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文化剪影丨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

引言

“二胡”又稱“奚琴”,源自於我國唐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已然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長河,但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二胡的發展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視,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一些學者們對二胡進行了研究和創新,才使得二胡文化慢慢成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胡文化剪影丨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

二胡在近代的發展中,主要出現了兩大流派,一個是以劉天華為代表的“學院派”,另一個則是以華彥鈞為代表的“傳統民間二胡學派”。正是由於兩大學派相互滲透,相互吸收,二胡文化的發展才得以不斷完善。

興起於唐宋,鼎盛於近代,二胡文化的歷史悠久而又充滿荊棘坎坷

  • 起始於唐朝,燦爛於宋朝,二胡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樂器,二胡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奚人部落”,故當時的人們稱其為“奚琴”,之後傳入中原地區。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胡文化剪影丨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

從岑參的詩句中可以得知,胡琴在唐代就已經開始流傳,此後歷朝歷代都有學者對二胡進行過描述,而到了宋朝時期,人們將“奚琴”改名為“嵇琴”,宋代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記載,“嵇琴”為嵇康所制,此為名稱由來。

  • 與西域樂器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胡琴的出現書寫了樂器歷史新的篇章

宋朝時期,伴隨著戲曲以及曲藝的發展,“嵇琴”作為一種演奏樂器聞名遐邇,並因此取得了不錯的發展。由於當時外來樂器與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宋朝樂器的發展在我國曆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樂器就是源自於西域的“馬尾胡琴”,在與前朝的“嵇琴”文化融合以後,“胡琴”誕生於世。

“胡琴”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典弓弦樂器走向成熟階段。

元朝時期,胡琴已經十分普遍了,時常出現在宮廷的宴樂中,

至明清,胡琴之名已傳遍大江南北,並且成為了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演演奏樂器。

二胡文化剪影丨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

由於我國各個地區的唱腔風格不同,胡琴逐漸分化,“京胡”、“墜胡”、“高胡”、“大筒”等類型的胡琴為了配合戲劇出現在世人眼中。

  • 二胡音樂大師的傳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引領二胡文化走向一個新的巔峰

近代時期,“胡琴”才被更改為“二胡”,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家劉天華,被認為是現代二胡的鼻祖,他在二胡製造的材料上進行了改變和創新,以期達到更好的音色和音量,改造完成後的二胡在演奏方面擁有了更好的表現性。

在二胡的發展歷程中,曾一度成為乞丐吸引過客的工具,以至於當時的人們一想到二胡,不由而然的就與乞丐聯繫到一起,為了改變這種認知上的錯誤,劉天華先生大膽借鑑和吸收西方音樂的特質和技巧,使得二胡不僅在外形上有了巨大的變化,其“叫花子”的地位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除了劉天華,還有一位民間音樂藝人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華彥鈞,人稱“瞎子阿炳”。阿炳是源於草根的音樂藝術家,受到個人成長經歷和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他的作品常常帶有一種自述式的悲歌的感覺。

“藝術要不得半點浮躁”

二胡文化剪影丨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

沒有優越的傳播條件和學習氛圍,阿炳的音樂進行傳播的方式僅僅是身處街頭巷尾的彈唱而已,正是因為有了深入民間的體會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阿炳的成功才有了特別的意義,讓人們很容易就將他與貝多芬相提並論,而他對二胡音樂的傳播也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範本。

源自民間的同時也深深紮根於民間,改良於傳統卻又不失傳統,多種鮮明的特徵並存,順應時代潮流的二胡藝術如雨後春筍般脫穎而出

在二胡悠久的歷史中不難看出,二胡文化來源於民間且深深紮根於民間,從“奚琴”誕生之初,就是作為一種民間的彈奏樂器而為人所知的,“民間化”也正是二胡最明顯的特徵。

“民間化”的特徵是受到了不同領域和民族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源自於北方少數民族,後又流入中原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漢族民間藝術發生碰撞,迸發出燦爛的火花,繼而逐漸演變為如今的二胡。在西域和漢族民間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二胡文化”也悄然而生。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並且需要和當時人們的生活以及生產方式息息相關,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二胡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明顯的時代特徵就是“民間性”。

二胡文化剪影丨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

20世紀初期,在劉天華先生的帶領下,各學者們對二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種改革使得二胡順應了時代的潮流,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學院派”二胡在近代初期,一直走在二胡文化的最前端,引領著二胡文化的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西方樂器和音樂的特色,但這並不意味著屬於二胡原汁原味的特點蕩然無存,而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貫穿於二胡文化的發展之中。

從誕生之初,二胡的經濟屬性就十分鮮明,在古代,常常作為宮廷宴會以及一些集會乃至於祭祀等重大場合的伴奏樂器,在民間,還常常作為藝人謀生的技能之一,這種混合式的發展也使得二胡具有了世代傳承的動力。

時至今日,二胡的經濟特徵也作為了一種商業屬性而為大家所用,廣泛應用於演藝事業和工藝品產業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與傳承從本質上來說,並非只是將其作為展覽品供人觀賞,只有使之不斷融入社會,不斷追求和迎合新的時代潮流,才能讓其真正的傳承下去。

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歷經坎坷後迎來巔峰

從古至今,二胡文化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歷程,從最初的不被人接受,到如今的百家爭鳴,流派紛呈,二胡藝術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荊棘的路程。

可是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呢?

二胡文化剪影丨世間能得雙全法,不失“音質”不失“美”

二胡文化起源於民間,表現出來的是一定歷史階段和特定領域的民間音樂,紮根並流傳於民間,是一種個性鮮明且不易複製的藝術形式,人們對這種特有風格的遵循,就是二胡的本色以及二胡文化的傳承

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女士曾經說過一句話:“民族的、傳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中國的民族音樂都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和傳統,那麼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生命。

故二胡民間性的特徵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傳統的二胡藝術具有鮮明的“民間化”的特徵,雖然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保留了慣有的傳統,延續了華夏的傳承,但卻對走向世界,與世界音樂融合並不有利。

為了去“民間化”,為了讓二胡音樂與世界音樂接軌,近代以來,眾多的音樂家嘔心瀝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不斷改造創新和完善,才有瞭如今“音質”與美並存的二胡,而二胡藝術也終於在“高等專業藝術教育領域”佔站穩了腳跟,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在與世界音樂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髮揚自身的魅力,同時也學習了很多西方先進的演奏技巧。

結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世界音樂趨向多元化的進程已勢不可擋,在外來音樂不斷湧入我國的音樂大舞臺的時候,一些傳統的音樂文化也逐漸被大家所遺忘,具有特色地域性的音樂也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

二胡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樂器,其存在和發展都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性意義的,它不僅是我國的藝術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音樂的一份寶貴禮物,作為華夏兒女,我們肩負傳承文化的大任,讓更多類似於二胡藝術的文化得以延續,帶領其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參考文獻:

《事林廣記》

《補筆談·樂律》

《夢溪筆談》

《禮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