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高村

《千年古村—高村》

高村,位於河北省武安市西北部五公里,北洺河的南岸。據傳建村大約在隋唐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現有村域面積5.16平方公里,耕地3028畝,人口3301人。地界四至為:東至三里堆,西至渠道邊,南至官路溝,北至嶺頂尖。

高村並非是高姓聚居之村,而是村址在高處,故名為高村。那麼人們是從哪個位置來看、村址是在高處呢?在《武安村典》裡,是這樣寫的:“高村建村時間:相傳建村於明永樂年間。因坐落於北洺河之南,地勢較高,故取村名為高村”。野史傳說有兩個版本:其一,當人們站在清化鄉紫山之巔,面西遠眺,凡能目極之村莊,唯有高村址高,故此得名。其二,北宋初年,武安來了一位黃姓縣官,南方人,此人精通奇門,頗識風水。有一天他登上了武安舍利塔塔頂,極目遠眺,見一村莊清晰可辨,風水甚佳,地址較高,方把此村定名為高村。

在此敘一故事,說是當他再往高村之北眺望,發現有一條氣勢磅礴的龍脈,自東向西蓄勢待發(指東起紫山西至太行山的雲嶺山脈),甚是了得。猛驚,心想:“ 我走遍大江南北,江湖堪輿大半生,從未見過如此至盛之龍脈,蓋南方所有脈象焉,今後此地必誕王侯,倘若此地出王,豈不吾南方無王乎”。想到此,他眉頭一皺,想出陰招,速遣民夫施工,從龍脈之中部(就是現在北嶺、高村與西土山的地界處)攔腰截斷,破其風水(注:現在這個地方叫“白豁子”,此地的石頭和土質與其它地方的顏色截然不同,皆白色。據說有一隻千年白狐經常在此地出沒,常能聽到狐鳴,並有多人見過)。後來直到明朝初年,西馬莊村(距高村1.5公里)才出了個武安歷史名人郭資郭太師。

高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千年古村,雖然找不到詳實的書面文字記載,但有以下幾點可以作為考證的依據:

一,高村有很多民間故事,其中就有唐末東高村金馬駒子(即寶馬)的傳說,既然有東高村,那必定就有西高村,東高村是因拒絕向朝廷納貢寶馬而被平滅,西高村就是現在的高村,當今村民在深耕作時,偶爾還能刨到古遺址的灶臺和瓦爍。

二,有很多的古地名今仍沿用,比如:張家甕、杜家墳、魏家墳、王家墳、武家灣等。張家甕(就是個大水坑,當地古人起的名)是張姓家族的,地址在北洺河、第二道河的中間,前幾年還經常有人去那裡游泳。傳說古時候甕中“水質甜,常年滿,旱不竭”,近域村民皆到此買水。因此,張姓家族囊中殷實,至中唐已成望族。

武家灣是在高村的東嶺地,距離白豁子很近,屬武姓家族的耕地。武姓家族本是高村老戶,據《武起祥文集》記載:“後臨河村武姓家族是明初從高村遷來。武姓先祖武天風,明朝初年居住在本縣高村,系西馬莊郭太師郭資的姑父,因懼怕郭太師偏愛家鄉被朝廷追究而受誅連,於明宣德八年(1434年)擔挑兩個幼子,領著先祖奶奶郭氏(改姓國)從高村來到後臨河,深山隱居,平林開荒,安家落戶……至今已傳承580餘年,武姓家族已繁衍至第19世,大約3000餘人”。

據傳張、武、杜、甄、胡、孔、魏、王等姓,在明朝以前是高村的住戶。

三,高村有一仙閣、一教堂(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由楊天槕建築。“在東山文化博藝園的碑誌上有記載”)、三祠堂、七神廟,(另有兩個五道廟未建殿堂),皆很古老,並各有故事傳說。每個神廟都有碑刻,因文革之故,現已找不到原始石碑,據說石碑都做了劇院的根基石,無法查證原始古廟的初建年代,現在的神廟和教堂都是後來幾經翻修落成。

三祠堂是指 楊姓、侯姓、陳姓三大姓氏的祠堂,均始建於1854年。三大姓佔高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傳說是明初從山西洪洞遷移過來的。楊姓有”頭輩爺爺不知名,二輩爺爺楊德林”之說,至今已繁衍至第23世。侯姓有剛、強、志、氣兄弟四個,侯剛到武安永和村,侯強從永和村到高村,現已繁衍至第19世,侯志在商丘一帶,侯氣下落不詳。陳姓祖爺陳廣,現已繁衍至第19世。

