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五十多年來,我去浚縣的路上走過不知多少回,途中經過白寺村,對那幾座不斷變遷的橋,熟悉的就像自已的手指頭。

然而這兩年不一樣了,從鶴壁新區到浚縣古城的快速通道上,新建的共渠大橋與白寺村漸行疏遠了。

就象白寺村東頭的山腳下,那名噪數百年、養育了世代工匠生存的御用花斑石的石材釆礦區,終於成了古遺址,供人傷感憑弔一樣。

雖然幾十年來,隨著國家的發展進步,白寺村頭的橋一直在變遷。但人們上路使用的交通工具,也一直在變換更新著從不同的橋上過往。

其中,白寺村東護城河溝上的這座小三孔石橋,應該是最早的一座石橋了(一橋)。

那時,路從白寺村中滿是商鋪的街中過,出了村,過了東護村河溝上的小三孔石拱橋(一橋),就可以直奔十幾裡外的浚縣城。

六十多年以前,中國農村還是小農經濟,生活艱辛的村民和商販,就在這座石拱橋(一橋)上來往,是去縣城的必經的橋之一。那時的人們還是肩挑人扛,或人拉架子車,或偶爾有幾輛牛拉的大車。

自一九五八年全國各地農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大興水利工程。國家修建的共產主義渠竣工之後,在寬闊的渠道上修建了一座大三孔的共渠石拱橋(二橋),成了方圓十里唯一的通行大橋。這座護村河溝上的老三孔小石拱橋(一橋)反倒變成了共渠大橋的配橋。

這時期,農村由於實行了人民公社化的大集體農業,經濟實力壯大,增加了不少三匹四匹牲口的軲轆馬車,人來車往,熙熙攘攘。導致了白寺村的商業增加,熱鬧非常!至今白寺村中的街道兩側,仍有未拆的廢舊商鋪,默默座落在街邊,見證著那個繁榮的時代。

時間到了文革後的六、七十代,開始有了拖拉機、汽車的過往,載重量也大了,從人力車、馬車的一千斤、兩千斤,增加到了三噸、四噸。村中街道和老三孔小石拱橋(一橋)逐漸不堪重負。

七十年代末,國家投資做了調整,把這條從浚縣火車站經鉅橋、過白寺往浚縣城的縣鄉道路,改為了省道浚大線,不再從白寺村中過。而是改從共渠大三孔石拱橋(二橋)過來後,緊挨著老的小三孔石拱橋(一橋)北邊,修了一座斜向西北的新小三孔石拱橋(三橋)。新的浚大線經新三孔小石拱橋(三橋),從白寺山的東邊繞道山北,然後拐彎上坡向西。

一九七九年三中全會的召開,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活躍起來,大跨步的前進。

約八O年左右,白寺人民公社的辦公機構,陸續從山南的白寺村中,陸續搬遷到了山北新改道的浚大線兩側。政治中心的遷移,引起了持續二十多年的建設高潮,加上道路經濟的帶動,形成了新的鄉鎮經濟繁華區。

特別是有了鶴壁新區建設的規劃後,體現在道路交通方面,就是客運貨運的大型車輛更多了。交通的繁忙,使原先道路橋樑的設計,已經滿足不了運輸發展的形勢需要,國家有了大規模擴建改造浚大線的規劃。

九十年代末,一座寬敞平坦四車道的鋼筋水泥大橋(四橋),橫跨在共產主義渠的兩岸。擴建改造後的浚大線白寺段,少了一個大大的s彎,讓過往車輛更加安全的暢通無阻。

我曾在不同時期,乘車從兩座共渠大橋上和兩座小三孔石拱橋上都通行過。

很感嘆國家發展的飛速,時代的進步。


現在白寺村東頭的三座大小石孔拱橋,為村民服務了多年後,則逐漸被冷落,漸漸荒蕪破敗。老浚大線也變成了村民田間耕作的鄉間小道。

老的小三孔石拱橋(一橋)的拱橋,橋面破損嚴重,前些年被村民拆了,在加固後的老橋墩上,重新架設了平坦的水泥預製橋面,屬於老橋新用,繼續為村民服務。

新的小三孔石拱橋(三橋)則被棄之不用,靜靜的閒置在那裡任憑風吹雨打,長滿了荒草。幾年來,橋面上散亂堆放著村民蓋房用的預製板材。

而共產主義渠上的第一座大三孔石拱橋(二橋),則成了危橋。橋東入口處,有兩個巨大的水泥方墩把門,留下一個口子,寬窄僅容農用三輪車或私家小車免強通過。

浚大線上,共產主義渠的第二座大橋(四橋),目前橋面封閉,正在進行大修,禁止通行。


最近二十年,隨著鶴壁市搬到了大賚店的新市區,市縣間的公務和民間交流驟然多了起來!浚大線又忙的不能承擔了。

從2013年起,開始規劃鶴浚快速通道,另闢新的高等級公路交通路線。這條快速通道就此遠離了白寺村,也給白寺鄉的鄉鎮經濟留下了發展餘地。

於2019年正式通車的鶴浚快速通道,一級公路標準,雙向八車道,中設隔離墩,視野寬闊無干擾,二十分鐘即可從鶴壁新區抵達浚縣古城。

與白寺村其它幾座橋相比,鶴浚快速通道上的共渠大橋(五橋),是國家鉅額投資的戰略大通道工程。那是一座現代化的大型橋樑,雄偉壯觀,代表了國家先進的造橋水平。是白寺村五座橋樑中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的一座。


我現在就愜意的駕車行駛在大橋上,是一種風馳電掣般的速度!

一一中國速度!

白寺村的五座橋,是共和國發展的五個腳印,也見證了中華民族趕超世界的崛起速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白寺花斑石開釆遺址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白寺村中街道兩旁已經廢棄的舊日門面房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三番五次街道改造加高,街面己經高過屋內地面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護村河上最早的小三孔石拱橋(一橋)現已改造為水泥橋面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舊橋墩上水泥預製新橋面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共產主義渠上大三孔石拱橋(二橋)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從共渠大三孔石拱橋上向北眺望共渠上的四橋、五橋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浚大線第一次改道後修建的配橋小三孔石拱橋(三橋)已廢棄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浚大線第二次改道後的鋼筋水泥大橋(四橋)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現在橋面正在封閉大修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鶴浚快速通道上的共渠特大橋(五橋)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橋面寬敞視野好

浚縣白寺村邊的這五座橋,見證了咱共和國的發展腳步


(本文所述橋樑時間資料如有錯誤,敬請知情人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