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13•【原文】君子不憂不懼。【譯文】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14•【原文】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譯文】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15•【原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譯文】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16•【原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譯文】自身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17•【原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譯文】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18•【原文】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譯文】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19•【原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譯文】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20•【原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21•【原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譯文】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22•【原文】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譯文】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

23•【原文】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譯文】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24•【原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譯文】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25•【原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譯文】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26•【原文】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譯文】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27•【原文】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譯文】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28•【原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譯文】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29•【原文】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譯文】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30•【原文】道不同,不相為謀。【譯文】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31•【原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

32•【原文】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譯文】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33•【原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譯文】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34•【原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35•【原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36•【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譯文】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

37•【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8•【原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譯文】"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39•【原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譯文】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40•【原文】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譯文】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41•【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42•【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43•【原文】有教無類。【譯文】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44•【原文】當仁,不讓於師。【譯文】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45•【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文】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46•【原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47•【原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譯文】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48•【原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49•【原文】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譯文】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50•【原文】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譯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51•【原文】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譯文】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52•【原文】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譯文】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瞎子。

53•【原文】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譯文】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54•【原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55•【原文】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譯文】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56•【原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57•【原文】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譯文】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論語》金句!仔細研讀,真的終生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