高村物華天寶,優質煤名噪海內(現有云駕嶺煤礦開採),鐵礦石馳名世界(現有北洺河鐵礦開採)。人傑地靈,楊老美官府斷案似包拯(楊:清末賢士,縣、府有疑難懸案,抬官轎前來聘請其斷案),侯安幫治療瘧疾賽華佗(侯:又名在朝,民國年間與其弟侯在位、原在四平市設店賣藥,後因東北戰亂,移往天津,開“育發”藥房,生產“猴王”牌藥品,有瘧疾丸、化痰丸、平熱散等,治療瘧疾有奇術);陳存方孤膽擊倭功卓著(陳:又名永華,老八路,團級,逃難到周莊村參加八路,曾獨自一人持雙槍奪下敵炮樓,立下大功,參加過遼瀋、平津戰役,立功很多),侯培均虎膽抗美勇卓絕(侯:老八路,團級,曾參加遼瀋、平津戰役,立功很多,韓戰曾帶領三戰士到敵營抓舌頭,立下大功)。當今賢士有:百歲主教楊祥太,書法家侯隨旺,雕刻家侯海亮,嗩吶名家侯起相等大師名家。(還有很多行政幹部不便表述)。

高村人重視文化教育,大專本科生甚眾,現有碩士學位以上“已知”的28人,有在國外留學的,有函授的、自學的。文化進取,蔚然成風。

高村人守法愛黨愛國,應徵入伍者踴躍,現有退役軍人和現役軍人61人,有男兵、女兵,有父子兵、兄弟兵、姐弟兵。民風高尚,正氣浩然。

村莊的建設,規劃有序,設計巧妙,新老交替,錯落有致。一座座高宅深院,光彩奪目,磚雕木刻,彩繪題畫,雖非名家之作,卻也出自鄉野巨匠之手;一幅幅門楣匾額,用料考究,寓意深遠,精妙絕倫,雖有點點汙跡,但難遮其文化造詣深厚。道路縱橫交錯,寬窄相得益彰。路燈、攝像頭,起著烘雲托月,畫龍點睛的作用;電杆、牆壁上,畫著警示標誌,寫著吉辭頌語,體現出高村人的精神文明和道德修養。真可謂是,步步有文化,處處有歷史的一座古老而文明的村莊。

高村的知名度,可說是在國內小有名氣,有很多官員和知名人士曾經來到高村參觀考察,比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康生、黃鎮等人前來北洺河考察巡視(是當時傳聞);2005年11月26日,河北省省長季允石、付省長付雙建等人前來村煤礦指導工作;2012年2月18日,毛主席的女兒李納、生活管理員吳連登、衛士趙延河等人來到精鑄雕塑廠參觀指導等。

現在的高村已經開通了新的旅遊專線,河道治理早已完成,二環路正在施工,北洺河大橋的建設已接近尾聲;保溫材料廠、鑄造廠、雕塑廠、團球廠、選礦廠、洗煤廠等企業遍地開花,生機盎然;農、林、牧、副、魚全面加速發展,綠化生態環境邁上了新的臺階,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

高村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飽滿的熱情正在一步步見證、高村歷史上的偉大壯舉,高村的宏圖帷幕已經拉開!!!。

作者:楊增彥,高村人,2020年5月1日,於武安。

附:家族來歷:楊姓、侯姓、陳姓、趙姓都是從山西洪洞遷來(趙姓原有族譜,現已失傳,祖爺趙榮華,至今繁衍約第23世),龐姓從城裡龐家巷遷來(祖爺龐英,至今已繁衍至第11世),郝姓從萬安、梁莊村遷來,李姓從西土山、山東陽穀、楊莊村遷來,王姓從明峪、河渠、涉縣王莊村遷來,武姓從後臨河村遷來,靳姓從崇義村遷來,高姓從南井村遷來,孫姓從大水峧村遷來,魏姓從魏粟山村遷來,秦姓從南常順村遷來,張姓從山東莘縣遷來,劉姓從曲周西朱卜村遷來,代姓從四川遷來。

說明:為了寫作《千年古村—高村》這篇文章,作者曾採訪過:楊魁元、陳洪信、陳德昌、楊敬庫、楊明慶、楊如旺、趙魁明、侯有田、李軍、侯會明等多名精明人士,他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在這裡對他們表示深深的感謝!因作者才疏學淺,德薄能鮮,文章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瑕疵,望讀者見諒,謝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